双C论坛:达巍论中美释放希望稳定的信号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中评社 赵海欣摄)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郭至君 助理记者赵海欣)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主办的第二届“双C论坛——中美关系走向何方?”12月1日下午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在中美元首旧金山成功会晤的背景下,就当前中美关系、台海局势、美国对华认知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表示,旧金山峰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峰会,但并不能说是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不过它确实在中美关系史上留下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痕迹,也取得了一些具体的成果。

  达巍说,旧金山峰会最大的意义在于再次向世界发出了中美两国都希望稳定中美关系的信号,这就是我们讲的从“巴厘岛共识”到“旧金山愿景”。实际上中美这一轮一定的调整始于去年,“巴厘岛共识”就是这样一个成果,当然很不幸在今年2月份爆发了所谓的“气球事件”,对中美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那之后,中美两国克服了这个突发危机带来的影响,两国元首同意再次举行会晤,并且再次重申中美关系要稳定这样的信号,而且以具体的成果来表示要稳定的意愿。从“巴厘岛共识”到“旧金山愿景”的这样一个努力和进程有可能意味着中美关系止跌企稳,虽然不是改善更不是逆转,但中美关系至少开启了这样一种进入新常态的可能性。当然,新常态能不能够出现,或者说目前的状态能持续多久?还要看明年有无突发的危机,最大的风险在于2024年年底的美国大选以及2025年之后谁在美国执政,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新常态企稳的态势能否持续到2025年以后。

  谈及台湾问题,达巍认为,中方提出的两个说法是对美国近年来掏空“一中”政策的反应。美国的“一中”政策跟中国的“一中”原则是完全不同的,但即便按照美方的“一中”政策,其对台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我们经常说的“掏空”。比如,美国在国会的支持下,在乌克兰危机的推动下,加大了武装台湾的力度,对台军售、军援源源不断,包括在台湾讨论的战略力量预置、一些小规模军事存在、更多的非对称进攻性武器,这一切都是武装台湾的一个动向,而这个动向是中国坚决反对的。美国的“一中”政策里并没有武装台湾这一项,即便按照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也不能走到现在的这个程度。   达巍表示,关于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美方一直在讲要求两岸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理论上来说有三种可能性:统一、独立、维持现状。对于这三种前景,美方说不支持台独、希望两岸维持现状,但是对于和平统一的前景,美方没有表态。1997年,时任众议院议长金里奇说过美国支持两岸和平统一,但是在最近20年,没有听到美国任何高官就和平统一表达过任何的看法,美国不说这个话就是有问题的,这说明了它的态度。所以中国这次提出的两个说法——停止武装台湾和支持和平统一,核心都是要求美方最起码要停止掏空“一中”政策,不能在原有的立场上再往回走。

  达巍判断,未来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还会有很多博弈,但是也不宜夸大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以及台湾问题的危险性。一方面,大陆有足够的耐心和诚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另一方面,不管明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结果是谁,新的领导人也不会在未来一两年内采取任何铤而走险的做法。一般来说,比较危险的时间点会在竞选前、第一个任期完,或者到第二任期没有选举限制的时候等。台湾问题明年当然是有风险的,但是也不要过渡地渲染这种风险。

  达巍表示,习主席提及的“五个共同”讲得很全面,总结提炼得也很好。共同树立正确认识确实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双方的认识完全不同是最危险的。“我们至少要达到共同的认识,当然我们希望这个共同认识是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中美关系怎么判断很重要,如果双方判断完全不同,很可能造成最后行动的落差。”他说。   达巍认为,在旧金山峰会前后,中美在认识问题上正在趋同,首先,中国和美国都认为中美关系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一个负面关系,不会好转。因为如果有一方觉得不会好转,另一方觉得可以好转,两方其实会有矛盾,但大家都认为它很困难就可以共同面对现实;二是双方也都认为中美不愿意打冷战;三是中美都认识到自己有很多目标,但是力量有限,不一定所有的目标都能达到;四是中美都认识到各自的国内有一定的韧性,在这场博弈当中,不会出现有一方突然速胜速败的可能性。

  达巍指出,在正确的认识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是战略竞争,中方表示不同意用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因为中美关系的内容不止是战略竞争,或者说不是战略竞争,在这个说法上,中方的立场是对的。美国对华搞的是一种战略竞争,不是普通的竞争,美国国内有些人在淡化这个概念,把中美现在的博弈、矛盾说成是赛场上的比赛或者两个公司的竞争,这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美国现在对中国是打压,这是一种关系到大国权力之争的战略竞争,对此,中国还是要聚焦在发展上,不能陷入到美国的战略竞争中去,中国不要沉溺于跟美国争两极、单极还是多极,我们的目标是自己的发展,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是让更多的人有更体面、幸福的生活,这个认识很重要。   达巍表示,在正确认识之后,还有四个共同也是值得考虑的。共同有效管控分歧这次是有进展的,比如两军关系建立起来,为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好,共同管控分歧一方面是表面的危机管控措施,另外还有更根本的、是美国对华进行的一种侵害中国利益的抵近侦察、自由航行的行动。如果不解决危险驾驶,只解决安全带问题是解决不了根源矛盾的。”他说。

  达巍说,共同推进互利合作也有一些具体成果,比如执法合作、禁毒合作,这是互利的,但是不能太有选择性。这次峰会没有能够宣布一些经贸方面的做法还是比较遗憾的,这恐怕与美国不愿意做有关。因为大选快来了,美国不愿意在关税、高科技、禁运这些方面做调整。但互利合作应该是各方面的互利合作才对。他也表示,“共同承担大国责任这件事很重要,过去中美谈的比较多的是气候变化,但是人工智能确实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点。可以说,今天世界上面对的最大风险不是中美战争的风险,而是人类与先进技术之间的竞争和管理。先进技术给人类带来的风险,远远大于中美两国博弈带来的风险。很高兴中美之间能有人工智能的合作,但其实这个前景还是很复杂、很困难的。”

  对于共同促进人文交流,达巍认为这其实是所谓的“低挂的果实”,还有很多的问题可以解决。中美恢复交流已经快一年了但现在仍然有那么多的障碍,这个是很遗憾的,希望两国能够各自做好内部的协调,组成联合的工作机制尽快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让人文交流能够真正落实下来。就像习主席说的,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活力在地方,未来在青年。   达巍表示:“今年10月份我们在纽约最后一次见到基辛格。基辛格说中美应该要对话才能防止和解决世界上很多热点问题的爆发,比如中东问题。基辛格也再次强调人工智能,并表示中美应该签署第四个联合公报,通过第四个公报才能解决很多大的问题。当然,我知道签署第四个联合公报短期内不现实,但是我想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是应该记住基辛格博士所思考的大方向。《上海公报》的核心在是冷战的格局之下中美对世界观的一次对标,不是台湾问题,今天,世界秩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根本性转变,中美两国应该重新就世界秩序达成一个共同的认识。就像‘五个共同’里讲的,正确认识、管控分歧、互利合作、大国责任、人文交流,把这些加起来,其实就是未来第四个公报的内容。”最后,达巍向基辛格致敬,表示他是对中美关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后人应该沿着前人的脚印继续往前走。

  “双C论坛”得名于中评智库(China Review Think Tank)和中国论坛(China Forum)的首字母组合,是中评智库基金会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的最新合作项目,旨在围绕国际关系热点议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展开讨论、贡献智慧,该论坛将不定期举行。本次论坛更多精彩内容将陆续在中评网和中评月刊上呈现。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中评社 赵海欣摄)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郭至君 助理记者赵海欣)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主办的第二届“双C论坛——中美关系走向何方?”12月1日下午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在中美元首旧金山成功会晤的背景下,就当前中美关系、台海局势、美国对华认知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表示,旧金山峰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峰会,但并不能说是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不过它确实在中美关系史上留下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痕迹,也取得了一些具体的成果。

  达巍说,旧金山峰会最大的意义在于再次向世界发出了中美两国都希望稳定中美关系的信号,这就是我们讲的从“巴厘岛共识”到“旧金山愿景”。实际上中美这一轮一定的调整始于去年,“巴厘岛共识”就是这样一个成果,当然很不幸在今年2月份爆发了所谓的“气球事件”,对中美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那之后,中美两国克服了这个突发危机带来的影响,两国元首同意再次举行会晤,并且再次重申中美关系要稳定这样的信号,而且以具体的成果来表示要稳定的意愿。从“巴厘岛共识”到“旧金山愿景”的这样一个努力和进程有可能意味着中美关系止跌企稳,虽然不是改善更不是逆转,但中美关系至少开启了这样一种进入新常态的可能性。当然,新常态能不能够出现,或者说目前的状态能持续多久?还要看明年有无突发的危机,最大的风险在于2024年年底的美国大选以及2025年之后谁在美国执政,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新常态企稳的态势能否持续到2025年以后。

  谈及台湾问题,达巍认为,中方提出的两个说法是对美国近年来掏空“一中”政策的反应。美国的“一中”政策跟中国的“一中”原则是完全不同的,但即便按照美方的“一中”政策,其对台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我们经常说的“掏空”。比如,美国在国会的支持下,在乌克兰危机的推动下,加大了武装台湾的力度,对台军售、军援源源不断,包括在台湾讨论的战略力量预置、一些小规模军事存在、更多的非对称进攻性武器,这一切都是武装台湾的一个动向,而这个动向是中国坚决反对的。美国的“一中”政策里并没有武装台湾这一项,即便按照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也不能走到现在的这个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