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与中评智库共论局势

“2024年的亚太安全局势与两岸关系展望”思想者论坛与会者合影。(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12月15日电(记者 郭至君 陆文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安林一行八人12月12日到访位于香港的中评智库基金会总部,期间,双方共同举办了以“2024年的亚太安全局势与两岸关系展望”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就当前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台湾2024年选举、东亚、东南亚安全局势等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严安林主任与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为该论坛共同主持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中评社 陆文煜摄)

  在思想者论坛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首先分享了对旧金山峰会之后中美关系的四点观察。她指出,首先,中美双方各自使用不同的战略框架来应对双边关系,中国使用新型大国关系框架,美国则是大国竞争框架,二者互相博弈。中方已明确表示不能用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因此也要保持定力不被拖入美国的大国竞争框架中,否则就会走美苏冷战的老路。同时,中美也要在两个战略框架的博弈中互相磨合找到新的相处之道。第二,中美关系的竞争因素包括三部分:新兴技术、治理方式和吸引力,但中美双方对竞争的理解不同,美方认为的战略竞争包括地缘战略的影响力、技术以及意识形态三方面。

  邵育群也表示,她的第三点观察是,影响中美两个战略框架博弈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中美两国各自政策效果如何;二是国内民众对政策的支持度;三是其他国家对中美的态度,包括美国盟友、伙伴国家以及地区主要国家和组织。最后,邵育群认为明年的中美关系要看四个方向:一是明年台湾岛内大选的结果;二是旧金山峰会后恢复的对话渠道和关于芬太尼的合作能否取得可见的成效;三是地缘热点问题,如中菲在南海的摩擦,以哈冲突和乌克兰战争走向;四是明年底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宁(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宁表示,今年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以整体相对紧张的基调上下起伏。在传统安全方面,一方面在中美竞争博弈的背景下,美国加大在半岛的军事干扰以期形成对华遏制,不断提高韩美联合军演的强度和频率。另一方面,美国积极鼓励尹锡悦政府向以美为首的军事小圈子靠拢,尹锡悦亦非常配合美日韩军事合作,协助美国为打造“亚洲版小北约”造势。在美国的推动、尹锡悦政府的政治妥协下,美日韩军事合作等级上升,戴维营峰会成为美日韩合作的历史转折点,美国对韩国的延伸威慑到了非常高的等级。同时,韩国正积极发展自身军力,强调三轴体系,计划把军事产业培养成国家战略产业。另外,朝鲜在利用中美俄大国博弈的机会窗口发展自身核导力量,俄朝军事合作也让半岛的紧张形势加剧。

  李宁指,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中韩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日益激烈,加剧韩国企业的焦虑。技术竞争上,中国企业正在逐渐挤占韩国厂商的液晶面板生产份额,三星企业也计划回收在华部分投资,投入美国尖端技术生产,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下行也对经济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李宁也提出两个观点:一是“亚太小北约”或“北约亚太化”发展可能性问题上不必纠结名字,它会随着美日韩军事合作加深,相互协调成契合三国关系的军事合作组织;二是东北亚阵营化的趋势不一定是必然,不要走到对立的假设里去。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结合自己今年9月底与韩国代表性智库、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度专访所获得的理论性的感受,就当前中韩关系、美日韩三边关系以及东北亚阵营化的问题发表见解。她表示,大部分受访的韩国专家在讲到中韩关系时都提到了“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词,但因为韩美同盟和中朝特殊关系,中韩双方对彼此的理解有温差,对彼此的期待比较高但却在一些方面没有充分沟通,导致误解误判,加剧了国民感情之间的恶化。郭至君认为,从中方来讲,在未来处理中韩关系时,需更加展现大国的实力自信和包容度,在坚守底线原则的同时,以现实主义的姿态与韩国交往,在不必要发生争执的细枝末节部分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郭至君也说,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美日韩三边同盟或者“亚太小北约”在中短期来看都是不可能形成的,但是中方并不能忽略其中暗藏的危险性,需要积极想办法在其中找到“破局之道”,例如尽快恢复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由上至下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效果。她分析称,中国方面并不想要看到东北亚阵营化的态势继续发展,因此中国需要在各种国际外交的场合或平台上积极发声,表达中国不结盟、寻求更广泛多国合作的姿态,并将其落到实处,让所谓的“阵营对抗”不具备进一步展开的条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国外交室主任周士新(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国外交室主任周士新认为,未来东盟不会发展成为欧盟,其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依然有限。整体来看,东南亚安全局势总体稳定但仍受四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美国打压中国引发了中国激烈反应,以中美为主线的大国战略博弈影响了地区安全格局,许多国家很难“选边站队”;二是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在传统安全上仍具有较强冷战思维,现实主义的霍布斯主义逻辑根深蒂固;三是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在非传统安全方面具有较强合作倾向,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态势增强并呈现出扩溢效应;四是地区经贸一体化进程和安全议程耦合度越来越高,各国必须要平衡两者对其对外战略的影响。

  周士新说,目前东南亚地区安全的主要议题聚焦在四方面:一是维持地区安全机制有效性,促进地区局势的总体稳定。目前以东盟为核心的安全多边主义架构受到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双边及小多边同盟体系的挑战。二是海洋安全与经济合作愈益重要,成为敏感和优先议题。南海问题的前景并不清晰,《南海行为准则》二读后的磋商情形并不乐观。三是跨国非传统安全议题已经成为域内各国竞合焦点,域内外国家在非传统安全合作中形成竞合态势,复合体和机制性特征都很明显;四是缅甸问题已经成为地区安全的重灾区之一。对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周士新指出,可从“一带一路+”到AOIP+、从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到RCEP、从东盟国家担忧选边站队到倾向促进共同安全、从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到构建命运共同体四方面观察。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在安全关系在明显提升,对东南亚安全局势的影响力也有所增强,成为有利于中国持续发展的周边战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所长童立群(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所长童立群就当前台美关系发表见解,她指出,台美关系在具体重大事件中出现了质的变化,具体有五点观察。第一,台美关系向机制化方向发展。美国与台湾当局展开了多维度的对话和协商,达成大量协议和备忘录,高层频繁交往,举行各级别会议。美国通过与台湾的经济交流、社会互动、政治安全与人员往来构成一张“关系网”,以一种“更制度化的方式”加强对台勾连,试图打造平行于中美关系的台美关系。第二,美国采取了“外交助台”的新模式,在帮助台湾巩固“邦交”关系、支持台湾参加国际组织等问题上,新模式形成了“府会合力”状态。这是台美关系中较为重大的变化,未来在所有关于台湾空间问题上都面临中美博弈的问题。第三,美国对台军事政策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对台军售、军事人员互动、情报分享、训练演习在不断深入,韩日盟友也加入运作“台湾牌”。

  童立群说,第四是美国国会在涉台政策中“核心化”特征进一步凸显,国会涉台法案不断掏空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趋势仍在蔓延,渉台角色越来越深,涉台政策越来越多,核心化程度越来越高,引领渉台议题越来越强硬。第五,台湾问题“国际化”互动中的美国因素增强,对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盟友而言,美国的对台政策是他们的标榜,美台关系也是他们的参照和“指挥棒”。童立群指,总的来说,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无论哪个党派执政,美国对华政策会继续投射到台湾问题上,沿上述五个方向动态发展。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发言表示,台湾2024选举,无论对台湾的政治发展还是两岸关系,都有重大影响,是台湾民众一次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衰退的选择。罗祥喜说,我们关注选举的过程,更关心选后的发展。届时可以从选举的结果,看出台湾现阶段的民情民意取向,反映台湾政治生态的变化与特点。选举结果必然深刻影响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的发展态势,甚至深刻影响未来亚太区域和平稳定,不同的结果会有很不一样的影响。

  罗祥喜说,从这次选举的过程来看,台湾的主流民意还是支持两岸交流交往,希望台海和平稳定,相信台湾的繁荣发展与两岸关系密切相关,也相信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甚至相信台独是一个假议题,是骗取选票的工具,这也是“反中抗中”牌无法再起作用的重要原因。如果主张“台独”的政党继续执政,两岸关系的发展势必面临新的重大考验,台海局势更加严峻,并成为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安林(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安林表示,台湾2024年的选举结果不仅决定与影响未来四年台湾各方政治势力消长与政局走向,而且将深刻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谈到旧金山会晤后美国的“台湾牌”时,严安林说,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让中美关系止跌企稳,在最重要、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充分交换意见,有共识也有分歧。他认为,美国全面武装台湾与改造台湾是中国和平统一的最大外在障碍。

  严安林表示,谈及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我们需要直面两岸关系国际环境所呈现的三大新特征:一是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二是俄乌冲突与美西方对俄罗斯制裁的严重冲击;三是美国持续推进对华“遏压战略”的严重冲击。另外,严安林也指出,两岸关系主要由四大结构性矛盾所决定,包括“台独”与“反台独”矛盾、“促统”与“拒统”矛盾、美国防范和阻挠两岸统一与需要排除美国介入两岸事务之间的矛盾以及两岸“必然统”的发展态势与目前台湾多数民意“不愿统”之间的矛盾。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发言指出,中评智库基金会与中国评论通讯社将习近平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论述定性定位为中美关系舆论大局观,即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那什么是中美关系舆论大局观?一是要为防止中美两个大国产生战略误判而努力,我们采访大量的中美问题专家学者以及举办各种涉及中美关系的研讨会、座谈会,绝对不是为了刺激民粹情绪来获取关注,而是要通过专家学者的卓识远见,为减少中美彼此战略误判而积累舆论的力量。二是要通过舆论观点为破解中美关系中的伪命题、假命题出一份力。三是要促进中美之间的相互尊重,要相互尊重彼此之间的核心利益,由此促进中美关系平稳健康发展。在中美两国的舆论场中,无论是谁鼓吹热战还是冷战,都是必须坚决反对的。“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是中评智库基金会与中国评论通讯社着力追求的舆论境界。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薛磊(中评社 陆文煜摄)

  在交流环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薛磊说,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一定程度上减缓中美经济联系疏离,有助于增强外资对中国的信心。中美双方通过会晤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对话协调机制,如能顺利运行,将有助于缓解中美经贸摩擦及其外溢效应所产生的问题,从而确保中美之间不会出现经济脱钩断链的极端情况。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建(中评社 陆文煜摄)

  最后,郭伟峰社长介绍了中评社、中评智库26年发展的整体脉络,并对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建畅谈了自己参与国际问题研究以来与中评合作的心得体会。严安林表示,此次来访对中评的历史作用和独特贡献有了更加深切的瞭解,对中评26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予以热烈祝贺。

  参与此次交流研讨的人员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安林、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台港澳研究所副所长童立群、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建、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国外交室主任周士新、亚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宁、助理研究员薛磊、季伊昕,以及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

  “2024年的亚太安全局势与两岸关系展望”论坛全文将在中评网及《中国评论》月刊全文发表。

词博黄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