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中韩专家聚焦讨论两国关系向何方
中评社首尔12月13日电(记者 崔银珍)日前,以“相互尊重的中韩关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在首尔举行,来自中韩的60多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当前中韩双边关系、外交政策、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及朝鲜半岛问题等广泛议题深入交流。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为此论坛致贺词,他指出,中韩双方确认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当天论坛由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和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在韩共同主办。
邢海明表示,中韩两国是搬不走的近邻,更是利益交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建交31年来,中韩关系发展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地区形势深刻复杂演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来中韩关系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尽管如此,中韩两国互为重要近邻、同属东方文明的地缘纽带没有变,双方互为重要经贸合作对象和中高端产供链合作伙伴的利益纽带没有变,两国致力合作共赢的发展愿景没有变。
邢海明说,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韩国釜山出席中日韩外长会期间同韩国外长朴振举行会谈。双方确认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位,愿持续沿着这一方向向前推进。这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邢海明表示,期待各位学者深入研究两国外长重要表态,准确把握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位,为中韩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发表真知灼见、积极建言献策。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院院长于铁军在会议伊始的专家讨论环节指出,现在是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历史之变,常用的一个词是“变乱交织”。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举行的博鳌论坛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加之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2023年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能够概括中国现阶段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思路。他也说,中国一贯重视与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亲、诚、惠、容”四个关键字。在中韩关系方面,构建一个稳定的、共赢的、双方期待的中韩关系是我们的期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主要分析了中国的对美政策,他表示,中国的对美政策既保持了延续性,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中美关系的新的现实。中国的对美政策首先强调三个原则: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过去几年,在新的形势下,中方又提出对美关系的四条红线:一,在台湾问题上要求美方严格遵守“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之间“三个联合公报”。二,中美矛盾不是民主和威权的矛盾,是两个国家在国家利益层面上的矛盾。我们反对美方以人权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的内政。三,希望美方不要试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四,坚定维护中国的发展权力。中国的发展不是以超越美国为目标的。而是以提升本国国民的福祉,壮大自己国家的实力为目标的。
吴心伯说,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与拜登总统会晤的时候特地强调中国有必须维护的正当利益。就中国对美政策的具体内容来讲,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很重要的:一,斗争;二,协调与合作;三,积极争取第三方因素。随着美国大选的到来,美国政治的不确定性还会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但是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的对美政策越来越成熟、成形,会看到更多的延续性。
辽宁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吕超就中国对朝政策的主题进行发言,他说,中朝两国能够风雨同舟,并肩前行,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主要基于三个原因:第一、地缘相亲和文缘相通,并且历史上两国间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第二、中朝最高领导人的友谊传承和战略引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中朝关系的一个最大的优势。第三、日夜密切的民间友好交流与中朝各级政府的友好合作。吕超说,朝鲜再一次的强调要发展核武器的方针,而中国有关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立场也依然没有变化,但是中国坚持认为朝核问题的出现反复,并且至今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主要责任在美韩。中方一直致力于维护半岛的和平稳定,推动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基于这个立场,中国反对对朝鲜追加制裁的提议。目前中国与朝鲜继续不断的扩大双边的合作关系,推动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取得新的发展。除了中朝之间的合作,中国同样重视中韩关系的正常发展,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推进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
峨山政策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车斗铉表示,为了韩中关系的真正发展,两国都应该首先认真反省和检讨最近几年间的关系冷却的原因。从这一点看,以下三点韩中两国都需要注意未来关系的发展。第一,应将目前的过程视为“在更深入瞭解彼此的过程中发生的通过仪式”,而不是单纯地发生矛盾或持续出现分歧。从这一点来看,应该铭记"求同存异"的原则。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求同”,必须瞭解“存异”,两国都应承认历史上的互相特性,并努力别破坏对方的认同感。第二,要摆脱对彼此的过度期待或充满希望的思考。现在双方应该在承认韩美同盟和朝中关系的特殊性的同时,从“防止韩半岛再次发生战争”等最低限度的共同点开始,重新调整对彼此的期待。第三,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诚实。韩国和中国现在应该摆脱单纯的外交修辞,开诚布公地吐露对彼此的期望。
韩国军事问题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金烈洙指,虽然韩中两国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目前的两国关系却并非如此。国家和国家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的基础,只有以此为基础,相互友好和合作才能发展。以2022年韩中建交30周年为契机,韩中之间出现瞭解冻迹象,很多韩国人期待习近平主席在访韩经过10年之后的明年再度来访,改善两国关系。自上而下的方式可能比自下而上方式更快、更有效率。韩中彼此都应该互相先伸手。
世宗研究所首席研究委员金廷燮称,韩中关系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并未能得到改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国之间的战略不信任加深。中国认为,韩国倾向于通过对美密切外交、韩美日合作牵制中国的路线,而韩国对中国高压外交的排斥感和不安感正在增加,如果不能消除看待对方的认识差异和战略上的不信任,韩中关系的根本改善是有限的。为了恢复战略信赖,韩国需要的是重新检验和调整韩国外交路线,有必要综合思考韩美同盟、韩美日合作、韩中关系、韩俄关系等设定坐标。阵营化格局日益深化的国际秩序中,如果先决定韩美日合作方向和水平后,再努力收拾和恢复韩中关系,是很难成功的。韩朝关系及韩俄关系的恶化也是改善韩中关系的绊脚石。至少韩朝关系和周边四强外交紧密相连,需要同时、综合性的接近。更根本就是,需要认真反省中国对韩国国家利益的影响和韩中关系的指向。韩中建交时共享的地区稳定和经济合作目标是否发生了变化?政治、理念的差异怎么办?更进一步来说,韩国需要思考如何看待中国和东亚秩序的未来,如何应对和适应。
国会未来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车正美说,在强国竞争和地缘政治不稳定性增加的环境下,寻求类似立场国(like-minded states)之间的战略沟通和联合正在加强。在全球化的“脱钩”基调和类似立场国之间的沟通扩大的情况下,为了韩中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新的、创意性的战略思考,但是,由于对共同利益的探索和基于此的交流未能持续,在积累相互信任和友好方面存在不足。我们应该反省韩中建交30年后,在持续性、稳定性、合理性、实用性方面的确保方案;应该理解韩中关系的双边性、多边性、结构性,并追求包括在内的交流与合作;应该以对两国战略和国内外环境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实利主义"接近提高韩中关系恢复的对话和交流;在经济、技术、安保、价值规范等融合的现实中,应该以此为基础探索稳定持续的关系发展的合作方案;也要扩大经济、文化、技术等非政府非正式的多层次交流范围,建立可持续体系。
亚洲大学校国际学部教授金勇基表示,对当前韩中经济安全关系来说,“经济合作提高相互依存性,带来和平”这句话仍然有效。美国对中国的“脱钩”或“去风险化”的尝试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也是因为之前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经济合作及相应的结合程度非常强。在当前的韩中关系中,韩中两国在没有必要非得如此的情况下,经常有试图“驯服”对方的事例,两国都有必要有意识地努力加强合作。
峨山政策研究院对外协力室长、研究委员李东奎说,为改善韩中关系,第一要扩大韩中之间的外交渠道,定期化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和政策并管理韩中关系,避免两国间不必要的误会。第二,韩中两国应该开发可以合作的领域,并向国内外宣传,确保韩中关系恢复的动力。第三,为了韩中关系的未来发展,两国政府应该策划并提供两国年轻一代相互交流的各种机会,这将有助于在网络空间扩散相互好感。
仁川大学校中国学科教授李贤泰指出,今后韩中关系需要新的经济合作扩大和政经分离的原则,通过韩中FTA、RCEP等巩固合作的制度环境,形成相互信赖,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旗帜,共同打造东北亚未来通商秩序。韩国和中国同时拥有很多共同点和不同点,随着美中竞争的激化,两国之间的价值和制度的差异更加突出,有时也会成为矛盾的因素,但两国应铭记,在任何情况下,经济交流、人员交流、文化交流、学术教育交流等都会给双方带来利益,并要持续推进。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承认不同之处,朝着实现和谐和发展的“求同存异”和“和而不同”的方向前进。
韩国国际文化交流振兴院院长郑吉和称,韩国和中国有着无法摆脱的地缘政治关系,文化韩流市场也受此影响。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展现了开放和包容,但“限韩令”是过于狭隘的做法,希望中国能够大胆地朝着更大的蓝图前进。“我们韩国国际文化交流振兴院从去年开始,为迎接韩中建交30周年,主办了各种相互文化交流活动。虽然因新型冠状病毒受到了一些限制,但韩中学生们一起演出话剧等,在韩国国内举行了很多活动。今后也将继续努力开展韩中文化交流和青年交流相关活动。但孤掌难鸣,期待中国更加积极地转变观念,进行实践。”他说。
韩国外国语大学国际地域大学院EU学科教授金始弘说,我国政府去年发表的《印太战略报告书》、《国家战略报告书》和目前的情况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果韩国希望成为所谓的全球中枢国家,就不能过于注重美中战略竞争。经济、外交、战略物资等多个地区之间如何管理是关键,在韩中关系上也要明确确认韩国具有什么影响力,从结果来看,无论从韩日关系来看,还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通过首脑会谈打开窗口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首尔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南基正表示,地缘政治关系和突破韩流制裁的方法非常相似。他认为现在不应该放弃当初东盟+3恢复韩日关系、中日关系时形成的“东亚共同体论”。我们生活在语言消极力量膨胀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在对力量均衡被破坏的恐惧增加的情况下,因偶然因素而爆发的,这一点不容忽视,从这一点看,现在的外交最重要的‘慎重’正在消失,令人非常担忧。对此,我们大家应该共同思考。
统一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赵汉凡表示,为了韩中关系2.0时代,应该确立新的方向性。第一,要形成共享共存、共荣前景的新的韩中关系生态系统。有必要以韩中关系为中心牵引日本,增进区域内互惠的共同体性质。第二,要防止美中战略竞争和乌克兰战争演变成新冷战格局。世界并没有断绝理念阵营,而是与全球供应链相连,因此应该考虑到新冷战格局的形成对韩中双方都是负面的。第三,发展相互尊重的东北亚小多边主义。有必要考虑从气候危机等软性问题出发,逐渐构筑安保信赖关系的以韩中关系为中心的小多边主义。四是从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韩国的中间材料供应和中国成品组装的合作模式已经是过去式,因此两国应该考虑以尖端技术合作为基础的面向未来的新型经济关系。第五,在当局关系的影响下,应该扩大独立的、有深度的民间交流。民间领域的信赖可以缓冲两国关系的恶化,因此有必要正视两国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以对韩中关系的反省为基础,开启面向未来的韩中关系2.0时代。
国防研究院责任研究委员宋和燮说,韩中两国虽然迎来了建交31周年,但围绕韩中关系的国际秩序发生了变化,过去30多年间引领韩中合作的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作为邻国,维持相互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两国国家利益的韩中建交的基本精神有必要维持下去。因此,今后虽然韩中关系条件恶化,但应该冷静地持续发掘两国间共同利益的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韩中合作。为此,首先要加强韩中之间的战略沟通。韩中两国有必要在各个领域展开两国的希望事项。他也说,对于军事领域的合作,为了构筑韩中之间的军事信赖,有必要构建定期对话和沟通机制,参考目前中日之间的海上空中联络机制,如果韩中之间也有类似的机制,将成为韩中之间持续军事对话的好契机。
诚信女子大学政治外交学科教授任海龙表示,美国对华干预政策现已转向对华围困政策,由于地缘政治原因,这一矛盾在东北亚地区必然比全球水平更加明显。从表面上看,可以说明冷战初期20世纪50年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南方三角、北方三角格局正在再现。为了改善韩中关系,首先需要中国的转变。
济州和平研究院研究室长郑丞哲说,在当前情况下,举行韩中首脑会谈被认为是首要课题。为了发展或改善两国关系,双方应该继续进行对话,通过首脑间的对话,如果误会积累了,就应该消除误会,在可能合作的热点领域进行真诚的对话。目前,中国似乎认为韩国已经摆脱了‘安美经中’的基调,与美国同舟共济,但是对于韩国来说,与地理位置相近、成长为经济大国、在亚洲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中国断绝不了关系。因此,应该通过与中国的对话,瞭解中国所希望的。
庆尚国立大学师范大学教授朴锺喆指,韩中关系自建交以来,贸易、历史文化、安保纷争持续不断,与韩美之间的纷争解决后不再被提及或很快遗忘的氛围不同,韩中之间的纷争在争论焦点解决后持续积累为相互感情和认识上的负面因素,心理上的相互不信任正在加深。随着今后美中战略竞争的加剧,美国给同盟带来的负担将进一步加重,韩国很有可能陷入两难境地,从中长期来看,有以双边、地区、全球多边合作为基础的情况管理的必要性。从“基于原则的实用”的角度来看,即使是同盟,也有必要营造警惕承担过重负担的舆论。
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朴晶载说,其实尹锡悦政府的对外政策基调,对今后韩中军事关系的前景并不乐观。虽然经过10年的持续努力,韩中军事关系仍未取得大的进展,韩中军事关系是韩美关系的连续性。最近,部分学者通过政经分离或政军分离,最终期待增进交流和构建信赖的接近方式的转变,有必要尽可能将韩中军事关系的焦点引向两国间的关注焦点。而且,要持续个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合作机关之间的友好,确认共同关心的事情,要继续努力改善关系。虽然在韩中军事关系中寻找卓越的解决方法似乎有些勉强,但如果这种韩中民间友好增进对话持续下去,相信最终会维持过去的信赖与合作关系。
汉阳大学校国际学部教授崔龙认为,韩中关系有必要寻求再均衡,韩中两国对外关系都将受到打击的政治发言和行动正在减少,这是非常积极的信号,但预计短期内很难实现萨德转移的最佳外交关系恢复,但是半导体产业和尖端产业的相互依存性特性仍然有效。虽然韩中在很多方面都在竞争,但在同一产业的价值链上同时进行分工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自选择并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试图在不擅长的领域进行合作,韩中关系在经济领域将很快恢复。
汉阳大学校国际学大学院中国学科教授闵贵植表示,作为邻居相处数千年的两国不应该过于执著于小小的矛盾,而应该承认其为“边吵架边产生感情的老朋友”。虽然以美国为中心流行脱离世界化和脱离中国的口号,但这不是科学概念,而是浓厚的政治色彩。美国打着“对友邦的价值同盟”的旗号,禁止中国投资,是脱离“经分离”原则的行为,侵害企业和他国的自主性,因此现在是重新思考“把凯撒的东西交给凯撒,市场的东西归市场”并付诸实践的时候。
(支援记者:郭至君)
中评社首尔12月13日电(记者 崔银珍)日前,以“相互尊重的中韩关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在首尔举行,来自中韩的60多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当前中韩双边关系、外交政策、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及朝鲜半岛问题等广泛议题深入交流。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为此论坛致贺词,他指出,中韩双方确认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当天论坛由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和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在韩共同主办。
邢海明表示,中韩两国是搬不走的近邻,更是利益交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建交31年来,中韩关系发展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地区形势深刻复杂演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来中韩关系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尽管如此,中韩两国互为重要近邻、同属东方文明的地缘纽带没有变,双方互为重要经贸合作对象和中高端产供链合作伙伴的利益纽带没有变,两国致力合作共赢的发展愿景没有变。
邢海明说,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韩国釜山出席中日韩外长会期间同韩国外长朴振举行会谈。双方确认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位,愿持续沿着这一方向向前推进。这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邢海明表示,期待各位学者深入研究两国外长重要表态,准确把握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位,为中韩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发表真知灼见、积极建言献策。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院院长于铁军在会议伊始的专家讨论环节指出,现在是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历史之变,常用的一个词是“变乱交织”。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举行的博鳌论坛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加之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2023年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能够概括中国现阶段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思路。他也说,中国一贯重视与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亲、诚、惠、容”四个关键字。在中韩关系方面,构建一个稳定的、共赢的、双方期待的中韩关系是我们的期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主要分析了中国的对美政策,他表示,中国的对美政策既保持了延续性,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中美关系的新的现实。中国的对美政策首先强调三个原则: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过去几年,在新的形势下,中方又提出对美关系的四条红线:一,在台湾问题上要求美方严格遵守“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之间“三个联合公报”。二,中美矛盾不是民主和威权的矛盾,是两个国家在国家利益层面上的矛盾。我们反对美方以人权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的内政。三,希望美方不要试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四,坚定维护中国的发展权力。中国的发展不是以超越美国为目标的。而是以提升本国国民的福祉,壮大自己国家的实力为目标的。
吴心伯说,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与拜登总统会晤的时候特地强调中国有必须维护的正当利益。就中国对美政策的具体内容来讲,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很重要的:一,斗争;二,协调与合作;三,积极争取第三方因素。随着美国大选的到来,美国政治的不确定性还会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但是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的对美政策越来越成熟、成形,会看到更多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