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视窗:粤曲的前世今生(下)

  中评社北京7月3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导,第3个是女伶时期。到了1918年,初一楼开始引进开眼女艺人登台唱曲,获得了曲迷的热烈欢迎。从1918年至1938年的20年间,女伶队伍迅速壮大,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是粤曲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当时粤曲名家辈出。平喉四杰小明星、徐柳仙、张月儿、张惠芳,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粤曲名艺人,大喉唱家熊飞影、源妙生,子喉唱家琼仙(张玉京)等,均独当一面。此外,一大批艺术造诣甚高的粤乐作曲家和演奏家进入曲艺界,为女伶们伴奏,设计唱腔和创作歌曲,并引入西洋乐器伴奏,大大丰富了粤曲的曲牌板式,唱腔更加优美动听。当时的撰曲家有王心帆、吴一啸、胡文森、曾浦生、陈冠卿、杨子静等,演奏家有吕文成、尹自重、梁以忠、卢家炽、易剑泉、何大傻等。茶楼酒馆的“茶座”女伶,赋予粤曲以茶楼艺术的特质,使粤曲与粤语方言区的生活、娱乐、休闲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岭南特有的粤曲文化风俗。

  第4个是“歌坛”时期。从1939年到1949年的整整10年,为“歌坛”时期。随着扩音器材被引入曲坛,女伶改坐唱为站唱。被誉为“三喉歌后”的何丽芳、人称“通台老倌”的关樊梅、“星腔新秀”的李少芳等一批新星崛起,并出现了男唱家。这时期,生活艰难,为吸引观众,部分唱家把歌坛当作戏台,穿上戏服或西装洋服,打起大锣大鼓,在歌坛上演起“粤剧”来;另外亦发展出一种带有一定表演动作、内容滑稽谐趣的“幻境新歌”,上演男女对唱的节目,廖志伟、关楚梅就是这类节目的代表人物。

  第5个是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的17年间,粤曲获得了新生。1958年广州市文化局组成广东音乐曲艺团。老一辈名艺人熊飞影、关楚梅、李少芳、何丽芳等仍驰骋艺坛,又涌现出黄少梅、谭佩仪、白燕仔、李丹红、何紫霜等一大批艺人;整理了不少传统曲目,创作出大量新曲目;演出多种民歌和民间曲调,学习移植包括相声在内的曲艺节目。1966年起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曲艺术的发展停顿下来,“文革”后,粤曲艺术又开始了新的恢复和发展时期。这时期粤曲在唱腔音乐艺术方面进行了和粤剧相同的改革。

  至于香港、澳门地区,在这时期内,歌坛由盛而衰;跳舞粤曲则因应夜总会的盛行曾昙花一现。但业余粤曲社团的涌现,成为延续粤曲和粤剧的主要力量。◆文︰叶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