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视窗:粤曲的前世今生(下)
第4个是“歌坛”时期。从1939年到1949年的整整10年,为“歌坛”时期。随着扩音器材被引入曲坛,女伶改坐唱为站唱。被誉为“三喉歌后”的何丽芳、人称“通台老倌”的关樊梅、“星腔新秀”的李少芳等一批新星崛起,并出现了男唱家。这时期,生活艰难,为吸引观众,部分唱家把歌坛当作戏台,穿上戏服或西装洋服,打起大锣大鼓,在歌坛上演起“粤剧”来;另外亦发展出一种带有一定表演动作、内容滑稽谐趣的“幻境新歌”,上演男女对唱的节目,廖志伟、关楚梅就是这类节目的代表人物。
第5个是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的17年间,粤曲获得了新生。1958年广州市文化局组成广东音乐曲艺团。老一辈名艺人熊飞影、关楚梅、李少芳、何丽芳等仍驰骋艺坛,又涌现出黄少梅、谭佩仪、白燕仔、李丹红、何紫霜等一大批艺人;整理了不少传统曲目,创作出大量新曲目;演出多种民歌和民间曲调,学习移植包括相声在内的曲艺节目。1966年起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曲艺术的发展停顿下来,“文革”后,粤曲艺术又开始了新的恢复和发展时期。这时期粤曲在唱腔音乐艺术方面进行了和粤剧相同的改革。
至于香港、澳门地区,在这时期内,歌坛由盛而衰;跳舞粤曲则因应夜总会的盛行曾昙花一现。但业余粤曲社团的涌现,成为延续粤曲和粤剧的主要力量。◆文︰叶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