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经济数据逊预期 港媒集思振消费
中评社香港8月2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7月31日公布第二季本地生产总值(GDP)按年增1.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5%。多家香港报章1日发表社评指出,数据反映香港经济虽处于改善的轨道上,但复苏之路并不平坦。如何驱动“三头马车”,带动经济加速复苏是当务之急。社评为提振消费献计献策,强调一方面吸引市民留港消费,另一方面吸引游客来港消费,才能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
香港《商报》发表社评《集思广益拼经济》表示,第二季本地生产总值(GDP)按年增1.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5%。数据反映香港经济虽处于改善的轨道上,但复苏之路并不平坦。如何继续“谷”经济相信是政府当务之急。社评说,目前,受到环球金融状况紧缩、地缘政治冲突和美西方执意脱钩断链“去风险化”等负面因素影响,香港经济复苏确实荆棘满途: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头马车”中,投资和出口表现欠佳,第二季实质跌幅分别为1%和15.3%;第二季私人消费虽按年增8.5%,但增幅已较首季的13%疲弱。如何驱动“三头马车”,带动经济加速复苏,肯定是《施政报告》题中应有之义。
社评认为,加大投资无疑是香港再创高峰的重要引擎。在这方面,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已接触约150间知名企业,已有不少业务涵盖生命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的重点企业确认落户香港。与此同时,作为未来策略发展据点的“北部都会区”亦正高速发展中。希望《施政报告》能够在造地建屋、打造国际创科新城、建设政府设施、医院、学校、文体设施等方面加大力度。只要各项基建早日上马,一定可以刺激投融资,拉动GDP。
至于出口,在“一国两制”独特优势下,香港保持国际商贸枢纽地位。根据政府数据,2022 年本港产品出口主要市场依次是内地(37.1%)、美国(11.9%)、台湾(10.5%)、瑞士(6.0%)和新加坡(4.3%);转口主要市场则依次是内地(57.0%)、美国(6.4%)、印度(3.8%)、台湾(3.3%)和越南(2.5%)。从此可见,香港显然还有大量新兴市场有待开发,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国家,后者更是香港梦寐以求想加入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主体。希望当局加快相关谈判,一旦成事,必可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经济一体化,助力香港产品进军当地市场。
社评指出,“三头马车”当中,私人消费动力最强,但似有弱化迹象,原因包括消费券效应减弱、越来越多市民选择外游消费,以及内地访港客的出游模式改变等。该如何应对?政府和业界应通过谘询,探讨更多新构思、落实更多新方案:我们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活动必须更具特色,产品和服务要更好,还要有效宣传地质公园、海岸公园、湿地公园、离岛和郊野公园等具特色的旅游热点,藉以提升香港旅游之都、盛事之都、美食之都和好客之都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方面吸引市民留港消费,另一方面吸引游客来港畅玩消费。
香港《星岛日报》在社评《经济动力失速吸客留港消费不容缓》中表示,港府公布第2季GDP预估数字,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显着放缓,投资、政府消费开支和货品出口增长全面熄火,只靠访港旅客和私人消费撑住经济,即使后者仍是下半年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惟疫情改变市民和内地旅客消费习惯,港府应认真考虑发展夜市,并与业界探讨更多新颖沉浸式体验游活动,尽快出招吸引市民留港和更多旅客来港消费,才能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
社评表示,在当前外围需求疲弱,香港若要保持经济稳步增长,须力谷内需和旅游业,关键是如何留住市民留港和吸引旅客来港消费。有议员提议参考台湾和泰国夜市,打造港版特色夜市,吸引市民夜游消费。九龙城日前举办的“潮玩夜市”,以体验地道潮汕文化及美食作招徕,即使当天不时下雨,仍无阻市民冒雨排队尝潮州美食的兴致,可见具特色夜市是有一定卖点,若能常规化经营,有望成为新消费旅游景点。
社评说,事实上,内地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深圳已先后放开限制,容许摊贩夜晚摆摊,搞活夜经济,而深圳首个以港风港味港潮流为特色的夜市街区6月开业,吸引民众和游客前来,激发夜间消费新活力。港府若不认真看待夜市,自身旅游优势将卖少见少,更难留住市民在港消费。同时,内地旅客来港不再是血拼购物,而是追求体验游或沉浸式旅游。书展和动漫节是香港两大吸客名片,尤其动漫节更可让玩家由cosplay到搜罗道具,让入场人士可积极投入,沉浸体验动漫世界之中。故当局与业界除了积极经营好这个展览,更应发掘更多具潜力的盛事或港式生活体验游,让游客慕名而来,过夜住宿消费。
社评表示,各地都绞尽脑汁催谷旅游和消费,香港不能再靠吃老本,应放开怀抱推出新点子留人吸客,总之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香港《东方日报》在社评《经济增长逊预期复苏无力港人悲》表示,纵然多项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皆录得升幅,但须知道,去年第二季仍在疫情期间,诸多防疫限制尚未解除,或仅作有限度放宽;今年第二季比起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可谓是必然发生之事。
社评说,市场普遍认为,本港经济回调与利率高企,以及外围环境持续不明朗有关;尤其环球经济受高利率影响而放缓,不少国家继续限制外部需求,不利于本港对外贸易的表现,以致本港的货品进出口货量继续录得按年双位数字跌幅。在本港金融状况收紧,整体投资开支录得轻微下跌的情况下,目前本港经济复苏势头依赖访港旅游业及私人消费带动,尤其是受惠于访港旅客人数上升,本港服务输出升幅由首季的16.6%加快至22.6%;外界亦普遍预期,在今年余下来的时间,两者依然是本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近月访港旅客数字升幅未有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对本港经济的刺激作用远低于原先预期,或是这才是复苏势头放缓的主因。
社评说,事实上,访港旅客人数与本港旅游业运力及接待能力息息相关。不少分析皆认为,随着运力及接待能力恢复,未来访港旅客人数可望进一步上升;惟现实是旅游业人手缺口依然庞大,业界叫苦连天,既然旅业已成为经济复苏的命脉,港府有否提供适切支援呢?抑或是任由旅业自生自灭呢?没出现预想中的强劲复苏,港府是责无旁贷的。
香港《大公报》在题为《复苏之路不平坦上升轨道未改变》的社评中表示,经济复苏不是一条直线的平坦大道,而是呈波浪形,在曲折中前进。随着加息潮进入尾声,内地持续推出刺激消费、振兴经济等措施,本地消费及投资环境逐步改善,相信下半年的经济表现将持续向好,有能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
社评说,本港于年初全面复常,第一季实现经济增长2.9%,市场一度预期第二季的经济表现优于第一季,但实际情况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乐观。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强弱互见。私人消费支出增加,访港旅客上升,成为推动本港经济持续反弹的主要动力。上半年,访港旅客超过1000万人次,反映在数据上,就是服务输出在首季增长16.6%的基础上,第二季实质上升逾30%。另一方面,受制于息口上升,外围需求减弱,政府开支及固定投资均有所下滑,货品出口表现不佳,继首季下跌18.9%后,第二季再录得15.3%的跌幅,拖累了第二季的整体经济表现。
社评表示,展望下半年,各种挑战仍在,包括息口持续处于高水平,楼市受压,本港居民消费习惯以及游客的消费模式都在改变,但总体上看,经济复苏动能有增无减。现时香港各行各业都缺人,打工仔收入呈增长之势,有利刺激消费市道。政府“抢人才”、“抢企业”双双告捷,为推动数字经济、创科发展提供动力。特区政府早前公布,各种抢人才计划已录得超过10万份申请,其中6万多份已经批准,超过每年吸才35000的预期目标。同时,去年成立的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已与150多家产业龙头企业及拥有高端技术的前沿企业接洽,涉及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大数据、金融科技等,下半年的相关投资可望加速,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
社评说,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总结上半年经济表现,部署下半年的经济工作,确立加大力度振兴民营企业、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方针。昨日,国家发改委出台20条促进消费措施,内容丰富,包括带薪休假、分散休假等,对刺激消费有实质作用。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内地各省市公布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有15个省市的表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和江苏携手进入GDP“6万亿俱乐部”。深圳市上半年经济增长更达6.3%,消费增长超过11%,反映大湾区复苏动力强劲,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源头活水。背靠祖国是香港最大的优势,也是外资看重香港的根本所在,国际社会看好中国未来,香港特区的明天只会更好。香港只要勤练内功,全力发展经济,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则不论外围形势如何风吹浪打,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香港《文汇报》发表社评《深度发掘文旅资源提振香港消费动能》指出,国家昨日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其中包括丰富文旅消费、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等。国家力促文旅消费,对本港提振消费动能带来新的机遇。香港文旅资源丰富,独特文化特性对内地有巨大吸引力,政府可联合业界,深度挖掘本港资源,打造香港文化旅游吸引力,既丰富湾区一程多站旅游产品,亦吸引内地尤其是周边旅客来港消费;同时要破除文旅消费资讯的信息阻隔,善用内地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推广好本港文旅消费资讯。
社评表示,特区政府统计处昨公布,本港第二季GDP仅增长1.5%逊预期,拉动经济的“三头马车”动力减弱,消费增长放缓、投资及出口下跌,预计下半年货物出口仍将承受巨大压力,因此访港旅游和私人消费成为本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靠。恰逢国家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提出丰富文旅消费、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包括积极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引导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等延长开放时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24小时生活圈”;打造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建设新型文旅消费集聚区等;增加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供给,鼓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增加受众面广的线下线上体育赛事等。这对本港提振消费动能带来重要启示。
社评表示,本港文旅资源丰富,中西文化荟萃的独特文化对内地游客吸引力巨大,但这些文旅资源仍未形成对湾区乃至内地的消费新动能。借鉴内地力促文旅消费的思路和举措,特区政府可与业界合作,多管齐下提振本港文旅吸引力。一是深度挖掘文旅资源,创意打造新消费场景。二是联合湾区内地城市,共推一程多站文旅旅游。三是重视将香港的文旅消费推向湾区。
中评社香港8月2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7月31日公布第二季本地生产总值(GDP)按年增1.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5%。多家香港报章1日发表社评指出,数据反映香港经济虽处于改善的轨道上,但复苏之路并不平坦。如何驱动“三头马车”,带动经济加速复苏是当务之急。社评为提振消费献计献策,强调一方面吸引市民留港消费,另一方面吸引游客来港消费,才能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
香港《商报》发表社评《集思广益拼经济》表示,第二季本地生产总值(GDP)按年增1.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5%。数据反映香港经济虽处于改善的轨道上,但复苏之路并不平坦。如何继续“谷”经济相信是政府当务之急。社评说,目前,受到环球金融状况紧缩、地缘政治冲突和美西方执意脱钩断链“去风险化”等负面因素影响,香港经济复苏确实荆棘满途: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头马车”中,投资和出口表现欠佳,第二季实质跌幅分别为1%和15.3%;第二季私人消费虽按年增8.5%,但增幅已较首季的13%疲弱。如何驱动“三头马车”,带动经济加速复苏,肯定是《施政报告》题中应有之义。
社评认为,加大投资无疑是香港再创高峰的重要引擎。在这方面,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已接触约150间知名企业,已有不少业务涵盖生命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的重点企业确认落户香港。与此同时,作为未来策略发展据点的“北部都会区”亦正高速发展中。希望《施政报告》能够在造地建屋、打造国际创科新城、建设政府设施、医院、学校、文体设施等方面加大力度。只要各项基建早日上马,一定可以刺激投融资,拉动GDP。
至于出口,在“一国两制”独特优势下,香港保持国际商贸枢纽地位。根据政府数据,2022 年本港产品出口主要市场依次是内地(37.1%)、美国(11.9%)、台湾(10.5%)、瑞士(6.0%)和新加坡(4.3%);转口主要市场则依次是内地(57.0%)、美国(6.4%)、印度(3.8%)、台湾(3.3%)和越南(2.5%)。从此可见,香港显然还有大量新兴市场有待开发,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国家,后者更是香港梦寐以求想加入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主体。希望当局加快相关谈判,一旦成事,必可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经济一体化,助力香港产品进军当地市场。
社评指出,“三头马车”当中,私人消费动力最强,但似有弱化迹象,原因包括消费券效应减弱、越来越多市民选择外游消费,以及内地访港客的出游模式改变等。该如何应对?政府和业界应通过谘询,探讨更多新构思、落实更多新方案:我们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活动必须更具特色,产品和服务要更好,还要有效宣传地质公园、海岸公园、湿地公园、离岛和郊野公园等具特色的旅游热点,藉以提升香港旅游之都、盛事之都、美食之都和好客之都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方面吸引市民留港消费,另一方面吸引游客来港畅玩消费。
香港《星岛日报》在社评《经济动力失速吸客留港消费不容缓》中表示,港府公布第2季GDP预估数字,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显着放缓,投资、政府消费开支和货品出口增长全面熄火,只靠访港旅客和私人消费撑住经济,即使后者仍是下半年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惟疫情改变市民和内地旅客消费习惯,港府应认真考虑发展夜市,并与业界探讨更多新颖沉浸式体验游活动,尽快出招吸引市民留港和更多旅客来港消费,才能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
社评表示,在当前外围需求疲弱,香港若要保持经济稳步增长,须力谷内需和旅游业,关键是如何留住市民留港和吸引旅客来港消费。有议员提议参考台湾和泰国夜市,打造港版特色夜市,吸引市民夜游消费。九龙城日前举办的“潮玩夜市”,以体验地道潮汕文化及美食作招徕,即使当天不时下雨,仍无阻市民冒雨排队尝潮州美食的兴致,可见具特色夜市是有一定卖点,若能常规化经营,有望成为新消费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