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开展两岸乡建乡创合作社会实践调研

实践队师生在雄江镇橄榄湖合影

  中评社香港7月21日电(作者 许若妍、林宇翔)近日,由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等组织开展的“再遇乡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邓启明、郑小玲、詹琳等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现场感受努力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峡两岸如何深化乡建乡创合作、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进行融合发展。

  雄江好风景
  旖旎引客来

  实践队师生前往福建省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闽清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巍巍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理事、我校经管学院曹海涛教授和海峡学院夏青云副教授等,应邀出席了此次活动;雄江镇人民政府常务副镇长林升烨与福建橙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曾芝颖一起热情欢迎实践队师生的到来,带领实践队师生走访了橄榄湖大院、梅城印记历史文化街等项目,并就“海峡两岸乡建乡创与乡村振兴”展开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曾芝颖老师简要介绍了她和她的设计队参与闽台乡建乡创工作的几个代表性项目,提供包括文化挖掘、业态策划招商、地景设计、品牌策划、文创设计等全流程陪伴式服务。该团队主要围绕探访库区记忆和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建设,持续挖掘文化故事、保护发扬非遗传承、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优势、盘活乡村更多资源,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座谈会上,实践队师生就乡村旅游与休闲康养、乡村建设与生态宜居、数字乡村与产业振兴及我校师生创意产品一“榄”情深等内容展开交流讨论,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和专业实践角度进行了谘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宝贵的建议。进一步将文化、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符合当地特色和需求的产业现代化和闽台乡建乡创发展,为乡村高品质发展振兴注入活力。

实践队师生在同心村合影

  “五心”聚人心
  “同心”促振兴

  迎着热烈的阳光,实践队师生前往全国文明村——安凯乡同心村。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理事、福州隆云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正隆与同心村党支部书记林连忠一起热情接待了实践队师生,详细介绍了同心村的规划设计与改造历程,并与师生们就海峡两岸乡建乡创与乡村发展振兴展开交流讨论,共同探索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新路。

  座谈会伊始,闽台乡建乡创项目的设计者吴正隆理事很自豪介绍到:从去年开始,同心村越来越被大众和当地政府的领导注意到,成为“网红村”,并在政府的支持下越做越好。吴教授还实地介绍了他和他的团队具体规划和实施的整改措施。林连忠书记则从“五心”角度总结和介绍了同心村发展建设概况,重点介绍了环境提升有“恒心”、产业发展抓“重心”两个方面。林连忠书记坚持在治理上出真招实招,先从党员干部入手,规范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最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实现了全村的整改。林书记还向我们分享了他的发展建设经验,认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产业振兴。对此,同心村创新推出了“我要鲍鲍”——全国首创鲍鱼品牌IP,推动鲍鱼产业向品牌化、数位化发展,打造全国鲍鱼网红第一村。

实践队师生在古石村合照

  一方醉美古石
  一湾两岸浓情

  在相关工作讨论和欢声笑语中,实践队师生很快抵达连江县黄岐镇,宣传委员林粒粒应约带领师生们重点考察、参观了传统古村落古石村并举行专题座谈会。

  走进古石村,一片依山筑造的集群式石头古厝映入眼帘。据瞭解,古石村位于黄岐镇东北部,紧邻马祖列岛,是一座位于山脚与海边的石头村落。村民们智慧地利用当地的石材巧妙地设计居所。座谈会上,林委员简要介绍了古石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通过对古石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提高村民共同建设古石村的意识;特别是通过开展“一米微菜园”活动,较好调动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积极性,共同营造古石村优美人居环境。听完林委员的介绍后,福州理工学院台籍教师徐东海、雷玉玺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对此,林委员也说到,目前古石村以自然景观和基础建设为主发展乡村旅游,未来将会进一步挖掘、整理古石村的历史文化,盘活文化资源,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实践队师生在福州理工学院合影

  深化交流合作
  携手乡村振兴

  实践队师生来到了聘请多位台籍教师的福州理工学院。来自该校商学院和文理学院的台籍教师徐东海、雷玉玺、张顺益、廖文正、计弘仁,以及校长助理兼商学院行政院长林平教授、文理学院行政院长曾坚毅教授、科研处处长刘斌、商学院团委书记钟凯等,与实践队师生着重就闽台乡建乡创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研究与实践推广进行座谈交流。会议由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陈湉教授主持。

  林平教授向实践队师生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及产教融合办学理念。邓启明教授代表实践队具体介绍了“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专题调研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相关专案研究进展,并邀请台湾教师积极撰文参加将由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等承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雷玉玺副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他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所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个专案——福清农达利生态农场;张顺益等台籍教师也分享了他们对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和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等方面的看法与建议。

实践队师生在“拎咖啡”合影

  咖啡赋能两岸融合
  探索闽台合作新路

  此外,实践队师生师生如期前往坐落于福州市台江区上下杭之中的“拎咖啡”。“拎咖啡”的主理人郭屹凡老师带领实践队师生参观了十分独特的“拎咖啡”,并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伊始,郭屹凡老师分享了店名的由来。“拎咖啡”中的“拎”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拎”在闽南话是“喝”的意思;二是在英文上“拎”与“link”(连接)同音,他不仅希望可以用咖啡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更希望用咖啡连接大陆与台湾,促进大陆与台湾相融合。郭屹凡老师目前拥有两家咖啡店和一家生产咖啡豆的工厂,此外,他还给宁德师范学院和阳光学院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授课,因此,这家位于马尾的工厂也成为了学生们的实践基地。郭屹凡老师感慨道,他刚刚接触咖啡产业的时候,台湾地区的咖啡产业已经是红海了,所以没过多久他就遭遇到了无法突破的瓶颈,出于这个原因,他决定将自创品牌“拎咖啡”从台湾带到福州。值得注意的是,郭屹凡老师巧妙地将福建的特色元素发掘出来,将“福建茶”与“咖啡”融合在一起,不仅将传统福建茶的精髓注入其中,还展现了福州特色和福建的魅力。实践队师生有幸品尝到了其中一款咖啡。该咖啡的初品是一股苦涩的感觉,又同时伴随着浓郁的醇香。接着,在口腔中激发出了茉莉花茶的纯净香气,在气味和味觉上达到了一种和谐的融合。这种融合将咖啡与福州本土的茉莉花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予了实践队成员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近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的第十五届海峡论坛也宣布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支援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通过实地调研与座谈,实践队师生深刻领会和感受到近年当地乡村面貌与产业发展振兴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海峡两岸(闽台)乡建乡创项目推进与融合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深刻意识到未来加强和改进对台交流合作及闽台乡建乡创专案的发展机遇;也初步发现和总结出了许多推进乡村发展振兴的基本道理和深化海峡两岸(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的主要方式方法与经验。相关实践探索证明:海峡两岸(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桥梁纽带,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当地领导和乡村干部与群众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同一片区域中统一规划和共同发展建设,实现互利共赢,助推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

实践队师生在雄江镇橄榄湖合影

  中评社香港7月21日电(作者 许若妍、林宇翔)近日,由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等组织开展的“再遇乡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邓启明、郑小玲、詹琳等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现场感受努力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峡两岸如何深化乡建乡创合作、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进行融合发展。

  雄江好风景
  旖旎引客来

  实践队师生前往福建省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闽清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巍巍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理事、我校经管学院曹海涛教授和海峡学院夏青云副教授等,应邀出席了此次活动;雄江镇人民政府常务副镇长林升烨与福建橙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曾芝颖一起热情欢迎实践队师生的到来,带领实践队师生走访了橄榄湖大院、梅城印记历史文化街等项目,并就“海峡两岸乡建乡创与乡村振兴”展开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曾芝颖老师简要介绍了她和她的设计队参与闽台乡建乡创工作的几个代表性项目,提供包括文化挖掘、业态策划招商、地景设计、品牌策划、文创设计等全流程陪伴式服务。该团队主要围绕探访库区记忆和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建设,持续挖掘文化故事、保护发扬非遗传承、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优势、盘活乡村更多资源,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座谈会上,实践队师生就乡村旅游与休闲康养、乡村建设与生态宜居、数字乡村与产业振兴及我校师生创意产品一“榄”情深等内容展开交流讨论,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和专业实践角度进行了谘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宝贵的建议。进一步将文化、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符合当地特色和需求的产业现代化和闽台乡建乡创发展,为乡村高品质发展振兴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