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决“㓥房”问题 全力回应社会诉求

  中评社北京11月23日电/大公报评论道,今年7月16日,全国港澳研究会举办的“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对香港提出的四大期盼中,特别提及了“将告别㓥房、‘笼屋’”的这个愿景。

  根据运输及房屋局下属的㓥房租务管制研究工作小组于今年3月发表的报告,截至2020年,在15年或以上的楼龄住房中,有超过2.9万个单位被分割为逾10万㓥房,供22.6万人居住。此外,相较2016年中期㓥房人口20.9万人共上升逾8%。

  香港住房难,是一个困扰历届特区政府的大问题,每届政府都“绞尽脑汁”要克服,却都“悻悻而归”,成效甚微。有社福机构认为,㓥房及笼屋的出现,其主要的问题症结是公屋供应不足。而按照当下政府的建屋速度,估计约20年才能安置全港逾10万㓥房的住户。

  20年才能安顿所有的㓥房人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之语,恰恰是有关部门“惯性思维”下的行政效率和效能的体现。到底是香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钱?是政策不到位还是政府不敢放开手脚去做?为什么为22.6万人建房的事要到2049年才能做完?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政府进一步地提高自身的施政能力和行动力?

  抛弃“惯性思维”提升效率

  2018年6月,特区政府大刀阔斧地公布了六项房屋新政策,其中一项为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单位收取“额外差饷”。2019年9月,为落实该政策实施,《2019年差饷(修订)条例草案》刊宪,向已落成楼宇乃未售出的单位征收应课差饷租值的“额外差饷”。一顿操作猛如虎,最终结局皆成空。在该法案首读及开始二读辩论后,直接被推迟到2020年才成立了专门的法案委员会,同年11月,更是宣告彻底撤回法案,“一手楼空置税”以流产告终。

  在今年7月立法会行政长官答问会上,针对住房问题,林郑月娥强调“不会因经济短期波动或物业价格升跌而动摇政策的勇气”,但在政府欲提交于下届立法会的立法建议中,仍未见到“空置税”的相关法案,这更是让民间舆论猜测,当局是否打算彻底放弃调整和介入一手楼市场。有议员质疑,有人以“勇气和鲁莽,是一个铜钱的两面”来回应取消“空置税”的原因。很显然是意识到“空置税”的“鲁莽”推行,必然是对一些人的“利益伤害”,但即便如此,难道当局就没有勇气来克服草拟征税的法律难题,以让普通市民不至陷入地产商“待价而沽”的困境?所以,这并非是能力的问题,更是心态和责任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而是敢不敢。

  笔者在此所借“建公屋安置㓥房住户”一事作论,并非仅是“就事论事”,而是希望探讨香港管治队伍需要怎么样的施政风格和实践模式,来探索和建设香港发展的自身道路。要在中短期内完成土地房屋的供应,不仅是要在现实层面上,建立、增加土地储备(例如填海造地)和进一步完善公屋政策。更重要的是,必须在态度和意识层面注意到,特殊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在行政手续和申请程序上,要敢于做到“化繁就简”,敢于打破陈规旧习,要以市民的福祉作为行动的尺度和风向标,更要把人心民意作为鞭策自身施政效率的“试金石”和“磨刀石”。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11月19日,香港安徽联谊总会主办了第一场立法会议员候选人政见交流会,笔者作为选委会委员之一,有机会同各位选委、选民与9位立法会议员候选人近距离、面对面地交流,直接听取候选人未来政纲和从政理念。大家都就社会关注的住房、教育、医疗、青年等议题展开深入热烈的互动交流。这场交流会无疑是着眼基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一次具体实践。包括笔者在内的香港市民都真心希望各位候选人,在日后服务香港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用心听”市民之所需的心,也要有一股敢为市民办好事、办难事、办成事的勇气和能力。“有作为”不是白纸黑字的政纲条目讲得有多好听,而是以行动来交民心之答卷,把民之所需变成民之所得。

  夏宝龙主任曾说,“希望特区政府每年做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才能让市民感到幸福。”有关部门若是不改变处事作风,依旧用惯性思维、依旧“小心翼翼”、抱残守缺地拘泥在旧时代的旧惯例中,无法以辩证能动的思维和眼光调节自身的步伐,跟上时代的巨变,恐怕,再好的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政府的效率和效能跟不上民众之需、时代之变,恐怕,那最终要变的,不是人心民意,就是官员自己位子。   中评社北京11月23日电/大公报评论道,今年7月16日,全国港澳研究会举办的“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对香港提出的四大期盼中,特别提及了“将告别㓥房、‘笼屋’”的这个愿景。

  根据运输及房屋局下属的㓥房租务管制研究工作小组于今年3月发表的报告,截至2020年,在15年或以上的楼龄住房中,有超过2.9万个单位被分割为逾10万㓥房,供22.6万人居住。此外,相较2016年中期㓥房人口20.9万人共上升逾8%。

  香港住房难,是一个困扰历届特区政府的大问题,每届政府都“绞尽脑汁”要克服,却都“悻悻而归”,成效甚微。有社福机构认为,㓥房及笼屋的出现,其主要的问题症结是公屋供应不足。而按照当下政府的建屋速度,估计约20年才能安置全港逾10万㓥房的住户。

  20年才能安顿所有的㓥房人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之语,恰恰是有关部门“惯性思维”下的行政效率和效能的体现。到底是香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钱?是政策不到位还是政府不敢放开手脚去做?为什么为22.6万人建房的事要到2049年才能做完?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政府进一步地提高自身的施政能力和行动力?

  抛弃“惯性思维”提升效率

  2018年6月,特区政府大刀阔斧地公布了六项房屋新政策,其中一项为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单位收取“额外差饷”。2019年9月,为落实该政策实施,《2019年差饷(修订)条例草案》刊宪,向已落成楼宇乃未售出的单位征收应课差饷租值的“额外差饷”。一顿操作猛如虎,最终结局皆成空。在该法案首读及开始二读辩论后,直接被推迟到2020年才成立了专门的法案委员会,同年11月,更是宣告彻底撤回法案,“一手楼空置税”以流产告终。

理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