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新选制下选举呈现四大特点和优势

  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据大公报报道,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提名期正式结束。这次选委会选举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不但在于新选举制度下,选委会将肩负更重要的职责,承担更重大的使命,更在于这次选委会选举是新选举制度确立后的第一场选举,也是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的第一场选举。这场选举对于香港落实新选举制度,开启良政善治新篇章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选举报名的情况观察,这次选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有助吸纳基层声音和意见

  一是基层力量的增加,令选委会的构成既有不同界别的精英翘楚,也有更多基层声音。改制后的选委会选举,在五大界别中新增了基层社团、同乡社团、内地港人团体等代表的分组,这种的安排就是为了让更多基层代表可以进入选委会,表达基层的声音和意见。

  在报名期内,多个香港的基层社团、同乡社团代表都踊跃参选,这些参选人代表的不单是个人,更代表数以十万计会员及市民的声音,让选委会的构成更多元化,过去被忽视的基层声音将成为选委会一个重要力量,反映新选制对于基层、普罗民众诉求的重视。与西方选举早已被利益集团骑劫,一人一票根本反映不了真正基层市民声音截然不同。香港的选委选举更能体现公平性,更能体现对基层的重视。

  二是选委选举回归初心更具代表性。新的选委会覆盖面更广,代表性更强,更能兼顾各阶层利益。从报名情况来看,参选人都有浓厚的业界专业背景,关注的都是业界议题,多提实事少谈政治是这次选委选举一大特点。

  事实上,选委选举的初心从来都是让业界均衡参与,让不同声音得以反映,以业界、团体为主的选委选举从来都不是党同伐异的场地。只是近几届反对派为了在特首选举中“造王”,大举抢攻选委议席,并且以各种政治议题、政治炒作、政治抹黑进行选举工程,令选委选举变得高度政治化、撕裂化、污水化,这显然不是选委选举的初心。

  三是选委的年轻化,为政坛注入更多新力量。新选制下增加了全国性组织的港区成员界别,包括全国青联成员,他们都是来自香港不同阶层的青年代表,既有商界、专业人士,也有基层及热心社会工作的青年,对国家有感情,对香港有承担,新选制为这些有志青年提供了进入选委会的机会。   此外,不同界别的青年亦踊跃参选选委,令这次选委选举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说明改革后的选举制度为青年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从而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参选。

  四是参选人都有明确的政策倡议和政纲,参选是为了香港的发展,为了良政善治,而不是为了政治对抗,让市民看到前景和希望。反对派过去参选选委,开宗明义就是为了抗衡政府,拉倒他们不喜欢的特首,选举工程从来不重视政纲及反映业界诉求,而是一味进行政治攻击,摆明车马要阻挠政府施政。

  反对派参加选举从来不是为了良政善治,而是为了把水搅混,煽风点火,将选委选举变成所谓“变相直选”,令选举高度政治化,本应比政纲、比视野的选举变成政治口号的攻讦、只问立场不问政纲。在高度政治化之下,令到本应代表业界的选委变成两边阵营对阵,选举只关心政治不关心施政。

  在新选举制度下,不少反对派心知肚明并不符合“爱国者”要求,乾脆不参选,选举没有反对派的搞局和捣乱,反而更能回到选委会选举的初心,参选人可以真正比政纲、比视野,例如有参选医疗医学及卫生服务界选委者表示要解决睇病贵睇病难问题;有基层选委参选人表示要推动政府解决笼屋、劏房问题;有社福界选委参选人表示要处理好香港青年问题等,这些都反映选委选举回到原来初心,参选人都是为了推动香港发展而参选,而不是为了政治而参选。

  建立最符合香港利益的选制

  中央这次对特区选举制度动大手术,志在建立一套“有香港特色的新民主选举制度”,为香港开启良政善治提供制度保障,这是完善选举制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选举制度也是有别于西方的一套。但民主从来不是只此一家,一人一票选举就代表民主吗?在一人一票的代议政制之下,西方人民就是当家作主吗?只要看看近年西方民粹主义的兴起,看看各国骚乱不断,市民对政府不满不断升温,已经说明西方的所谓民主根本不是什么人民作主。西方一人一票选举产生的政府,其管治无能和失败,其视人命如草芥,更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一役种种荒诞表现中表露无遗,西式民主已经不再具有道德光环。

  香港的政制发展没有必要仰视西方,基本法规定香港最终达至“双普选”,但并不是照炒外国的“双普选”,而是有香港特色、符合香港宪制秩序、符合香港利益的“双普选”。

  从选委会选举的情况可以看到,完善的选举制度能够更好地维护香港社会各界的利益,真正体现均衡参与,也更能从制度上守护政治稳定和政权安全,提升香港特区的管治效能,破解深层次矛盾,从而让广大市民真正看到前途和希望,对香港未来更有信心。这样的选举制度就是最符合香港利益的选举制度。   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据大公报报道,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提名期正式结束。这次选委会选举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不但在于新选举制度下,选委会将肩负更重要的职责,承担更重大的使命,更在于这次选委会选举是新选举制度确立后的第一场选举,也是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的第一场选举。这场选举对于香港落实新选举制度,开启良政善治新篇章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选举报名的情况观察,这次选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有助吸纳基层声音和意见

  一是基层力量的增加,令选委会的构成既有不同界别的精英翘楚,也有更多基层声音。改制后的选委会选举,在五大界别中新增了基层社团、同乡社团、内地港人团体等代表的分组,这种的安排就是为了让更多基层代表可以进入选委会,表达基层的声音和意见。

  在报名期内,多个香港的基层社团、同乡社团代表都踊跃参选,这些参选人代表的不单是个人,更代表数以十万计会员及市民的声音,让选委会的构成更多元化,过去被忽视的基层声音将成为选委会一个重要力量,反映新选制对于基层、普罗民众诉求的重视。与西方选举早已被利益集团骑劫,一人一票根本反映不了真正基层市民声音截然不同。香港的选委选举更能体现公平性,更能体现对基层的重视。

  二是选委选举回归初心更具代表性。新的选委会覆盖面更广,代表性更强,更能兼顾各阶层利益。从报名情况来看,参选人都有浓厚的业界专业背景,关注的都是业界议题,多提实事少谈政治是这次选委选举一大特点。

  事实上,选委选举的初心从来都是让业界均衡参与,让不同声音得以反映,以业界、团体为主的选委选举从来都不是党同伐异的场地。只是近几届反对派为了在特首选举中“造王”,大举抢攻选委议席,并且以各种政治议题、政治炒作、政治抹黑进行选举工程,令选委选举变得高度政治化、撕裂化、污水化,这显然不是选委选举的初心。

  三是选委的年轻化,为政坛注入更多新力量。新选制下增加了全国性组织的港区成员界别,包括全国青联成员,他们都是来自香港不同阶层的青年代表,既有商界、专业人士,也有基层及热心社会工作的青年,对国家有感情,对香港有承担,新选制为这些有志青年提供了进入选委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