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座标”
《红岩》的成功,更在于由它出发所形成的“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昂奋达观、坚毅不拔、弃旧图新、勇于奉献精神的延伸、沉淀和升华;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气节的集中体现。
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红岩》描写了新中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生死较量:一九四八年,中国革命进入关键的转折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正处在黎明到来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山城处处充满残酷的斗争。国民党当局下令对关押在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的政治犯实施惨绝人寰的集体大屠杀,三百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倒在了黎明前夕。然而,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狱中,中国共产党人为迎接全国的解放、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进行了殊死搏斗。作品真实再现了这一最后决战的艰巨性,揭露了国民党垂死挣扎的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我第一次读《红岩》,是在小学四年级的寒假。我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它读完,可谓是废寝忘食,读得入迷。那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扎根:许云峰的坚定勇敢、机智老练;江姐的视死如归、宁折不弯;双枪老太婆的绝伦枪法、大义凛然;刘思扬的积极进取、善良纯洁,都让我一次次思潮起伏、热泪盈眶。
可以说,这是成长道路上对我思想塑造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小说。它教会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会我明白“人的一生,如果没有信仰,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教会我要想获得崇高,就必然要坚韧不拔、勇于奉献!
在《红岩》的英雄群谱里,他们追求的都不是锦衣玉食、儿女情长那样“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而是如马克思所说要让自己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超越了对生存的本能渴望,对国家命运的求索超越了个人的生死荣辱。这些英雄人物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中的普通一员,更是万千读者心目中共产党人崇高形象的典型代表。
重读《红岩》,我再次体会到红色经典的价值所在:“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座标”,无论处在什么时代,人们都需要歌颂英雄主义的文艺作品,它们能启迪和塑造信仰,能够净化人心,提振民族精神,涵养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情怀,红色经典也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对于当下建设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香港,不仅必要,而且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