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社论:提升病毒检测能力是当务之急
本港疫情虽然初步受控,但近月接连发生零星的本地感染个案,沙田沥源邨禄泉楼先后9人确诊,传播感染途径不明。这显示,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不能对疫情防控盲目乐观,宁愿把情况想像得坏一点,也要防微杜渐。由于新冠病毒相当狡猾而且传播能力强,部分患者病征轻微容易成为隐形传播者,因此唯一有效切断传播链的方法就是加大检测筛查力度。
香港目前日均检测能力只有5,000个左右,不要说与内地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就算是人口只有本港十分之一的澳门,每日的检测能力也达6,000个,约占澳门总人口的1%,比疫情初期提升了10倍。检测能力不足,造成一旦出现病例无法在短时间内筛查周边人口,导致隐形传播链可能继续传播,是造成疫情难以“断尾”的主要原因。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上月就建议香港将检测能力提升至每日7,000人,但当局预计最快7月才能达到。检测能力提升的进度慢,不仅成为本地疫情防控的短板,也限制了取消本地社交限制措施的进度,窒碍了本港与广东省、澳门等周边地区逐步放宽通关限制的工作。
由2月开始对内地来港人士实施强制检疫措施算起,本港控关已进入第五个月,旅游、酒店和零售业界受到严重打击。面对内地和周边部分国家地区疫情基本受控,在各自有充分检测的前提下逐渐恢复人员往来,推行“旅游气泡”政策就是大势所趋。这就对本港检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周边地区而言,检测能力是恢复人员往来的前提条件,只有检测多了,其他地方才能对我们有信心。
事实上,粤港澳三地近月一直筹划推出互认健康码,在有检测结果的情况下逐步恢复通关,澳门早前已率先与珠海市实现部分人员豁免检疫,香港与深圳两地的互认措施迟迟未能落地,检测能力是瓶颈之一。如果本地检测能力持续偏低,既要满足本地疫情防控需要,又要满足跨境司机、跨境学童和商务人士等刚性检测需求,基本没有空间再为其他人士做检测。
参考澳门的做法,澳门卫生局上月起与检测机构合作,迅速提升了检测能力,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区政府只要与本地私家医生和私营检测机构合作,以当前的试剂供应,不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检测能力。特区政府应雷厉风行落实提升检测能力的措施,满足全社会对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基本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