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立陶宛总统总理共识 压倒“立台共识”

  中评社香港11月6日电/澳门新华澳报6日发表富权文章:昔日“立台共识”难敌今天立陶宛总统总理共识。以下为文章内容。

  立陶宛十月二十七日进行国会大选,反对派社会民主党胜出。按照立陶宛政制,社会民主党已经推举其副主席帕鲁克斯为候任总理。帕鲁克斯在接受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专访时指出,立陶宛准许开设台湾代表处是“外交错误”。立陶宛将寻求与中国全面恢复外交关系,修复因设立台湾代表处而造成的裂痕。另外,他在接受《波罗的海时报》专访时表示,他领导的政府将寻求恢复与中国的全面外交关系。当被问及立陶宛是否会寻求其驻中国大使和中国驻立陶宛大使的回归时,他说:“绝对是的。”
  
  而在今年立陶宛进行总统大选的前夕,争取连任总统的吉塔纳斯·瑙塞达,有必要改变“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名称,以稳定对中关系。他援引专家意见指出,中文名称“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中的“台湾”,给人印象是对应到英文、立陶宛文的Taiwan(台湾),而不是Taiwanese(台湾的、台湾人,或者台湾人的)。亦即是有“一中一台”的疑虑。而在五月间总统大选的第二轮投票中,瑙塞达以逾七成得票率领先对手、现任总理席莫尼特。
  
  而另一位总统候选人、立陶宛现任总理席莫尼特,却是明确反对“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改名,并声称“强迫台湾变更驻处名称不仅不明智,也无助解决问题。”
  
  立陶宛为“半总统制”国家,总统掌外交、国防、安全事务大权。在外交事务领域,总统往往与外交部长紧密协调。而总理则对外交部的实际运作具有实质性的操控权。
  
  也就是说,对于台湾当局派驻立陶宛的代表机构,必须按照通常惯例,将含有“一中一台”涵义的“台湾”,改为“台北”,以促成中国驻立陶宛使节,由因此而降为“临时代办”,恢复为大使,并将其迎回立陶宛,已经是立陶宛两大主权机构总统和总理的共识。只要帕鲁克斯正式就任总理之后,这项重要外交政务就将正式启动。
  
  对此,台湾当局相当紧张,但仍然“打肿脸皮当肥仔”。昨日“外交部”欧洲司长黄钧耀在例行记者会中声称,台湾当局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名称是台立双方政府的共识,是经过审慎协商后所决定,“外交部”将持续秉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与立陶宛等理念相近的国家强化民主国家的韧性以及团结。
     而在前几天,“行政院长”卓荣泰率同相关部会首长前往“立法院”,报告二零二五度“中央政府”总预算案及“中央政府”前瞻基础建设计划第五期特别预算案编制经过,并备质询时,民进党“立委”邱志伟在质询时询问,“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是否会被迫更名?列席的“外交部长”林佳龙表示,代表处的名称是经过两国政府同意之后才设定的,一定是秉于这样的原则。虽然现在立陶宛在选举过程中,或是筹组政府时期,有些不同意见,但相信台湾跟立陶宛的关系,还是以民主价值为基础。
  
  从林佳龙与黄钧耀的语调看,台湾当局仍然陶醉在三年前“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设立时的“蜜月时光”,以往当时的“立台共识”仍然“牢不可破”。但台湾当局意想不到的是,当年极力促成此事的立陶宛两大主权机构,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获得连任立陶宛总统的瑙塞达,已经在这三年间立陶宛所遭受的政治、经济及外交挫折中,强烈感受到当初赞同台湾当局以“台湾”名称设处,是重大错误,因而“有错必改”,调整了自己的态度。而在五月的总统大选中,他以绝大多数选票获得连任。另一方面,当年具体操作台湾当局以“台湾”之名设处的总理席莫尼特,在总统大选中落选,而且其所在政党也在国会大选中落败,丢掉了组阁权和执政权,而即将就任的新总理帕鲁克斯,却是反对此举的。
  
  因此,当今的立陶宛总统总理共识,已经压倒了昔日的“立台共识”。但台湾当局却仍然将所谓的“立台共识”拿出来敷衍“立委”,不知是无知,还是无耻。
  
  其实,立陶宛的有识之士,是强烈反对所谓的“立台共识”的。如前总统阿达姆库斯就曾为此事件公开批评,强调与中国大陆的冲突导致立陶宛受到巨大损失,立陶宛议会、政府和总统应该在所谓“支持或不支持”、“承认或不承认”台湾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立陶宛经济与创新部部长阿尔莫奈特表示对立中关系感到担忧,希望立中关系能够缓和。立陶宛影子内阁也认为,希望立中关系正常化,表示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立陶宛政府纠正错误,将“台湾驻立代表处”改名为“台北代表处”。
  
  按照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在“非邦交国”设立的代表机构,只能是命名为“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台北代表处”等。因为在政治习惯语义中,“台湾”相比于“台北”含有“台独”涵义。而台湾当局在立陶宛设立的“台湾代表处”,是继其驻索马利兰共和国代表处之后,在欧洲第一个以“台湾”名义设立的代表机构。但索马利兰并未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为主权国家,更不是联合国成员国,因而台湾当局就沾沾自喜地声称,其驻立陶宛代表处是目前“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国中以“台湾”为名设立的“外交机构”。为了巩固这个机构,台湾当局不断地向立陶宛“泵水”,去年才加“注”三点四亿美元。
  
  台湾当局“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是于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运作的。看来,“台湾”二字将拗不过“三周年”。这正是“三年一觉『台湾』梦,赢得『台独』薄幸名”。   中评社香港11月6日电/澳门新华澳报6日发表富权文章:昔日“立台共识”难敌今天立陶宛总统总理共识。以下为文章内容。

  立陶宛十月二十七日进行国会大选,反对派社会民主党胜出。按照立陶宛政制,社会民主党已经推举其副主席帕鲁克斯为候任总理。帕鲁克斯在接受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专访时指出,立陶宛准许开设台湾代表处是“外交错误”。立陶宛将寻求与中国全面恢复外交关系,修复因设立台湾代表处而造成的裂痕。另外,他在接受《波罗的海时报》专访时表示,他领导的政府将寻求恢复与中国的全面外交关系。当被问及立陶宛是否会寻求其驻中国大使和中国驻立陶宛大使的回归时,他说:“绝对是的。”
  
  而在今年立陶宛进行总统大选的前夕,争取连任总统的吉塔纳斯·瑙塞达,有必要改变“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名称,以稳定对中关系。他援引专家意见指出,中文名称“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中的“台湾”,给人印象是对应到英文、立陶宛文的Taiwan(台湾),而不是Taiwanese(台湾的、台湾人,或者台湾人的)。亦即是有“一中一台”的疑虑。而在五月间总统大选的第二轮投票中,瑙塞达以逾七成得票率领先对手、现任总理席莫尼特。
  
  而另一位总统候选人、立陶宛现任总理席莫尼特,却是明确反对“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改名,并声称“强迫台湾变更驻处名称不仅不明智,也无助解决问题。”
  
  立陶宛为“半总统制”国家,总统掌外交、国防、安全事务大权。在外交事务领域,总统往往与外交部长紧密协调。而总理则对外交部的实际运作具有实质性的操控权。
  
  也就是说,对于台湾当局派驻立陶宛的代表机构,必须按照通常惯例,将含有“一中一台”涵义的“台湾”,改为“台北”,以促成中国驻立陶宛使节,由因此而降为“临时代办”,恢复为大使,并将其迎回立陶宛,已经是立陶宛两大主权机构总统和总理的共识。只要帕鲁克斯正式就任总理之后,这项重要外交政务就将正式启动。
  
  对此,台湾当局相当紧张,但仍然“打肿脸皮当肥仔”。昨日“外交部”欧洲司长黄钧耀在例行记者会中声称,台湾当局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名称是台立双方政府的共识,是经过审慎协商后所决定,“外交部”将持续秉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与立陶宛等理念相近的国家强化民主国家的韧性以及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