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打不垮更孤立不了中国

  中评社北京9月14日电/美国打不垮更孤立不了中国

  来源:大公报 作者:周八骏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缅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当时的背景是,二次大战结束不久,东西方格局基本形成,但是,若干国家之间矛盾依然存在;朝鲜战争取得停火,但是,以战争方式对待国与国之间分歧的威胁依然存在。战争的代价是昂贵的,甚至是十分惨痛的。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排序,清楚展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基本条件;平等互利是积极合作、谋求共赢;具备了前四项,才谈得上和平共处。换言之,衡量国与国之间关系是否“和平共处”,必须满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之间的“冷战”,不是“和平共处”。否则,就毋须定义为“冷战”。“冷战”的性质是“战”,即殊死较量,之所以不诉诸热战,首先是因为,二次大战以空前惨痛的代价形成了两个阵营各自势力范围,双方皆不愿意再大动干戈来改变既定格局;嗣后,由于美苏皆拥有核武库,形成“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平衡。

  “冷战”不是“和平共处”,否则,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就毋须系统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主动争取东西方缓和。

  那么,“冷战”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和平共存”。汉语的“共处”与“共存”是有区别的。前者的“处”,是相互发生关系的意思。后者的“存”,是相互可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美苏当年“冷战”,不仅不相往来,而且,相互高度戒备。   2024年8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中方的新闻稿中有一段是关于沙利文所言──“我愿重申,美方不寻求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体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方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无意将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工具。美方希望同中方继续保持战略性沟通,找到美中两国和平共存、美中关系持续发展的办法。”

  白宫的新闻稿没有中方上述报导。当然,美方不否认沙利文说过那些话。双方报导上的这一差异,反映在美方看来,沙利文说过的这些话不重要。

  确实,从拜登到布林肯和沙利文,关于美方不寻求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体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方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无意将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工具,美方希望同中方继续保持战略性沟通诸如此类的话,皆口是心非。比较有新意的是,沙利文这一回在北京说了美方希望“找到美中两国和平共存、美中关系持续发展的办法”。

  其实,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再强调的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就是中美两国和平共处、两国关系持续发展之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可以引领中美关系持续发展。问题的症结在于,美方视中国为其维持全球霸权的最主要对手,必欲打垮中国,破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方的简报把英语的“coexist in peace”译成汉语的“和平共存”而不是“和平共处”,是准确地把握了沙利文陈述的美方观点。

  美国自2018年上半年至今对中国逾6年打压围堵遏制,使其明白,中国太大,不可能被打垮,中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联系太密切,不可能被孤立,这才产生与中国“和平共存”的念想。拜登政府反复念叨美国不欲同中国打“新冷战”,但是,声称欲同中国“和平共存”而拒绝“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便暴露美中已处“新冷战”。   中评社北京9月14日电/美国打不垮更孤立不了中国

  来源:大公报 作者:周八骏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缅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当时的背景是,二次大战结束不久,东西方格局基本形成,但是,若干国家之间矛盾依然存在;朝鲜战争取得停火,但是,以战争方式对待国与国之间分歧的威胁依然存在。战争的代价是昂贵的,甚至是十分惨痛的。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排序,清楚展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基本条件;平等互利是积极合作、谋求共赢;具备了前四项,才谈得上和平共处。换言之,衡量国与国之间关系是否“和平共处”,必须满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之间的“冷战”,不是“和平共处”。否则,就毋须定义为“冷战”。“冷战”的性质是“战”,即殊死较量,之所以不诉诸热战,首先是因为,二次大战以空前惨痛的代价形成了两个阵营各自势力范围,双方皆不愿意再大动干戈来改变既定格局;嗣后,由于美苏皆拥有核武库,形成“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平衡。

  “冷战”不是“和平共处”,否则,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就毋须系统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主动争取东西方缓和。

  那么,“冷战”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和平共存”。汉语的“共处”与“共存”是有区别的。前者的“处”,是相互发生关系的意思。后者的“存”,是相互可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美苏当年“冷战”,不仅不相往来,而且,相互高度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