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话南海:别让政治凌驾历史法理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 陈思远)在7月10日举行的“南海: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德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7位专家学者,围绕“政治和法律视角下的南海历史”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外交部原副部长乐玉成主持会议。
乐玉成在会议上强调,中国人民是南海诸岛唯一的主人,拥有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的历史依据。20世纪30年代前,南海主权问题并无国际争议。然而,个别周边国家联合域外势力,通过曲解国际法、制造谣言等手段模糊历史脉络,削弱中国主权主张。乐玉成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跨领域、跨国专家的多视角研讨,厘清南海历史演进与现实争议,正本清源,以增进理解,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
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莎菲亚·穆希巴(Shafiah Muhibat)从非声索国视角阐述了印尼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与实践。莎菲亚指出,印尼虽不主张南海岛礁主权,但高度关注区域稳定,核心目标是确保南海不成为冲突根源。印尼自1945年独立后,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界定海洋边界。关于印尼在南海问题的立场,莎菲亚提到了三条基本原则:坚持航行自由、坚持以规则为基础的海洋秩序、确保任何的主张都不违反国际法。为避免南海成为冲突的来源,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印尼始终坚持多边主义与外交协商路径,发起危机管控研讨会、推动海洋研究与海上搜救等务实合作,为区域对话与互信建设奠定了基础。
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复国从政治视角剖析,指出南海问题根植于历史经纬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后的权益重构。他认为,南海争端被政治和地缘政治因素主导,各国在解读国际法时易受自身强势地位影响,导致公约解读的竞争性冲突,同时,西方过度侧重从法律层面解读南海问题,对历史因素强调不足。他认为,美国在南海争端中加剧了区域角力,如何避免政治干预法理成为当前核心难题。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教授雷筱璐聚焦黄岩岛主权,从国际法视角指出,岛礁主权界定需优先考量法律所有权与有效治理权。她以 1898年《巴黎条约》、1900 年美西条约等为分析对象,指出这些条约未提及黄岩岛归属,菲律宾无法证明其为菲律宾列岛一部分。雷筱璐表示,历史证据显示,1938年前菲律宾对黄岩岛权属不知情,而中国早在1947年便公布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海岛礁名称并行使主权,国际法庭判例要求岛礁归属需充分证据,而相关条约与历史实践均支持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