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研 全球专家北京共话评价体系变革
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实习记者 刘一玮)6月20日,首届“全球学术评价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创新与发展——开放科学视域下的学术评价”为主题,来自亚洲、欧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10个国家的知名专家,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科研评价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科研指标体系优化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在主题报告三中,与会专家就当前科研评价实践中的共性问题提出观察与建议,推动构建更加科学、公正、多元的学术评价新范式。
在会议的主题报告环节,荷兰莱顿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鲁道·瓦尔特曼,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提出了科研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他指出荷兰的“战略评估协议”是整个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基础,该协议强调“学习是核心”。这一协议不仅用于分配研究资源,更强调跨院系标准的设定与改进,鼓励各单位在相互借鉴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与传统以资金分配为导向的评价模式不同,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他进一步指出,“开放科学”也是重点内容,在荷兰开展的任何研究必须体现“开放科学”这一要素。同时,鲁道·瓦尔特曼呼吁正视大学国际排名带来的影响,他指出,国际大学排名近年来对学术界造成了显着影响,他倡议探索替代性数据系统,以支持高校开展真正有社会价值的科研活动,推动科研战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员步一在发言中表示,尽管当前科研指标体系不断丰富,从基本引文影响力指标到基于计数和网络结构的多类指标层出不穷,但对这些指标的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效果,仍需更为系统的反思与改进。步一指出,当前主流的科研评价指标大致可分为三类:基本引文影响力指标、基于计数的指标以及基于网络关系的指标。这些指标各具优势,但也存在计算复杂度和数据可获取性之间的张力。
他强调,一些指标在理论上具有良好解释力,比如能体现“引用广度”的复合算数指标,但其算法复杂、计算门槛高,限制了在部分科研机构和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此外,这类指标对原始数据的范围、精度和质量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目前主流数据库多基于文献间的引用网络,较少利用全文本中更丰富的语义引用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在理论层面,步一指出,一个优秀的科研评价指标应具有良好的数学特性,例如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否稳定、是否具备单调性、是否尺度独立等。而在实践层面,指标的效度、预测力与相关性同样关键。步一指出,如果新指标与现有指标高度重合,可能缺乏创新价值;但若完全无关,又可能偏离学术评价的实际需求。他强调,应当关注指标与未来科研产出之间的预测关系,以及指标能否反映研究质量而非单纯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