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认同视阈下闽台族谱家训的重要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中评社╱题:中华文化认同视阈下闽台族谱家训的重要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作者:紫玮(漳州),闽南师范大学监察专员办公室副研究员、闽南文化研究院博士

  【摘要】闽台族谱家训历史源渊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藴含的敬宗睦族的观念根深蒂固,以耕读为依托重视读书的传统绵延不絶,以入世为方向教育功利的导向方兴未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闽台族谱家训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两岸文化同脉文缘相承,广泛流传于闽台两地的传统民间族谱家训,藴含着深厚的家族血脉传承、道德文化教育与家国情怀等观念,是当今密切联系两岸同胞情感的心灵纽带和感情依托。加强闽台族谱家训文献整理、研究、交流与传承,对于连接闽台血脉关系、弘扬祖地文化、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增进两岸同胞中华文化认同与推动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闽台族谱家训历史发展与重要文化价值

  族谱也称为家谱、宗谱或家乘、谱牒,是一种记録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文献。主要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繁衍历史和重要人物事迹。族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其形式和内容可能因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而有所不同。族谱的内容通常包括序言、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等,详细记録家族成员的姓名、别名、排行、生卒年月、功绩等信息。

  族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为了“定世系,辨昭穆”,谱牒制度开始发展,并有专官掌管。在秦汉之前,谱牒被称为世系世本、系本、牒记等,之后则有了族谱、姓谱、族姓谱等多种称呼。至汉代,天下初定、文治复兴,谱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梳理了帝王将相家族的发展脉络,为民间修谱提供了范例。魏晋南北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将家世门第作为选官的核心依据,谱牒由此大热,此时的谱牒内容详尽、体系精密,涵盖了世系传承、人物事迹、联姻家族等多个维度,达到了古代谱学的鼎盛状态。隋朝皇室将家谱称为玉牒,唐皇室也竞相效仿,这个时期,谱牒不仅是记録家族世系的工具,也成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宋代家谱编纂由官修主导转为民间私修主流,大儒朱熹等倡导敬宗收族理念,家谱功能聚焦伦理道德教化、凝聚宗族向心力。欧阳修和苏洵更是开创新风,提出了族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成为后世族谱的典范,对私修族谱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提到: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这表明谱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清时期,谱牒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个时期的族谱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记録家族世系,还包括宗族源流、宗派、宗族传记、祠规、家训等内容。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多种族谱的编排格式,如世代分格、世代直行下垂、宝塔式、牒记式等。体例上,融合世系图、世系表、传记、艺文、家规等多板块,规模宏大,有统谱横亘多省、汇聚同宗各支,编织庞大家族脉络网络。

  闽台族谱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闽台族谱的分布显示出两地在血缘上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在闽南地区。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台湾民间存有的家谱超过2万余种。其中明确记载了大陆24个省市251个姓氏向台湾移民以及开基祖的资料。祖籍福建的姓氏谱有4730部,这足以证明台湾和福建血缘关系的密切。例如,叶氏族谱在台湾的分布广泛,包括台北、台中、高雄、苗栗、桃园、云林、嘉义、南投、宜兰、新竹、淡水、台南、彰化、金门等地,人口约21万,居台湾人口第20位。台湾现存族谱按族群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闽南人,闽南人是台湾最大的族群之一,其族谱分布广泛,在基隆、台中、台南、台北、南投、云林等县市较为集中,其中彰化县、台南县的闽南人“大姓”较多,如陈、林、黄、张、李等姓在这些地区的族谱数量较多,且家族庞大、支系繁杂,许多家族都有完整的族谱传承,记载着家族从福建闽南地区迁徙到台湾的历史、世系繁衍、家族人物等内容。二是客家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台东等县市,以及高雄、屏东的部分地区。常见的姓氏有刘、丘、曾、廖、赖等,各姓氏大多都有自己的族谱,详细记録了家族的迁徙历程、祖先事迹、家族规训等,体现了客家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以及在台湾艰苦开垦、繁衍的历史。三是“外省人”,多集中在台北市、高雄市等大城市及周边地区。这些外省人来自大陆各地,如浙江、江苏、湖南、山东等省份,他们的族谱各具特色,有的家族在台湾传承多代,族谱保存完整,记録着从大陆祖籍地到台湾的迁徙过程和家族在台湾的发展情况,成为联系两岸亲情的重要纽带。

  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历史文化关系极为密切。闽台两地的族谱在格式、内容和编纂理念上高度相似,它们都遵循着传统的谱牒文化格式,一般包含谱序、世系图、家训家规等内容。谱序部分通常会阐述家族的起源、迁徙历程以及修谱的意义。以家训家规为例,福建和台湾的家族族谱中都有教导子孙要慎终追远、尊老爱幼、重视教育、和睦邻里、敬宗睦族等传统美德的内容。这些共同的文化元素通过族谱在闽台两地代代相传,确保了家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地的延续性。

  (一)闽台地区以族谱为载体的敬宗睦族观念源渊流长,根深蒂固

  从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福建社会还是台湾社会,都是由移民社会发展而来,对移民而言,敬宗睦族既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又可以给心灵带来莫大慰藉。从明清以来闽台地区的家训来看,闽台两地人民在敬宗睦族上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度重视慎终追远的传统。重视丧礼和祭祀是明清时期闽台地区族谱家训的重要内容,几乎每一部族谱都会涉及到。汉代孔安国曾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①宋代大儒朱熹也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②这一观念在福建与台湾非常流行。如福建漳州的《长泰仙景张氏族谱》对丧制有具体而微的规定:“凡丧制当以哀为本。又宜称家有无,不可尚浮华而忘哀痛。凡居丧,不听音乐,不与宴会,不行庆吊,无大故不得外出。至于缌麻服,各有等。礼制轻重,皆当致慎。”③张氏家族要求子孙在服丧期间要庄严肃穆,恪守礼节,披麻戴孝要等级分明。明清时期闽台地区的家族对祭祀和祭奠非常重视,而且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对于先人的丧葬严格按照礼制进行,在家训中都有细致入微的规定。在今日的台湾也非常重视“慎终追远”的传统,许多台湾民众会跨越海峡,前往大陆寻根祭祖。例如,台湾民意机构前负责人王金平于2024年11月18日在福建参加祭祖活动;台湾环球郭氏宗亲总会副会长、原环球总会秘书长郭先智一行于2024年11月12日到郭氏迁台发源地福建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祖祠追来堂寻根谒祖,慎终追远,交流互动;台湾学者薛仁明则重视祭礼,认为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每年清明节期间,厦金航线都会迎来台胞返乡祭祖的高峰,显示出两岸人民对这一传统习俗的共同重视。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座谈会”上表示,中华文化讲究慎终追远、饮水思源,这是中华民族建立数千年优良传统的重要基础。台湾曾经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今中华文化却在台湾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急处境。在台湾,因为民进党政治操弄下,出现“去中国化”的错误方向,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拨乱反正。

  二是强调族谱在家庭治理中的地位。“国有史而劝惩严,家有谱而纲纪肃。是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萃众史臣之力以成一史,与萃众子孙之力以成一谱,其事虽殊,而其理则一也。”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腾,清晰地记録家族的兴衰荣辱。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百事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谱也。族人无谱,则昭穆混淆,人不知祖,则姓紊乱,与禽兽何异焉。”明清以来,闽台地区修纂族谱俨然成为了家族传统。“家谱之作关系甚大,前后序文言之悉矣,为吾后者自当宝而勿失,自兹以往又必随世逐代明别其支派续系,而谨书之,勿使宗支失传而获罪于祖宗也。”④福建漳州龙海区高坑高氏认为族谱是“明别其支派续系”的重要依据,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尤宜珍贵”,“乃一家之宝,务宜珍重收藏,以便考查世系,切勿轻弃,以亵祖宗,宜共凛之。”总言之,明清时期闽台地区对族谱的重视非同一般,这与该时期宗族势力的重新崛起以及封建社会对民间社会的管控废弛有着莫大的关联,客观地来讲,家族重视族谱的编修,提高族谱在家族中的地位,这对于维持家族尊长的权威,维系家族的团结,继而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家谱记载内容异常丰富,除了姓氏源流、世系、家训、艺文著述等内容外,还有一些契约、合约、合同和官府诉讼文书以及族务志和人物志,这对于瞭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间社会的运转持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民间文献。

  (二)闽台族谱以耕读为依托重视读书的传统历史悠久,绵延不絶

  重视子孙的读书问题本质上是重视子孙的教育问题,重教为根,这是闽台地区家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恪守严谨家训,培育优良家风,不断荫泽后人,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与思想财富;而坚守家风的责任与信念,又赋予后人对绵延至今的家风和家训不自弃的坚韧与自信。纵览明清时期闽台地区的名门望族就不难发现,凡家业辉煌、人才兴旺者,无不拥有独树一帜的家风和鲜明的家训文化特征。“子孙虽愚,诗书须读”、“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相比万贯家财,好读书的家风才是对一家一族的最好馈赠。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自古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尊师重教、崇尚读书的风气十分浓厚。长泰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是当地政府的行为,民间兴学助教、尊师崇文的风气也十分浓厚。如:田头村叶氏瞻依堂护祠碑上有这样的记録:“祠内唯攻书者准住之,其余一概不准”;京元村学仔厅护祠碑里也特别说明了“或延师教诲读书,实系正宗之事,祖先亦所乐闻”。长泰的许多家族的家训也把“务耕读”、“学必勤”等求学读书的要求摆在突出位置,以训诫子孙和族人。

  同时,闽台一些地方还纷纷设立学田,以资助学。所谓的学田,就是指用于兴学助教的公田,往往采取出租形式而获取资金(通常以稻谷计)来供学子读书使用。对于许多出生贫寒而有志于读书以求进步的年轻人来讲,学田的出现或设立,无异于雪中送炭,扫清了寒门学子求学道路上的障碍,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有机会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在闽台地区设立的学田当中,除了一些地方官员和士绅捐献外,也有一些官员捐出自己的俸禄置买田地作为学田,学田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官差非法占有的粮田,经过众议被判而充为学田。正是在这样浓厚的重教兴学氛围的影响之下,闽台地区文教事业日益兴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育成果颇为显着,杰出生徒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闽台地区的传播,加速了闽学的形成与发展。除此之外,闽南地区的有些地方在每年元宵节前后,许多家族到祖庙祭拜祖先,会举行点灯挂灯活动,其中会点挂“人才灯”、“文化灯”等,这无疑是对于读书求学的年轻人给予的莫大鼓舞和支持,呈现出一个家族向上向善的良好精神风貌。这些民俗活动的开展,既能满足人们对年青一代能拥有美好未来的心理期许,又对年轻人起到鞭策和激励的作用,这反映出闽台地区崇文尚教的传统薪火相传,千年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