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27期内容介绍

第327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3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18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7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3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20篇文章,涵盖两岸、台湾、国际、经济、历史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美国科技战略变化与影响,刊发了《科工复合体的崛起:特朗普政府科技战略演变与全球影响》和《美国国内政治变化与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两篇文章。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科研助理赵杨博,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鲁汇智联合发表《科工复合体的崛起:特朗普政府科技战略演变与全球影响》一文。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内部正在形成“科工复合体”。近年来,美国政府对中国发起的科技竞争,实现了从“贸易限制”向“创新抑制”的战略转变,一个带有鲜明特点的“科工复合体”正从“军工复合体”演化形成。与传统的“军工复合体”以企业和个人利益为核心不同,在“科工复合体”内,国家利益是驱动力,形成了由白宫、国会和科技企业共同主导的协作机制。这种结构赋予了复合体一种超越单纯经济动机的战略视野,使得美国政府和企业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随着特朗普加强了与硅谷科技领袖之间的联系,如埃隆·马斯克等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通过“旋转门”得以出任政府职位,参与政策制定。这不仅将增强“复合体”内部决策层的技术专长,也使得政策实施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进入 “特朗普政府2.0”时代,中美之间的科技较量将继续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不变”的是双方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对抗,而“变”的则是不断演变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在此背景下,美国的“科工复合体”预计将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形成新的国际科技秩序,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在《美国国内政治变化与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一文中,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孙冰岩指出,在解释和预测美国政府当前的对华政策方面,国际关系学界更多基于“修昔底德陷阱”思维,认为在美国确定长期对华战略竞争的结构性背景下,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强硬政策很可能是必然趋势。尽管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确实是解释和预测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华强硬政策的结构性因素,但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发展和演变同样也是催化、加剧特朗普对华政策烈度和强硬程度的内部动因。影响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的演变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力量的质变性发展、民粹主义开始与反华思维相绑定、地方政治的反华倾向使美国基层更重视中国议题。三种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可能会使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强硬政策更多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负面影响,使中美关系面临更多超越外交层面的内政阻力。   本期“理论”栏目刊发了《深度专访:陈云松论理论创新与话语构建》和《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经验、价值与新篇章》两篇文章。
 
  《深度专访:陈云松论理论创新与话语构建》一文是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接受《中国评论》月刊主编、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林艶采访的访谈实录,陈云松就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如何塑造理论自信和推动理论创新、智库在塑造话语权方面的角色、人工智能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南大在AI及大数据的学科融合方面的探索实践经验等问题展开详细解答。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要载体、重要参与者与基础设施,在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在筑牢理论体系大厦的同时,充分展现对话体系,真正实现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以当代中国建设、改革与发展作为实践基础,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依据,避免走向一味盲目地简单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与结论的歧途。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是不断推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过程,是不断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的过程。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能在塑造中国话语权方面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央民族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田飞龙在发表的《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经验、价值与新篇章》一文中指出,“一国两制”根植中华文明古典智慧与中国共产党的世界体系思维之中,是中国参与当代世界体系与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大战略杠杆。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是这一制度实验的重要承载和样本,与香港经验构成比较与互鉴关系。习近平主席在澳门回归2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对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就、规律、发展路径与未来方向的系统而科学的总结,更关键的是提出了基于港澳经验的“一国两制”的“好制度论”和“普遍价值论”,赋予了“一国两制”以人类政治文明新内涵与人类和平发展新效用的哲学高度和政策期待,为新时代“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指明方向。习主席讲话凸显了横琴改革在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建设新澳门与探索“一国两制”新制度方面的战略引领意义。在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新阶段与新篇章中,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澳门在中央坚定支持下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和社会动员,在民族复兴与新全球化的未来进程中作出爱国爱澳的独特贡献。

  本期“台湾”栏目刊发了《赖清德当局“泛安全化”行为逻辑与影响》《台湾“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转向、原因及促融路径》和《从“大两岸”看“小两岸”:台湾民众“中美形象认知差”研究》三篇文章。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林中威在发表的《赖清德当局“泛安全化”行为逻辑与影响》一文中指出,在当代西方民主政治中,各类议题“泛安全化”已成为执政者扩张权力的重要工具,并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着社会观念与结构。赖清德上台以来,通过加强对台军掌控、推进“全民防卫”与加紧对美勾连等手段,导致台湾社会“泛安全化”全面加速。赖清德在藉此巩固权力、推进“以武拒统”的同时,其反复标榜的台湾“民主优越性”更为空洞化,也严重威胁台湾社会稳定与发展。

  在《台湾“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转向、原因及促融路径》一文中,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艺桦指出, 2014年“太阳花运动”后至今,受该事件所塑造的政治环境、社会思潮、舆论氛围等影响的“后太阳花世代”出现了与上一世代明显的认知区隔,“太阳花世代”身上的“反中”“疑中”标签正被“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标签所取代。“后太阳花世代”通过新媒体平台,看到更真实的中国发展,无感于政党的污名化宣传,参与公共事务的热忱消退,个体政治参与理性回归,更期待改变民生的政治领导者,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他们“支持民进党”的政治效应延续性出现断裂。“后太阳花世代”从群体反服贸到促经济、不排斥“中国人”身份认同、坚决反对成为“台独”牺牲品的态度转向,为现阶段推进两岸融合创造了新机遇。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艾民伟,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遂新联合发表了《从“大两岸”看“小两岸”:台湾民众“中美形象认知差”研究》一文。文章指出,美国长期对台湾社会进行渗透和影响,台湾存在中美影响力竞争的事实。从“大两岸”的分析视角出发,在探讨台湾民众的中国大陆形象认知时,应考虑美国因素。为探索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形象和美国形象的认知差距,特此提出“中美形象认知差”的概念,并基于理论和数据验证了这一概念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亚洲风向标第五轮(2018–2020)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台湾,互联网使用、社会经济状况感知,以及政党倾向与家庭经济状况的交互作用是台湾民众“中美形象认知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台湾民众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或社会经济状况感知越差,对中国大陆形象的看法越正面,同时越不认可美国的形象;认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国民党支持者更倾向于认可中国大陆的形象,同时不认可美国的形象。本研究为新形势下做好争取台湾民心工作,以及向国际社会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大陆)形象,具有启示意义。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台资企业融入中国大陆内循环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大陆台企数字化转型研究》和《以闽台传统艺术为载体创新两岸融合发展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体系》三篇文章。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教授唐永红,和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讲师李楚童联合发表了《台资企业融入中国大陆内循环研究》一文。文章指出,中国大陆正逐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台资企业宜积极融入大陆内循环,进一步获取大陆发展机会及大市场优势,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并扩展生产边界,激发创新要素以实现品牌效应与转型升级,获得有助于生产经营的大陆政策效应和平台效应。现实中,台资企业如果要融入内循环,在生产环节上面临转型升级的要求以及生产分工边缘化、技术优势丧失带来的挑战;在流通环节上面临改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为内销大陆市场的要求及其相关困难与挑战;在融资环节上面临因缺乏资信所带来的困难。实践中,台资企业应准确把握大陆内需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城市升级的商机,积极顺应大陆生产经营方式的演变,基于自身生产经营的实力与能力、优势与劣势,找到有效融入大陆内循环的产业发展方向与生产经营方式。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大陆台企数字化转型研究》一文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勇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侧重于利用知识和技能提升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将为台企在大陆投资发展创造出难得的新机遇和利好,为台企在大陆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基于此,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数字营商环境优化、数字产业协同发展等,有助于推动大陆台企数字化转型,促进大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大陆实现以创新为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为大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玉玲教授发表了《以闽台传统艺术为载体创新两岸融合发展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体系》一文。文章指出,两岸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是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担负高素质、复合型两岸交流人才的培养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职责使命。本课题以闽台传统艺术为载体,深入“厚植传统艺术·培育人文素养”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有步骤推进两岸交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特色奠基阶段,科教融合构建“艺文互融”的素养课程体系;特色发展阶段,实施“四全”工程的两岸创新协同机制;特色提升阶段,创新“闽南文化+”涉台人才培育的保障体系,以达成“习得闽南人文知识、内化中华人文精神、彰显国家特需人文行动”的目标要求;并进一步提出做好两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发展的三点思考,以期为培养服务国家统一大业的涉台文教人才做出有益探索。

  本期“文化”栏目刊发了《两岸融合发展视域下闽台祖地文化赓续刍论》《从教育与文化视角看“台湾华语文学习中心”的本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以非遗春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篇文章。   福建行政学院闽台研究院副院长闫兴教授在《两岸融合发展视域下闽台祖地文化赓续刍论》一文中指出,在海峡两岸长期的交流交往中,闽台两地逐渐形成了以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郑成功文化、圣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祖地文化。这些文化普遍具有血脉亲情优势、民间信仰特点、历史人文底蕴,并通过宗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载体呈现。受两岸长期隔离、台湾地区“台独”势力不断“去中国化”、交流交往相关活动质量等因素影响,闽台祖地文化未能最大化发挥作用。需要深挖闽台祖地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特色品牌,搭建交流平台,宣传好闽台祖地文化故事,发挥闽台祖地文化“以情促融”重要作用,进一步增进海峡两岸文化融合发展。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蔡伟政发表的《从教育与文化视角看“台湾华语文学习中心”的本质》一文指出,2021年起民进党当局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美国为主要推广场域,在海外广建“台湾华语文学习中心”,加快推进所谓的“华语教育2025计划”。民进党当局企图藉新设的“台湾华语文学习中心”,在海外着力宣传所谓具备“主体性”的“台湾文化”,暴露了民进党当局对外宣扬“文化台独”的新路径、推进“实质台独”的本质。此举也反映出美国政府在文化教育领域继续扶持反华力量、纵容支持“台独”势力牵制中国发展的政治企图。为此,有关部门应研拟在海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新政策新措施,继续以孔子学院、华文教育等模式,着力推进海内外高校深度合作,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工具,加快推进正本清源工作,全面遏制、消解民进党当局广设“台湾华语文学习中心”的不良影响。

  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罗晓林,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少聪联合发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一文。文章指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向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思想向度上有利于共拥民族团结和国家完全统一,在目标向度上有利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本然和实然两方面的困境。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为先导,系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国结”;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根基,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以“乡愁”为情感纽带,促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心灵契合;以华文教育为抓手,培育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紧紧团结在一起,同心协力,共促国家完全统一和民族团结发展。

  在《以非遗春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文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红玉指出,春节是中华民族积淀最为深厚的标识性节庆文化活动,也是中华数千年文明史上多民族融合的活化石,以春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标识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自主性文化表达。改革开放以来,春节习俗和春节文化面临着城市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而申遗成功将为春节文化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当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加强春节文化价值提炼和传播,重构新时代的春节文化意象和符号体系,以系统春节文化工程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彰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貌。   本期“国际”栏目刊发了《日本智库对涉华经济安全议题的认知评析》和《菲律宾南海政策“极端化”倾向与影响》两篇文章。

  在《日本智库对涉华经济安全议题的认知评析》一文中,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育侨选取日本主流智库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开展研究,就日本智库对涉华经济安全议题的认知现状、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归纳总结,研判日本的经济安全战略意图、政策走向及社会舆论倾向,从而为中国有效应对日本及其盟友经济打压与科技封锁提供对策建议。分析发现日本智库对涉华经济安全议题认知多为负面,并针对所谓的中国威胁在宏观、中观与微观提出一系列对策,分析其认知成因与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巩固日美同盟、全球产业链重构和中日高科技竞争有关,认知影响了日本政府决策、国会立法以及国内外民众对华态度。对此,中国应加强跟踪研判,积极推进中日间智库交流,同时丰富自身反制政策工具予以应对。

  中国南海研究院南海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陈相秒,和华阳海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舒联合发表了《菲律宾南海政策“极端化”倾向与影响》一文。文章指出,菲律宾小马科斯政府的南海政策表现出明显的“极端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以灰色方式公开干涉别国内政及其他国家间关系、轻易诉诸冒险主义路线、单方面挑战南海地区战略平衡、支持并配合美国“南海-台海”联动遏华策略。“极端化”倾向是菲政治家族、官僚集团和精英集团三股势力将各自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进而共同作用的结果。受涉南海争端“右翼”势力崛起、仲裁裁决影响扩散和渗透、涉海法律制度结构固化交织作用的影响,南海政策“极端化”倾向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但同时也面临国家利益和政治集团利益的平衡关系存在无法避免的脆弱性、美特朗普政府对菲防务承诺的模糊性和不可预期性等方面挑战。菲南海政策调整加剧了中国努力管控中菲关系、南海争端和周边关系的复杂性,中国在保持两国沟通渠道畅通的同时,可通过战略性地降低菲预期收益和提高其对成本和风险评估及前瞻性地培育民意基础加以应对。

  本期“经济”栏目刊发了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撰写的《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25年展望》一文。文章指出,2024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效向好的态势。展望2025年,世界仍旧动荡不安、冲突频发,贸易摩擦风险会呈显着上升,中国国内需求不足、转型阵痛、企业内卷、房地产市场调整等问题依然存在,但在政策加力、改革发力、开放助力、转型给力、增长潜力等多力协同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将加快形成,物价水平会有温和回升,国内经济将延续稳中有进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4.8%左右。   本期“历史”栏目刊发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包圆圆,和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桂台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刘澈元联合发表的《美台教育交流及其政治影响分析(1979-1987)》一文。文章指出,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后直至“解严”前(1979-1987),教育援助金额在“美援”中占比巨大,此一时期的美国对台援助经历了军事-经济-教育三个阶段。通过分析美对台教育援助的重点领域与台湾政治人物和社会精英的培养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教育交流是美国对台施加政治影响的重要抓手,广泛而深入的对台教育援助为美国在台湾岛内培养出了大批亲美精英,他们成为台湾社会决策层并掌握话语权,从而形成亲美理念的代际传承。教育交流还对台湾政治文化倾向和民众政治理念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以美台教育交流为参考,大陆通过教育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青年情感连结、以大陆台生为支点培养两岸融合发展的社会力量,进而塑造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的正面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主办的《双C论坛:特朗普回归白宫与中美关系未来四年展望》全文实录。论坛由中国论坛媒体传播主任、清华大学CISS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文晶主持,评论员有: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杜兰,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凌胜利,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政治系讲师孙冰岩。与会者对于特朗普赢得本次大选的原因和美国当前政治格局的分析、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可能的对华政策、特朗普上任后台海局势的变化、中美之间是否会有更激烈的贸易战科技战乃至在部分领域“脱钩”,以及特朗普政府能否结束俄乌和中东地区的冲突动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中国评论通讯社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在香港举行”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5年3月号,总第327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第327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3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18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7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3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20篇文章,涵盖两岸、台湾、国际、经济、历史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美国科技战略变化与影响,刊发了《科工复合体的崛起:特朗普政府科技战略演变与全球影响》和《美国国内政治变化与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两篇文章。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科研助理赵杨博,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鲁汇智联合发表《科工复合体的崛起:特朗普政府科技战略演变与全球影响》一文。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内部正在形成“科工复合体”。近年来,美国政府对中国发起的科技竞争,实现了从“贸易限制”向“创新抑制”的战略转变,一个带有鲜明特点的“科工复合体”正从“军工复合体”演化形成。与传统的“军工复合体”以企业和个人利益为核心不同,在“科工复合体”内,国家利益是驱动力,形成了由白宫、国会和科技企业共同主导的协作机制。这种结构赋予了复合体一种超越单纯经济动机的战略视野,使得美国政府和企业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随着特朗普加强了与硅谷科技领袖之间的联系,如埃隆·马斯克等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通过“旋转门”得以出任政府职位,参与政策制定。这不仅将增强“复合体”内部决策层的技术专长,也使得政策实施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进入 “特朗普政府2.0”时代,中美之间的科技较量将继续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不变”的是双方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对抗,而“变”的则是不断演变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在此背景下,美国的“科工复合体”预计将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形成新的国际科技秩序,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在《美国国内政治变化与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一文中,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孙冰岩指出,在解释和预测美国政府当前的对华政策方面,国际关系学界更多基于“修昔底德陷阱”思维,认为在美国确定长期对华战略竞争的结构性背景下,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强硬政策很可能是必然趋势。尽管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确实是解释和预测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华强硬政策的结构性因素,但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发展和演变同样也是催化、加剧特朗普对华政策烈度和强硬程度的内部动因。影响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的演变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力量的质变性发展、民粹主义开始与反华思维相绑定、地方政治的反华倾向使美国基层更重视中国议题。三种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可能会使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强硬政策更多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负面影响,使中美关系面临更多超越外交层面的内政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