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清答中评:完善涉台公共政策塑统一大势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郑振清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郭至君)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郑振清副院长在北京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对政府工作报告涉台部分进行瞭解读。郑振清指出,2025年2月底3月初,对台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先后召开,提出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表述。2025年对台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塑造祖国必然统一大势”的新表述,而全国两会上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则首次提出“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的新表述。

  郑振清说,前者意味着“祖国必然统一”不仅有理论必然和历史必然,还有实践必然与现实必然。后者将2018年以来大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提升到了“制度和政策”的层面,可以理解为要完善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充实国家统一的公共政策内涵。完善涉台公共政策体系,是塑造祖国必然统一大势的必然要求与基础设施。

  郑振清分析,2025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涉台部分首次提到的“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新表述,可以追溯到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等中央部委于2018年2月底发布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通称“31条”措施)、2019年1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通称“26条”措施)。三年新冠疫情期间,国台办联合其他部委还出台过“农林22条”、“助力台企11条”等促进对台融合的措施。大部分省级和地市级政府也基于自身政府职能出台了超过3000条的类似工作措施以贯彻落实中央部委的上述措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台表述的新亮点是要把这些“措施”提升到“制度和政策”的层面加以“完善”。这意味着上述对台融合发展的各种工作措施有可能走向制度化和政策体系化。制度化是指相关政策措施运行的常态化和法制化,政策体系化是指政策措施本身要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应对两岸融合发展中衍生的各种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