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交流与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评社╱题:客家文化交流与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者:宋德剑(梅州),历史学研究员、嘉应学院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台湾研究所所长、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荣誉顾问
【摘要】客家人向来有着追本溯源、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宗族意识与原乡意识一直是台湾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从客家文化的视野,通过对梅(州)台(湾)两地客家文化的源流和特质进行剖析,得出的结论是,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必须高度重视客家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强化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
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不断推行“台独”的错误路线,将两岸关系不断推向“低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外部势力介入,对台湾问题横加干涉,加之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从“人为”到“灾害”,阻断了两岸的正常交往,使得两岸现在的关系进入“冰冻期”。但无论面对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分裂行径,还是西方外部势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政府和人民都从来没有放弃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愿景,大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制度法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诸多层面推进两岸社会的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增进两岸民众的政治互信、经济互信和社会互信,达到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构建两岸民众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大业。
本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以两岸融合发展理念为依托,从客家文化的视野,通过对梅(州)台(湾)两地客家文化的源流和特质进行深入剖析,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构建海峡两岸命运共同体,贡献“梅州客家方案”。
一、习近平总书记“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经典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始于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重要演讲:“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此后,总书记在国内国际的重要场合100多次谈到了命运共同体,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至此,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形成了世界共识。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题,系统地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深远的时代价值。报告中总书记6次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幷强调:“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会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载入十九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总纲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进一步重申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习近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发展有机结合的智慧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和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
习近平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次讲话精神中。一是2012年11月29日,他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二是2014年3月5日两会期间看望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发表的讲话:“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是2014年9月29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四是2015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接见民族团结优秀代表讲话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
2.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至2016年在会见台湾政党领导人时不断强调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特别在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的讲话鲜明地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
此后,习近平的同胞共同体思想写入十九大报告:“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二十大报告强调:“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3.亲诚惠容与邻为善的邻国共同体
2013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方位地体现了其建构亲邻友善的邻国共同体的外交思想,指出:“我们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此后总书记在出访蒙古国、巴基斯坦、印尼、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老挝以及会见菲律宾、韩国等国领导人时不断阐述其“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周边外交理念。如2016年10月13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柬埔寨、孟加拉国进行国事访问幷出席在印度果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期间,发表一系列讲话,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的又一次实践,对进一步深化睦邻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4.天下一家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的“天下一家亲”的中国古代智慧,是习近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源泉。总书记在多次国际场合不断阐述这一伟大思想。2017年11月30日,他在会见来华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发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年12月1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主旨演讲,进一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二、客家文化是构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基因
1.客家文化的特质——崇祖敬先、爱国爱乡的传统
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方山区的本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又兼具南方各族文化特色,为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晶。“以其复杂的形成、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独有的特质着称于世。”①
宗族意识与原乡意识一直是台湾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台湾客家人传统上是以务农为主,主要生活在多山和丘陵的乡镇及乡村地区,在台湾属于中下层,加之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到过大陆,大都缺乏对大陆的客观认识。但是,一提到“客家”、“客家文化”,他们则往往表现出了对大陆原乡自然的亲近感。一般意义上说,台湾绿营的民众是极力排斥与大陆交流和互动的,但涉及到客家文化交流时,却往往显现出例外。如民进党元老林光华,十分热心客家事务,多次到大陆客家地区参加学术活动,幷曾多次带领台湾宗亲访问团回饶平祭祖和参加宗族联谊活动;另一民进党创党元老范振宗在台湾的另一个身份是“世界中原客家崇正会理事长”,他同样热心客家事务,在新竹县县长任内,捐资在陆河县建起了一座全新的范氏祠堂。此外,台湾南部六堆地区的客家人虽大多支持绿营,但却十分热衷于到大陆原乡寻根问祖和参加客家文化交流活动。由此可见,通过客家文化交流,可以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放下蓝绿成见,突破在两岸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有助于扩大粤台交流与合作的范围。
此外,客家人在台湾政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台湾广东客家后裔人数接近400万,有上百个大小宗族,其中不乏在台湾商界、政界、文化界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豪门大姓。台湾选举,“客家票”已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在选战上,有的候选人将竞争对手的宗亲大佬列入竞选总干事、名誉总干事、后援会名单中,藉以打击对手。政见上争锋,谈个人能力如何,说破嘴也是‘自吹自擂’,但如果引用竞争对手的宗亲‘证明’比数据更管用。”②台湾客家人不但组织力量强、凝聚力大、动员力强,其政治倾向更是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客家人最集中的桃、竹、苗地区和六堆地区,政治人物往往利用客家人的宗亲关系来进行发动和笼络,这种现象在台湾客家地区比台湾其他非客家地区要明显得多。”③几年前,台湾甚至还成立了“客家党”,希望在政治上直接代表客家宗亲发声。
2.梅台客家文化血脉相连的深厚渊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客家人形成的最后一站和客家人向海外播迁的始发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据台湾当局统计,岛内现有近500万客家人,占台湾人口的约五分之一,仅次于闽南人。其中祖籍梅州的客家人就有180万之多,可见梅台客家文化之深厚渊源。
历史上,粤台两地客家人之间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交流与互动。④客家人从早期的因耕种春去冬回,到后来在台湾安家立业后,仍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原乡的联系,两地人员往来一直频繁,通信联系顺畅,经济联系以及文化互动也很紧密。即便是在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之后,粤台两地的联系也未曾中断。进入现代,特别是在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以后,越来越多的台湾客家人回到粤东原乡寻根问祖。台湾乡亲回乡后,修祖祠、编族谱、建桥铺路、捐资助学、投资办厂等善举曾对粤东地区的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芳名在祠堂、寺庙等的碑刻中比比皆是。足见台湾客家人的根在大陆,两岸客家人血浓于水的事实不容改变。
3.客家文化在台湾的赓续传承
客家人迁移到台湾后,将客家文化带到了台湾,幷且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3.1宗族文化
在台湾客家地区,大小宗姓都有自己的祠堂,都编有族谱。台湾客家人慎终追远不忘本源,以姓氏堂号作为先祖源流的表征,这些不同的堂号在台湾各地客家聚落的家宅门楣上均可看到。正如台湾学者黄丽生所说:“客家先民跨海迁台移垦本区、开基繁衍,稍有累积即设立宗祠,藉之聚族而居、教化子孙、共同祭祀等多重功能达到抟凝骨肉、巩固宗族繁衍的目的,乃使客家宗族成为型塑本区客家人文空间的基石。”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客家宗族回大陆原乡寻根,惊喜地发现,几百年来两地宗族文化幷无太大变化,他们仍然沿用从大陆渡台前的姓氏、仍然是年年要集体祭祀祖坟、祖牌,而且祖牌就像族谱一样,所有同血脉的祖先可一一对应在祖牌上查到。由此可见,客家人强烈的宗族意识,一直在迁台客家人血液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