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经验启示与深化路径

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经验启示与深化路径

刘凌斌(福州)
历史学博士
福建社会科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摘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开展闽台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主动与台胞共享发展机遇,在支持台胞来闽发展、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一批成功的经验。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扩大深化两岸民间交流,助力在闽台胞台企扎根融入,支持厦金、榕马加快融合发展,藉鉴跨区域合作经验推进示范区建设,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夯实基础。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拥有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宝贵资源,肩负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神圣使命。近年来,福建积极发挥对台独特优势,先行先试,主动作为,推动闽台全方位交流合作与各领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诸多历史性突破和丰硕成果。越来越多台胞来闽投资兴业、就业学习,扎根融入八闽大地,在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总结和梳理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基本经验,提出进一步深化闽台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与策略,对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意见》)落实落细落地,从战略和全局上谋划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引领和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经验启示

  近年来,福建在做好对台工作、深化闽台关系交流合作、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凝聚智慧,积累了一批成功经验,为新时代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作出有益探索。

  (一)必须勇于先行先试,不断出台闽台融合发展新举措

  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以及福建重要的对台战略地位,福建始终以促进闽台关系发展为己任,用足用好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主动作为,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的前沿平台。这是推动闽台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和丰硕成果的关键所在。多年来,福建积极落实中央惠台政策,创下多个“率先”和第一,如率先引进台湾水果、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的种类和范围、率先启动对台湾农产品的紧急采购、率先开展台湾水果知识产权保护、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合作业务、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在台湾地区单独举办福建产品展销会和旅游展示推介会、率先开展两岸职业技术培训和交流、率先开展对台合作办学、率先直接采认台湾职业资格等。在落实同等待遇方面,福建正成为两岸同胞最温馨家园,落实落细225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实现台胞在闽定居落户“愿落尽落”;上线数字“第一家园”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台胞在闽“一网通查”和“全网通办”服务,构建起较为系统完备的惠台利民政策体系。福建对台“率先”做法,为中央惠台政策出台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依据。

  福建自贸试验区开展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自2015年4月挂牌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率先实施了120项对台先行先试创新举措,①平潭、厦门、福州3个片区在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引进制造企业、证券公司等各类项目,创建两岸农渔产品交易中心、两岸先端材料研发合作中心、两岸精准医疗合作实验室等一批示范项目。②

  近十年来,福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两岸同根的八闽乡村为载体,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陪护服务、情感牵引等路径,在大陆首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③引入台湾团队提供驻村“陪护式”服务;不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起到了赓续闽台文化根脉、助力台胞扎根融入、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积极作用;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和历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推广,幷由国台办、住建部向全国宣传推广,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和福建省改革品牌,浙江、江西、宁夏等省区已在藉鉴实践。如今,福建广袤的田野已成为台胞在闽创业就业的热土。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引入152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567名台湾专才以陪护乡村的形式在闽就业创业,覆盖全省515个村庄、93%以上的县(市、区)。④在两岸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各地精心培育出平潭北港村、厦门院前社、厦门赤土社、泰宁“耕读李家”、闽清“梅城印记”、罗源起步镇、永泰嵩口镇、闽清雄江镇、连江同心村、三元小蕉村、漳州鸿渐村、平和欧寮村、邵武龙斗村、福安南岩村等一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项目。

  实践启示我们,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福建负有新使命、新任务,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要有更高的站位,做到三个领先:即思想领先、创新领先、规划领先,始终坚持“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要从深化闽台融合发展中碰到的瓶颈制约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动政策创新。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央为福建擘画的宏伟蓝图接续奋进,在对台工作全局中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深化闽台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渠道,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就一定能够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走在前列、当好探索、试验、先行、示范角色。

  (二)必须深化产业合作,不断创新闽台经济融合新模式

  闽台产业合作经过40多年发展,产业对接不断深化,合作层级不断提升,福建在积极承接台资产业转移方面探索出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顺应台湾产业外移潮流,福建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始承接台商投资,其中制造业是台商投资福建最主要领域,在以台商为主体的投资带动下,形成了石化、电子、机械等主要产业集群,集群转移模式成为闽台产业对接的主要模式。21世纪初,福建台资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精密仪器、电子、石化、汽车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幷出现了行业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到2008年,福建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超过35%,其中,台资企业的产值约占1/3,冠捷电子、华映光电、东南汽车、金龙客车、翔鹭石化、灿坤电器等一批台资企业,当时已是各自所在行业的骨干力量。

  近十余年来,闽台产业合作持续深化,台商在闽投资已形成上中下游配套落户、集聚发展的态势,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成为闽台产业合作的三大领域。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福建拥有新型显示、计算机和网络、软件三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在机械制造方面,作为全省三大主导产业中规模最大的机械装备工业,已初步建立了福州汽车及零部件、厦门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工程机械、龙岩运输及专用设备制造、福安电机电器等五个产业集群。在石油化工方面,福建从曾经“不产一滴油”,到现在的大陆石化重镇,主要归因于台资大企业、大项目的进驻带动了福建石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古雷炼化一体化、厦门联芯、泉州晋华存储器、莆田联颖光电6寸砷化镓等一批重点台资项目加快投建,闽台产业合作的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两岸产业发展水平变动,产业分工已由垂直型转向垂直与水平型兼具,产业链集群式转移的外部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台湾产业向福建集群转移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是基于大项目或龙头企业投资带动下形成的闽台高新技术产业链合作仍有较大空间。闽台产业合作不断深化,推动闽台经济融合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截至目前,福建累计引进台资项目2.5万多个,实际利用台资33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位居大陆前列;福建现有台资企业超过1万家,新设台企户数连续多年位居大陆首位。⑤闽台贸易额累计突破1.5万亿元人民币,台湾地区成为福建第四大贸易伙伴,闽台经贸稳步增长,金融合作创新发展,行业标准共通持续推进,示范区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⑥

  实践启示我们,福建应藉鉴其他省份或台商投资集中区域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两岸产业合作模式,如企企(台企与陆企)融合模式、台台(台企之间)联盟模式、政企(当地政府支持大型台企)合作模式、区区(两岸产业园区)对接模式,不断深化闽台产业合作,加速推进闽台经济融合,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夯实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