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台港历史教育的严重偏失
中评社╱题:正视台港历史教育的严重偏失 作者:陈建仲(台湾),台湾大陆地区高校学生协会理事长
一、前言
李登辉执政时期,在1990年以因应解严后的社会发展为由,提出一纲多本的教育政策,各级学校不再受限于国立编译馆统一编修的课本;自此,台湾中学生走上历史课纲改编的长路,造成解严后出生的台湾青年,逐步走上和父祖辈不同的史观乃至改变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输送道路。终于在2014年3月,爆发反两岸服贸协议的太阳花抗争运动,在本土论述拿香跟拜的国民党,终于在2016年的总统和立委选举双双惨败,民进党在经历陈水扁执政时期严重贪渎的重创后,竟能迅速重返执政,蔡英文更夸口台独是台湾青年的天然成分。
而香港自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竟也和台湾一样,走向民族乃至国家认同的两极化对立,香港市民从去殖民化后的拥抱民族、响应爱国思想,逐步走上争普选、反陆客,反爱国教育之路;从2014年9月爆发争特首普选的占中抗争,演变成2019年的反逃犯条例漫延数月的街头抗争;从占领中环争普选、升级成街头无差别暴力要求反一国两制、香港完全自治乃至光复香港、香港独立。香港几乎完全复制了台湾在文化和教育上,强调中国和本土二分法,乃至以本土替换中国的正统史观的异化。
清朝学者龚自珍曾说:“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从台湾积极修改中学生历史课纲、香港反对派也发动港史的新解读,以校园对抗特区政府和北京当局的抗争,足见历史课纲的修改,在台港的反中抗争中,占有最关键的地位。
二、台湾历史课纲的篡改
台湾高中课纲30年来主要变动有七次:统编本—>88课纲—>95暂纲—>98课纲—>101新课纲—>104微调课纲—>108微调课纲。台湾自李登辉执政时期,在1990年以因应解严后的社会发展为由,提出一纲多本的教育政策,各级学校不再受限于国立编译馆统一编修的课本。1995年在连战内阁时期完成修订,发布高中课纲,1999年开始实施,统称88课纲。88课纲中,台湾史首次成为独立单元,但仍附属于中国史之中。同时,教育部于1997年推出《认识台湾》教材,分为社会、历史、地理三册,首次将台湾相关史地整合成单一课程,在国中教授,在《认识台湾》的教材中,即涉及台独意识及日本皇民史观。
2001年,陈水扁主政时期,以因应九年一贯教育课程的实施为由,重新修定课纲,在历史课纲中,台湾史首次独立成册,脱离中国史范围教授,将中国明清两朝幷入世界史教授,主张学生应由本土历史开始学习,进而学习中国史与世界史。但2003年课纲公开后,受到立委及媒体强烈抨击而暂停修订。
阿扁连任后,2004年教育部长杜正胜重新推动,以“普通高级中学暂行课程纲要”名称公布,在2006年开始使用,但因为95暂纲未完成完整的修改流程,只能作为过渡之用,被称为95暂纲。课纲以“对教科书不当用词进行检核”为由,含括中小学及高中各版本教科书,全面修改与中国相关字词。如“国父”改为“先生”,“国字”改为“中国字”,“国历”改为“阳历”,“光复”改为“战后”等用字,实际上是实质更动史观与史实论述、建立台独史观的开端。
2008年马英九胜选后,在10月,教育部搁置国文科与历史科课纲,重新进行课纲调整,原预计于2009年(98学年度)开始施行,统称98课纲,但却在11月公告暂缓一年实施,改称99课纲;其中历史与国文两科仍采用95暂纲,等于虚应故事,继续使用被绿营窜改的历史和国文课纲。之后,马政府又提出101课纲,直到2014年才着手研拟104课纲微调,希望赶在卸任前推动。
简单对比104课纲台湾史课纲微调处,就可以发现个中奥妙:“原住民”改为“原住民族”;“国际竞逐时期”改为“汉人来台与国际竞逐时期”;“郑氏统治”改为“明郑统治”;“日本统治”改为“日本殖民统治”;“接收”台湾改为“光复”台湾;当代台湾架构从主题式,改为依时序脉络叙述;“大航海时代”改为“汉人来台与大航海时代”;“荷西治台”改为“荷西入台”;新增“台人与抗日战争”;“多元文化发展”改为“中华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发展”;删除滨田弥兵卫事件、麻豆事件;“清代治台政策”改为“清廷治台政策”;新增台湾与甲午战后晚清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之互动,包括孙中山来台寻求支持,以及台人参与革命及中华民国之建立;新型态本土知识菁英的形成,及其受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作为;“慰安妇”改为“妇女被强迫做慰安妇”等。
遗憾的是,马英九卸任前的回光返照,竟然被绿营执政县市发动“反黑箱课纲运动”抵制,马政府2015年7月宣布新旧教科书同时使用;实际上没有改变历史课纲被绿化的长期轨道。2016年民进党重返执政的第二天立即停止幷废除104课纲,2017年另提新版课纲修正,高中历史新课纲分成台湾、东亚及世界三个分域,中国史改在东亚的架构下讨论,突显“台湾地位未定论”,质疑战后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澎地区的正当性,批判国府治台作为,成为2019年9月正式上路的《108课纲》。
三、历史课纲修正的冲击
自此,台湾中学生走上课纲改编的长路,透过历史课纲的修改,不但逐步废除两蒋时期的国府法统论,连带植入去中国化,巩固台湾主体性,否定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连结性,形成台湾人对大陆人,台湾对中国的两极对立;进而压缩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一部分等论述的存在空间;形塑中国是独裁且落后的,大陆人是低等的,中国人野蛮欺压台湾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语是母语应取代北京话,台湾经济应摆脱对大陆的依赖,台湾史应独立于中国史之外等新台湾认同正统论,造成解严后出生的台湾青年,逐步走上和父祖辈不同的史观乃至改变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输送道上。
整个历史课纲修改,充斥外力介入的痕迹,包括妖邪化国府戒严统治、美化日本侵台统治的“殖民进步论”、切断中国历史传承的“同心圆史观”、否定一个中国主权的台湾地位未定论,经由民主、人权、自由等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和中国大陆的共产党一党专政对立,让中小学生自然在善恶与敌我间,形成我群感和他群感,将改变史观和史实视为整体民主改革的必经之路。
在民主或集权的简单二分法和两岸时空的阻隔下,台湾青年非常容易亲近各类台独诉求,于是从提台独主张、两国论、一边一国论,到两岸永久维持现状,成为主流思想,2014年甚至爆发反两岸服贸协议的太阳花抗争运动,让蔡英文夸口台独是台湾青年的天然成分,也让在意识形态拿香跟拜的国民党在2016年惨败,民进党在经历陈水扁执政时期严重贪渎的重创后,竟能迅速重返执政。唯一令人不解的是,当马英九在2008年初上任时,拥有绝对的执政优势,却坐视去中国化与脱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中文课纲修正持续在校园扩散。
由于台湾每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每年约可增加30到40万不等的青年投票族。因而在绿化教改下,曾经在2008年以58%得票率,赢民进党谢苏配超过2百万票的马英九,到2012年竟只赢蔡英文80万票,在绿化历史课纲教育下新增的50多万年轻选民,很大比例成为绿营的支持者。而这个趋势继续在2016年扩大,民进党得以重返执政,蔡英文更自信地夸口台湾青年是天然独。
面对2020年总统选战压力,蔡政府除了制定国安五法、切断两岸交流、控制国家传播委员会、对媒体和学术界施加绿色恐怖外,《108课纲》历史课纲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作为确立民进党两岸一边一国的基本统台框架,希望在美中对抗的推拱下,能摆脱一中原则,向最终的台湾独立前进。中选会公告,2020年总选举人数推估超过1934万人,其中首投族占318208人,总统及副总统首投族为1186685人,而且都是在课纲教育下成长的青年,他们的投票倾向将是左右蓝绿选战胜负的关键。①
自2003年起,香港泛民派在“七一”香港回归纪念日发起游行反对基本法第23条立法开始,围绕争普选议题,每年七一的游行人数起伏差距非常大,在2008年北京举办京奥前,游行人数大不如前,只有万余人参加。直到2012年香港回归15周年,却爆发十多万民众上街要求新上任特首梁振英下台的“七·一”大游行。媒体指出这是香港内部地产霸权与社会公平正义、香港民主化要求与中共一党专政、平反六四与中共回避历史问题、殖民怀旧与中国人身份认同等十大矛盾的一次性爆发②。
泛民派认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着重民族主义的情感灌输,要求学生对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分感到自豪;同时由香港教育局资助出版的《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内容偏颇,避开近代中国内地的敏感事件等,发动“729反洗脑大游行”。香港政府在回归后曾试图通过通识教育等强化国家认同,但香港社会长期亲近且接受西方价值观,对爱国主义式教育形成强大阻力;在“729反洗脑大游行”之后,港府迫于压力,更不敢轻启强化爱国教育,最终通识教育改革难以推动,成效不彰。
在通用语教育方面,港英统治时期,英文教育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虽然1980年代母语教育得到鼓励,但英文教育的优越地位早已根深蒂固,在1997年以后亦不见改变,香港社会根深柢固认为,英文教育才是优质教育的象征。1997年港府颁布《中学教学语言指引》推动母语教学,此后又有微调,但是至今香港500多家中学中114家特别申请幷经过审核的优质中学被准予采用英文授课。
近日渐浮上台面的普粤之争,凸显了香港语言教育问题。港府根据《基本法》推行“两文三语”(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ism)政策,两文指中文和英文,三语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多元幷保存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尊重,为适应现实和未来发展预留了制度空间,但也造成社会认同整合的阻碍,泛民派称香港话取代粤语,幷且以香港话当母语,反对强推普通话,要求维护香港本土文化,拒绝大陆文化的侵入。
此次香港爆发的反逃犯条例抗争,再次凸出香港青年的认同教育和内地有严重落差。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在爆发反对派“七一占领立法会”后认为,在他任内开始推行的通识教育失败,是造成年轻人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必须想办法改变,香港青年人应多瞭解国家,把握大好的发展机会。香港中小学教育课程被曝光多有贬损内地、暗示陆港矛盾以及美化占中运动等内容。
大陆环球时报指出,香港回归以后需要解决国家观念,但由香港学校教师组成人数达9万的“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教协)早已被反对派势力把持,成为一个鼓吹反中、反政府的组织。教协2013年出版的《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以占领中环为议题》的顾问就是鼓吹“公民抗命”的占中发起人戴耀廷。港府取消中国历史、加入通识教育是灾难,结果培养一代缺乏历史感、文化感的年轻人,当初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难辞其咎。大陆官媒批评香港高校的学生会滥用言论自由、宣扬港独,而香港高校管理者不仅不批评,甚至放纵,说明这些人存在严重问题,“是多么无能与失职”。
但与香港被殖民经历相似的澳门,在回归后的教育便与香港相距甚远。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将中华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总目标之一,提出要培养学生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包括历史、地理、经济等多元文化的共存,幷培养其世界观。澳门回归20年来,国民教育得到加强,87所大中小学升挂国旗实现全覆盖,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澳门版)历史教材进入澳门学校使用。
五、台独和港独结合?
台湾因曾经被日本殖民统治,至今在台湾仍有持殖民进步论看待日本占领台湾的亲日势力;而香港曾被英国殖民统治,同样在回归后,存在持殖民进步论、怀念英国统治的势力。台湾在国民政府迁台前,皇民派认同的国家是日本,加上台湾经济发展初期,依赖日本甚深,政经社群都出现亲日力量。而香港情况更加特殊,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居民拥有公民概念,香港社会是由居民组成的,包括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香港居民中不少是拥有双重国籍甚至是其他国籍的外国人,他们在香港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他们对97香港回归后的前景充满不安,曾大举抛售资产,在当时情况下,北京难以强行要求改籍中国,否则可能出现逃港潮。为顾全现实、稳定香港局势,不得不淡化公民概念、国籍意义,对非中国国籍的香港永久居民采取一视同仁态度,保留其政治权利。造成今日香港即使不持有中国国籍,甚至持有外国国籍,只要是香港永久居民便可享有完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几乎所有公民权利,还可以担任公务职务。这种香港殖民地时代遗留下的特殊居民制度、根深柢固的崇信洋教育、洋体制,加上外籍法官掌握司法体系,造成港人对中国国家认同观念的养成,形成强大障碍。
根据香港回归后的制度设计,除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必须是具有中国国籍的香港永久居民外,其他法官的聘用幷不受限制。媒体统计,香港终审法院14位法官中,外籍法官就有10人,占比高达71%;高等法院37名法官中,有外籍法官8名;区域法院37名法官中,有外籍法官6名;裁判法院82名法官中,有外籍法官2名。③从占中到反逃犯条例抗争,法官重判港警、轻放反对派,被支持北京和港府的民众强烈指责,是港独的帮凶。
即使特首林郑宣布撤回《逃犯条例》,但反逃犯条例抗争仍延续数月。反对派勇武青年继续在各地破坏港铁、公共设施;投掷燃烧弹,以各类凶器无差别袭击港警和一般市民等,而“和理非”派继续在互联网和校园以“O2O”在线上线下扩大文宣煽动和群众动员。一些港独青年到台湾各地校园宣讲香港情势,将恐惧感扩散到学生圈,推动台独、港独青年和组织的串联逐渐公开化。
由于11月香港将进行区议会选举,被视为是明年1月台湾总统大选重要的观察指标,港独和泛民派候选人反一国两制和反中国的要求,和民进党蔡英文的口径完全一致。由于背后泛绿政治势力提供支持,共同策动发起“929台港大游行”,联手制造“芒果乾”亡国感,打造“港台青年命运共同体”,彼此造势,相互呼应。香港区新增登记选民30万人极有可能让香港建制派在区议会选举遭遇极大挑战,若独派和泛民党派获得重大胜利,将冲击立法会的议员选情,香港青年的动向,已经成为港府能否有效治理的重大威胁。而台湾总统选举也将新增近50万青年选民,民进党正全面诉求韩国瑜不受青年青睐,抹红韩国瑜支持一国两制,在蔡政府全面采取两岸对抗政策、深化绿营史观教育的影响下,青年选民的动向,也将左右总统选举的胜负。
六、结语:必须正视台港历史教育存在的认同问题
大陆自1986年起,“一纲多本”一直是教科书编写的主导原则,官方实际上将教科书编写的权力下放,只保留了审定权力,在不超出国家规定的课纲标准前提下,中央政府鼓励有能力的出版机构、教育机构和个人编写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提供给不同地区和不同学制的学生们使用。但自2001年起,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后,70多家单位自筹资金参与编写和出版,引发教科书质量参差和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自由化或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在中央教育部门乃至最高层级看来,是危险的讯号。
在此原则下,自2016年起,北京酝酿将教科书编写事权收归国家层面,在长达2年多的时间里,北京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和政治资源下,“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版统编教材,从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中国大陆全国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所有年级都使用部编版教材,此前的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北京、上海等六省市今年9月的高中新生入学后,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本教科书此前的版本也有不小变化,改由北京最高层级审视的部编本取代。
香港自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竟也和台湾一样,走向民族乃至国家认同的两极化对立,香港市民从去殖民化后的拥抱民族、响应爱国思想,逐步走上争普选、反陆客,反爱国教育之路;从2014年争普选的占中抗争,演变成2019年的反逃犯条例抗争;从争普选升级成暴力要求反一国两制、香港完全自治到光复香港、走上独立,香港几乎完全复制了在文化和教育上,从反中国护本土、本土与中国二分,到以本土替换中国史观的异化道路。在政治和文化认同上,形成中国是独裁且落后的、大陆人是低等的、中国人野蛮欺压香港人、香港人不是中国人、粤语是母语应取代普通话、香港经济应摆脱对大陆的依赖、香港史应独立于中国史之外的新香港认同正统论。
台湾和香港青年思想逐步跳脱以中国史观和中华民族为认同的传统思想,走上用地域替换中国、对抗中国的二分法,但却无法证明这样的替换法对自身发展有利、能为国际接受、最重要的是能获得包括中国大陆十四亿人及全球华人支持,反而造成台港陷入空转、内耗,经济严重衰退、社会激烈冲突对立的惨重代价。
台湾泛蓝支持者希望高雄市长韩国瑜能打败蔡英文,扭转两岸关系,改正历史课纲,但在蔡政府执政下,早已形成大法官会议、教改组织、民间家长团体和历史学者相互结合的绿营意识形态侦防网,就算蓝营重返执政,要把历史课纲重新修正,势必点燃新的独统大战,让民进党和独派有机会再度鼓动青年上街。
尽管大陆认为,按照基本法港府是制定教育政策的关键主导者,港府虽然曾推动国民教育及德育课,但一遭反对派指责,便无限期搁置,显示港府内部存在轻视国家观念、爱国教育的官员。大陆官媒认为在此次香港反逃犯条例抗争风波结束后,通识课和国情教育方面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教育局需要对通识教材进行审查,也应使用规定的统一教材,幷对敏感字眼进行清晰界定。但在反逃犯条例抗争的破坏下,港府动辄得咎,尤其西方国家运用西方式民主价值,攻击大陆的中国式民主,在各种新媒体和社群交流平台的推波助澜下,台港青年和大陆青年的认同落差依然难以化解,这不但是两岸和平统一必须面对的艰难问题,也是香港一国两制治理必须克服的关键难题。
不论是台湾或香港,要正史清乱,都是一场很艰苦的长征。
注释:
①快讯/2020总统大选首投族118万人,增设1346处投开票所,ETtoday新闻云,2019/09/12,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912/1534111.htm#ixzz601onokG8
②陈竞新、张倩烨,《回归十五周年检讨 揭开香港十大矛盾》,亚洲周刊第26卷28期,2012/7/15,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363761816439&docissue=2012-28
③近思录:“碰壁”四大殖民遗留 香港失去最关键22年,多维新闻网,2019/08/28,http://news.dwnews.com/china/news/2019-08-26/60146853.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1月号,总第263期)
中评社╱题:正视台港历史教育的严重偏失 作者:陈建仲(台湾),台湾大陆地区高校学生协会理事长
一、前言
李登辉执政时期,在1990年以因应解严后的社会发展为由,提出一纲多本的教育政策,各级学校不再受限于国立编译馆统一编修的课本;自此,台湾中学生走上历史课纲改编的长路,造成解严后出生的台湾青年,逐步走上和父祖辈不同的史观乃至改变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输送道路。终于在2014年3月,爆发反两岸服贸协议的太阳花抗争运动,在本土论述拿香跟拜的国民党,终于在2016年的总统和立委选举双双惨败,民进党在经历陈水扁执政时期严重贪渎的重创后,竟能迅速重返执政,蔡英文更夸口台独是台湾青年的天然成分。
而香港自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竟也和台湾一样,走向民族乃至国家认同的两极化对立,香港市民从去殖民化后的拥抱民族、响应爱国思想,逐步走上争普选、反陆客,反爱国教育之路;从2014年9月爆发争特首普选的占中抗争,演变成2019年的反逃犯条例漫延数月的街头抗争;从占领中环争普选、升级成街头无差别暴力要求反一国两制、香港完全自治乃至光复香港、香港独立。香港几乎完全复制了台湾在文化和教育上,强调中国和本土二分法,乃至以本土替换中国的正统史观的异化。
清朝学者龚自珍曾说:“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从台湾积极修改中学生历史课纲、香港反对派也发动港史的新解读,以校园对抗特区政府和北京当局的抗争,足见历史课纲的修改,在台港的反中抗争中,占有最关键的地位。
二、台湾历史课纲的篡改
台湾高中课纲30年来主要变动有七次:统编本—>88课纲—>95暂纲—>98课纲—>101新课纲—>104微调课纲—>108微调课纲。台湾自李登辉执政时期,在1990年以因应解严后的社会发展为由,提出一纲多本的教育政策,各级学校不再受限于国立编译馆统一编修的课本。1995年在连战内阁时期完成修订,发布高中课纲,1999年开始实施,统称88课纲。88课纲中,台湾史首次成为独立单元,但仍附属于中国史之中。同时,教育部于1997年推出《认识台湾》教材,分为社会、历史、地理三册,首次将台湾相关史地整合成单一课程,在国中教授,在《认识台湾》的教材中,即涉及台独意识及日本皇民史观。
2001年,陈水扁主政时期,以因应九年一贯教育课程的实施为由,重新修定课纲,在历史课纲中,台湾史首次独立成册,脱离中国史范围教授,将中国明清两朝幷入世界史教授,主张学生应由本土历史开始学习,进而学习中国史与世界史。但2003年课纲公开后,受到立委及媒体强烈抨击而暂停修订。
阿扁连任后,2004年教育部长杜正胜重新推动,以“普通高级中学暂行课程纲要”名称公布,在2006年开始使用,但因为95暂纲未完成完整的修改流程,只能作为过渡之用,被称为95暂纲。课纲以“对教科书不当用词进行检核”为由,含括中小学及高中各版本教科书,全面修改与中国相关字词。如“国父”改为“先生”,“国字”改为“中国字”,“国历”改为“阳历”,“光复”改为“战后”等用字,实际上是实质更动史观与史实论述、建立台独史观的开端。
2008年马英九胜选后,在10月,教育部搁置国文科与历史科课纲,重新进行课纲调整,原预计于2009年(98学年度)开始施行,统称98课纲,但却在11月公告暂缓一年实施,改称99课纲;其中历史与国文两科仍采用95暂纲,等于虚应故事,继续使用被绿营窜改的历史和国文课纲。之后,马政府又提出101课纲,直到2014年才着手研拟104课纲微调,希望赶在卸任前推动。
简单对比104课纲台湾史课纲微调处,就可以发现个中奥妙:“原住民”改为“原住民族”;“国际竞逐时期”改为“汉人来台与国际竞逐时期”;“郑氏统治”改为“明郑统治”;“日本统治”改为“日本殖民统治”;“接收”台湾改为“光复”台湾;当代台湾架构从主题式,改为依时序脉络叙述;“大航海时代”改为“汉人来台与大航海时代”;“荷西治台”改为“荷西入台”;新增“台人与抗日战争”;“多元文化发展”改为“中华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发展”;删除滨田弥兵卫事件、麻豆事件;“清代治台政策”改为“清廷治台政策”;新增台湾与甲午战后晚清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之互动,包括孙中山来台寻求支持,以及台人参与革命及中华民国之建立;新型态本土知识菁英的形成,及其受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作为;“慰安妇”改为“妇女被强迫做慰安妇”等。
遗憾的是,马英九卸任前的回光返照,竟然被绿营执政县市发动“反黑箱课纲运动”抵制,马政府2015年7月宣布新旧教科书同时使用;实际上没有改变历史课纲被绿化的长期轨道。2016年民进党重返执政的第二天立即停止幷废除104课纲,2017年另提新版课纲修正,高中历史新课纲分成台湾、东亚及世界三个分域,中国史改在东亚的架构下讨论,突显“台湾地位未定论”,质疑战后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澎地区的正当性,批判国府治台作为,成为2019年9月正式上路的《108课纲》。
三、历史课纲修正的冲击
自此,台湾中学生走上课纲改编的长路,透过历史课纲的修改,不但逐步废除两蒋时期的国府法统论,连带植入去中国化,巩固台湾主体性,否定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连结性,形成台湾人对大陆人,台湾对中国的两极对立;进而压缩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一部分等论述的存在空间;形塑中国是独裁且落后的,大陆人是低等的,中国人野蛮欺压台湾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语是母语应取代北京话,台湾经济应摆脱对大陆的依赖,台湾史应独立于中国史之外等新台湾认同正统论,造成解严后出生的台湾青年,逐步走上和父祖辈不同的史观乃至改变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输送道上。
整个历史课纲修改,充斥外力介入的痕迹,包括妖邪化国府戒严统治、美化日本侵台统治的“殖民进步论”、切断中国历史传承的“同心圆史观”、否定一个中国主权的台湾地位未定论,经由民主、人权、自由等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和中国大陆的共产党一党专政对立,让中小学生自然在善恶与敌我间,形成我群感和他群感,将改变史观和史实视为整体民主改革的必经之路。
在民主或集权的简单二分法和两岸时空的阻隔下,台湾青年非常容易亲近各类台独诉求,于是从提台独主张、两国论、一边一国论,到两岸永久维持现状,成为主流思想,2014年甚至爆发反两岸服贸协议的太阳花抗争运动,让蔡英文夸口台独是台湾青年的天然成分,也让在意识形态拿香跟拜的国民党在2016年惨败,民进党在经历陈水扁执政时期严重贪渎的重创后,竟能迅速重返执政。唯一令人不解的是,当马英九在2008年初上任时,拥有绝对的执政优势,却坐视去中国化与脱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中文课纲修正持续在校园扩散。
由于台湾每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每年约可增加30到40万不等的青年投票族。因而在绿化教改下,曾经在2008年以58%得票率,赢民进党谢苏配超过2百万票的马英九,到2012年竟只赢蔡英文80万票,在绿化历史课纲教育下新增的50多万年轻选民,很大比例成为绿营的支持者。而这个趋势继续在2016年扩大,民进党得以重返执政,蔡英文更自信地夸口台湾青年是天然独。
面对2020年总统选战压力,蔡政府除了制定国安五法、切断两岸交流、控制国家传播委员会、对媒体和学术界施加绿色恐怖外,《108课纲》历史课纲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作为确立民进党两岸一边一国的基本统台框架,希望在美中对抗的推拱下,能摆脱一中原则,向最终的台湾独立前进。中选会公告,2020年总选举人数推估超过1934万人,其中首投族占318208人,总统及副总统首投族为1186685人,而且都是在课纲教育下成长的青年,他们的投票倾向将是左右蓝绿选战胜负的关键。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