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育女:种下梧桐树 等待凤凰来

台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英国剑桥大学胚胎遗传学博士史育女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作者史育女)笔者有幸应邀参加日前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我是学自然科学的,习惯用自然科学如生物演化或生物发育的角度看许多事情,因为生物在地球上从细菌开始演化到复杂的人类,经过30亿年,其中蕴藏许多适应环境变化而发展出来的机制、方法与智慧,近代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也发现了许多从生物或大自然中归纳出来的理论,与这个世界的形塑密切相关。因此,面对社会科学的问题时,用仿生的概念/观点去思考也可能有帮助。下文即为参加此次中华文化论坛的一些感受与省思。

  两岸三地二百多位专家学者及社会贤达针对两岸的文化交流在北京秋冬的凛冽寒风中热烈开展,对于两岸中华文化的复兴创新及未来发展有许多精辟的分析及创见,我听到许多自己思考过但是更精辟更专业系统性的论述,也受到不少论点、观念的激荡,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左传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中华文化论坛可以说是一个立言的平台,然更务实地说,立言应是为了立德及立功,为广大的人民福祉、社会文明进步及世界和平贡献己力便是立德及立功;孔子说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者专家致力于整理人类的文明文化内容,透过分析归纳统整,以及社会贤达硕彦的社会实践经验精华的分享,有助于解众人之惑,理解中华王道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可以体会到仁者应不忧,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厚优美及中国人的智慧成就,可以产生勇者不惧的信心。

  我们循此思维可以略窥中华文化的大智慧,找到为何必须复兴中华文化的理由,明白两岸必须交流的迫切性、重要性,理解中华王道文化与西方排他文化的本源性冲突,也就必然要去思考及面对国族统一的问题。这是当下青少年很缺乏的教育或思维,不识中华文化之美及智慧,因而如失根兰花,飘飘无所依,不知何为归属,因而容易被煽动、盲从而不自知。

  我们常说西风东渐,人心不古,许多人盲目崇洋,缺乏民族自信心,部分源于没有思考思辨的训练及正向积极的心态,而缺乏好好面对自己所处环境及自己的责任义务。

  这使我想到自己长期研究的细胞体系,细胞透过整合内外信息而调控基因表达与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机制来调整其行为,以适应环境,人体的60兆个细胞必须不断协调合作,共同提高生命个体及族群的生存竞争力。

中华文化论坛现场

  人类在长久演化求生存的过程中,也面临如细胞必须面对的类似情况。因为正常状况下,细胞会分裂繁殖,功能逐渐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几种组织合作形成器官,几种器官因功能的协调合作形成系统,各系统也必须协调合作才能使人体健康成长;如同地球上各民族因地缘地域环境适应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外貌肤色体型、文化和语言,但彼此会因共享地球资源及生态循环而互相影响。

  细胞若因突变而叛离原来的合作生存之道,不依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而异常增生或迁移,便会形成恶性肿瘤,侵蚀正常组织器官的结构,掠夺营养资源,而严重破坏正常组织的生存空间。

  换言之,细胞必须知道自己的本份及在群体中的角色,不侵犯其他细胞组织的空间及资源,才有利于自己及群体的整体生存或近一步提高竞争力。因此,两岸三地若能透过各种学习参访活动交流,加强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认同,结合提升竞争力的训练,显得无比重要及迫切。

  任何时代,普罗大众对生活的首要追求无非是安居乐业,现代人进一步要追求自由自在、适才适性发展的空间。然而,个人想要民主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明白自由民主本身的限制,做到自我约束、履行公民义务及不侵犯他人的生存空间,才能实现这些理想,而非以侵犯他人或公权力为手段,反其道而行之。当国民尙无法认清自己在社会、国家或地球村的角色时,仍存在不理性不够文明的行为思想时,便容易如突变的细胞般,行为脱轨,形成社会之瘤,使整个命运共同体失去祥和及竞争力。

  无论东西方,历史上的政权或朝代更替多次,成为常态,因此我把东西方各种政治体制的轮番上场视为人类在地球村的各种政治及思想实验。孙中山先生曾经尝试融合各种体制的优点,以擎划大中华的未来,但是这样的理想因为既得利益者的势力割据、政客私心、国族贫穷积弱、人民教育低落及不理性、欧美国家的忌惮及分化等等原因而受阻,一直无法充分实现。因此,面对东西方文化冲突而引发的政治等问题,吾辈不能再抱持鸵鸟心态,或因短见偏见而受煽动或迷失于历史洪流之中。
  文化是长久历史中族群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体现,因而是动态的,会主动地不断融合及创新,因此包容性的文化才是大势所趋,才符合历史潮流的现实。事实上,中华文化在人类多个古文明中,就是最有包容力的,如大海纳百川,因此不因政权更佚而中断灭绝或削弱,反而在不断碰撞、冲突中融合创新,而更为丰富多样,更为光辉灿烂,中华文化涵育出来的无数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最好的证明。

中华文化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有学者分析到历史上汉化导致重文轻武,同时使整体国力弱化,古人的偏差统治方针很可能来自过去的资讯不足,及威权封建迷信等观念的影响,而无法系统地综观全貌。处于资讯科学昌明时代的我们,便没有权利再犯同样的错误。能掌握资讯的时代更有条件以历史及世界局势为镜为鉴,来纠正这些偏差,避免重蹈覆辙。例如,人才培育方向的不均,可以透过全面性落实文武双全的教育,避免弱化整个民族的竞争力,这也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的智慧,礼乐射御书数都学习,要使各种天赋各种专长潜能的人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国家社会才能均衡健全地发展,长治久安,有如平衡而健康的生态系才能永续、循环不息。

  中国古史上曾有过数百年无战争的时期,显示有德者治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若以现代思维重新诠释,一个具有反省思考及创新进步能力的政权才是对国族社会人民及文化永续最好的政权。有识者、理性者不会想要一个操弄、欺骗、滥用民脂民膏,不敢面对现实,通不过人性价值及文化考验的政权。如今,我们有更好的能力去判断及选择,不能妄自菲薄,放弃自己的权益。但愿未来的炎黄子孙不再因为近代史而沈重,能重拾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及信心。

  一个值得思考的矛盾现象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蓝图可说是在英国酝酿所成,伦敦蒙难时救他生命及帮他主持正义的都是英国人,英国媒体的报导使他的革命志业广为人知,国父召开记者会的伦敦酒店至今仍每年在国父诞辰连续三天纪念他。

  然而英国的帝国殖民主义对近代中国伤害甚深,留下许多后遗症。或许可以说,人的良知善念使民间通常讲情谊讲道义,但是大多数政权对利益却有更现实的思考,举着民主自由大旗的欧美国家在大航海时代却是以奴役、毒害、侵略其他国家种族为富国强兵的途径?有些地区的种族歧视仍旧严重,这些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有助于警示青年学子,要安居乐业,要自由民主,若过度依赖外国的力量或口头上不负责任的支持,可能是缘木求鱼。

  炎黄子孙面对排他主义甚嚣的西方或宗教文化,必须知己知彼,明白中西文化各自的优缺点或局限,基础教育要能让孩子思考欧洲为何会从希腊罗马的理性辉煌进入数百年的黑暗时代,理解西方如何从黑暗时代经文艺复兴而觉醒?西方的科学如何扎根而导致工业革命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主义?如何把科学精神和技术用在正确之处?大众思辨及反省能力的建立,也是社会文明提升的重要前提之一。

  因此,务实之道就是要衡量国情、文化,从自己的民族社会做起,捐弃前嫌,宽容对待历史共业,大家凝聚共识一起努力改革提升。

  (作者史育女,台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自然科学学者,台湾大学及剑桥大学校友)

台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英国剑桥大学胚胎遗传学博士史育女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作者史育女)笔者有幸应邀参加日前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我是学自然科学的,习惯用自然科学如生物演化或生物发育的角度看许多事情,因为生物在地球上从细菌开始演化到复杂的人类,经过30亿年,其中蕴藏许多适应环境变化而发展出来的机制、方法与智慧,近代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也发现了许多从生物或大自然中归纳出来的理论,与这个世界的形塑密切相关。因此,面对社会科学的问题时,用仿生的概念/观点去思考也可能有帮助。下文即为参加此次中华文化论坛的一些感受与省思。

  两岸三地二百多位专家学者及社会贤达针对两岸的文化交流在北京秋冬的凛冽寒风中热烈开展,对于两岸中华文化的复兴创新及未来发展有许多精辟的分析及创见,我听到许多自己思考过但是更精辟更专业系统性的论述,也受到不少论点、观念的激荡,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左传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中华文化论坛可以说是一个立言的平台,然更务实地说,立言应是为了立德及立功,为广大的人民福祉、社会文明进步及世界和平贡献己力便是立德及立功;孔子说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者专家致力于整理人类的文明文化内容,透过分析归纳统整,以及社会贤达硕彦的社会实践经验精华的分享,有助于解众人之惑,理解中华王道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可以体会到仁者应不忧,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厚优美及中国人的智慧成就,可以产生勇者不惧的信心。

  我们循此思维可以略窥中华文化的大智慧,找到为何必须复兴中华文化的理由,明白两岸必须交流的迫切性、重要性,理解中华王道文化与西方排他文化的本源性冲突,也就必然要去思考及面对国族统一的问题。这是当下青少年很缺乏的教育或思维,不识中华文化之美及智慧,因而如失根兰花,飘飘无所依,不知何为归属,因而容易被煽动、盲从而不自知。

  我们常说西风东渐,人心不古,许多人盲目崇洋,缺乏民族自信心,部分源于没有思考思辨的训练及正向积极的心态,而缺乏好好面对自己所处环境及自己的责任义务。

  这使我想到自己长期研究的细胞体系,细胞透过整合内外信息而调控基因表达与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机制来调整其行为,以适应环境,人体的60兆个细胞必须不断协调合作,共同提高生命个体及族群的生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