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志:以主体身份认同探索融合发展新路
中评社北京6月27日电(记者 海涵)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昭志日前参加由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研讨会时指出,要以“主体身份认同”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下来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要重构台湾同胞的“主体身份认同”,强调以祖国大陆为主体的心理依附与文化归属,通过适度的红色教育推进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四个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这四个认同中,对国家的认同是重中之重。
陈昭志表示,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海峡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台湾同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的讲话上强调︰“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2019年3月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审议上,习总书记更进一步对福建的对台工作发表重要指示︰“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两岸要应通尽通,……,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
他说,福建和台湾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以台湾海峡为界分属海峡西岸和海峡东岸,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福建省一直是全国各省市对台工作的第一梯队,2019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省委书记于伟国同志就再三强调,要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上作为全国示范标杆。随后出台的《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更展示了福建省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积极作为,通过对台工作各种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既“着眼大局大势”又“注重落实落细”,着力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上以排头兵身份和领头羊角色勇闯新路。
陈昭志指出, “融合发展”的概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中正式提出,代表大陆新时代对台政策的创新思维,有别于“十二五”规划和更为早期的两岸交流发展方向。“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大陆对台工作强调三个重点方向,一是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二是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三是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前两项着力探索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两岸交往的机制化,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稳定基础,但最终由于台湾岛内2014年“太阳花学运”的爆发导致工作成效未如预期。
陈昭志说,通过上述历程分析可知,大陆对台工作思维从“十二五”期间的推动两岸交往机制化朝向“十三五”期间的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而转变。融合发展强调的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不分彼此,共同发展,因此,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也就是说要消除两岸同胞主客体模糊关系,一方面多渠道多层次推进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另一方面,为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使台湾同胞能逐步从过去的“融入大陆”思维跨越到新时代的“两岸融合”思维。
陈昭志认为,要以“主体身份认同”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朱磊教授指出︰“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下来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研究者建议摸索重构台湾同胞的“主体身份认同”,强调以祖国大陆为主体的心理依附与文化归属,通过适度的红色教育推进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四个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在这四个认同中,对国家的认同是重中之重,国家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归属某一国家的辨识、选择和身份认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上的归属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并且乐于成为自己所在国家的成员。任何一种统治如果不能使人民产生归属感,就会失去对民族、对国家的凝聚力而导致了分裂或解体的危险。共同文化是形成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渠道,国家认同感的形成需要成员之间有共同文化延续性的再认知,通过这个再认知过程,个体能体认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进而产生对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感与使命感。
陈昭志说,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分别经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熏陶,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台湾同胞来到大陆回到福建后,虽然彼此有着闽南文化的地缘依附,但一时半刻仍难以适应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如前所述,通过给予在闽台胞针对性的红色教育推进他们的“主体身份认同”,就能有效降低台胞来闽发展磨合期,落实福建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建设,与此同时,还能让在闽台胞更快适应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扎根海峡两岸的融合发展。
陈昭志表示,要以红色教育增进台胞的“主体身份认同”。红色教育是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确的思想政治进行传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根植于每位中国人的内心,形成凝聚海内外中华民族同胞的共同信仰理念。红色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传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力量,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红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精神,这三种精神一脉相承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统称为红色精神。
他说,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不仅承载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景,也是炎黄子孙的共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的红色教育在新时代持续发挥正向影响效用,要增进台湾同胞的“主体身份认同”,我们可以从有选择性的红色教育入手,红色教育所强调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信念对两岸同胞具有一体适用性,因此,不仅要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高校思想政治课上传播,更要扩大延伸到对“一国两制”下的台湾同胞进行传播,积极扎根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评社北京6月27日电(记者 海涵)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昭志日前参加由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研讨会时指出,要以“主体身份认同”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下来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要重构台湾同胞的“主体身份认同”,强调以祖国大陆为主体的心理依附与文化归属,通过适度的红色教育推进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四个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这四个认同中,对国家的认同是重中之重。
陈昭志表示,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海峡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台湾同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的讲话上强调︰“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2019年3月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审议上,习总书记更进一步对福建的对台工作发表重要指示︰“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两岸要应通尽通,……,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
他说,福建和台湾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以台湾海峡为界分属海峡西岸和海峡东岸,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福建省一直是全国各省市对台工作的第一梯队,2019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省委书记于伟国同志就再三强调,要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上作为全国示范标杆。随后出台的《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更展示了福建省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积极作为,通过对台工作各种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既“着眼大局大势”又“注重落实落细”,着力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上以排头兵身份和领头羊角色勇闯新路。
陈昭志指出, “融合发展”的概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中正式提出,代表大陆新时代对台政策的创新思维,有别于“十二五”规划和更为早期的两岸交流发展方向。“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大陆对台工作强调三个重点方向,一是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二是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三是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前两项着力探索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两岸交往的机制化,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稳定基础,但最终由于台湾岛内2014年“太阳花学运”的爆发导致工作成效未如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