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高层对话化冻 球在美方一边
中评社香港5月14日电(评论员冬日)王毅与沙利文最新在维也纳的会谈显示,中美高层对话出现了化冻的迹象,但当前阻碍中美关系破冰的负面因素很多,主要是美方遏制中国的冲动依然强烈,制约中国的行动陆续有来。中美关系能否止跌企稳,球在美方一边,端看今后一段时间美方如何行动。
这是今年2月“气球事件”以来,中美高层之间的首次面对面会谈。美方出于国内政治需要,炒作“气球事件”,推迟布林肯访华计划,并接连出台新的遏华措施,从而让美中元首巴厘岛峰会后刚露苗头的正面势头得而复失。过去三个月,中方冷淡对待美方高层访华诉求,中美高层对话重新进入去年8月佩洛西访台导致的“冰冻期”。
中方所以“冷落”美方,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美方的种种言行不一,让北京对华盛顿几乎彻底失去了信任。中国官方一再强调:美方不能一边讲沟通,声称要为美中关系设护栏、划底限,另一方面不断打压遏制中国,挑战中方的底线和红线,“说一套做一套”,损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国民间现在高涨的呼声是:不要相信美国人的甜言蜜语,谈了也白谈。这反映了当下中国人对美国的总体看法。
美方显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且意识到长此以往,并不利于美方说的“负责任地管理竞争,避免竞争滑向冲突”。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海因斯日前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首次承认,中国最高领导人今年3月公开批评美国遏制打压中国,可能反映了北京对中美关系日益增长的悲观情绪;美方评估北京仍希望保持对美关系稳定。
或许出于避免美中关系进一步滑坡的考虑,以美国财长耶伦4月20日发表近五年来基调最温和的对华经济关系演讲为标志,拜登政府近三周以来连连伸出“橄榄枝”,包括沙利文演讲安抚对华限制措施是“去风险”而不是“脱钩”,是“小院高墙”;布林肯首次谨慎正面评价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促和作用,连续表达访华意愿;驻华大使伯恩斯希望保持高层沟通和广泛接触,表示“从未支持冰冻”美中关系······
虽然中国人普遍不相信美方说的这些“甜言蜜语”,但相信中方还是希望维持中美关系“斗而不破”的格局,并不希望中美关系进一步滑向对抗。加强直接沟通,而不只是隔空喊话,至少能起到减少误解误判风险的作用。于是我们看到了秦刚会晤伯恩斯;即将看到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底特律会晤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美国总统气候事务特使克里可能访华。而中美高层对话化冻的最大迹象就来自在维也纳“突然举行”的两天十小时的“王沙会”。
观察家注意到,“王沙会”后双方发表的声明比近年来几次双方高层会晤后的声明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
首先,双方基本同步发布的声明都定义此次会晤是“坦诚、具实质性和建设性的”,说明双方都认可此次会晤的及时性和必要性的意义,且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和进展。
其次,双方透露讨论的主要议题基本上重合,显示双方都认可当前中美关系最关键的议题,包括美方之前在会谈后的声明中经常避而不谈的台湾问题。双方声明中没有出现以往经常各说各话的现象。
第三,双方都认为美国国安顾问与中国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会谈这个沟通机制的战略重要性,愿继续保持这个沟通渠道的开放。两人谈了两天,说明双方都珍惜难得的机会,希望能取得进展。
如中方声明所说,双方正在为推动中美关系“排除障碍、止跌企稳”进行深入讨论,尽管中美高层对话已出现化冻迹象,但在中方看来,中美关系能否跳脱“负面螺旋”,更关键的还在于美方今后一段时间怎么做。
首要的是看在台湾问题上美方怎么做?尽管拜登政府近期多次宣称“我们的一个中国政策”没变,美国不支持“台独”,但是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已经以“台湾关系法”为首要指引,频频出台支持台湾的实际动作,尤其是美国国会想“将台湾武装到牙齿”,将台湾打造成“豪猪”和“东亚火药库”的立法举动,以及美国政客大打“台湾牌”的高调姿态,这些让北京不得不信:美国正在掏空“一个中国”。
台湾问题已经被中国最高领导人定为“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方高官近期在各种场合都放重话,警告美国不要玩火,不要挑战中方的核心红线。
可以说,台湾问题的敏感度和重要性高过美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对华围堵打压。每次中美关系高度紧张时,都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高姿态搞事时,比如李登辉访美、佩罗西访台、蔡英文过境美国见麦卡锡。只要拜登政府无法在台湾问题上以实际行动,向中方做出可信的“再保证”,中美关系就无法回到稳定的轨道上。
其次要看拜登政府在对华安全战略上的围堵制衡和经济科技方面的“脱钩断链”怎么做。即将在日本举行的西方七国(G7)峰会和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四方峰会就是“试金石”。美方如果继续带头以赤裸裸的拉帮结派,威逼利诱盟友和伙伴搭上遏制中国的战车,就难以让人相信拜登政府所谓的“无意遏制打压中国”的诺言。
第三要看美方能否采取实际行动,纠正特朗普时代遗留的错误做法,比如撤销对现任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的“制裁”,撤销某些对华惩罚性关税。美国防长奥斯汀希望在6月份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与中国防长会面,美方希望恢复美中军方的热线,但拒绝取消对中国防长的制裁,只能将美方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中美双方无法在这种条件下展开正常的交往。
第四要看双方能否从“小事”做起,促进人文交往的恢复。比如中美之间航班的增加,中美之间双向留学的恢复,中美在流行病防控、打击文物走私、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合作等。这些将有助于降低两国民众之间的负面观感,增强两国关系回暖的民意基础。当然,这需要双方淡化意识形态之争,尤其是美方政客应停止渲染“红色恐惧”。
《孙子兵法》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中美大国竞争已成现实,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中国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归根结底要靠“正兵”以威慑对手,这既包括继续壮大自身实力,也包括通过外交对话避免冲突。与此同时,中国应当按照自己的节奏,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必迎面相撞,但求出奇制胜。最近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的和解,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达成三方协议,都是中国外交出奇制胜的经典例子。
中评社香港5月14日电(评论员冬日)王毅与沙利文最新在维也纳的会谈显示,中美高层对话出现了化冻的迹象,但当前阻碍中美关系破冰的负面因素很多,主要是美方遏制中国的冲动依然强烈,制约中国的行动陆续有来。中美关系能否止跌企稳,球在美方一边,端看今后一段时间美方如何行动。
这是今年2月“气球事件”以来,中美高层之间的首次面对面会谈。美方出于国内政治需要,炒作“气球事件”,推迟布林肯访华计划,并接连出台新的遏华措施,从而让美中元首巴厘岛峰会后刚露苗头的正面势头得而复失。过去三个月,中方冷淡对待美方高层访华诉求,中美高层对话重新进入去年8月佩洛西访台导致的“冰冻期”。
中方所以“冷落”美方,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美方的种种言行不一,让北京对华盛顿几乎彻底失去了信任。中国官方一再强调:美方不能一边讲沟通,声称要为美中关系设护栏、划底限,另一方面不断打压遏制中国,挑战中方的底线和红线,“说一套做一套”,损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国民间现在高涨的呼声是:不要相信美国人的甜言蜜语,谈了也白谈。这反映了当下中国人对美国的总体看法。
美方显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且意识到长此以往,并不利于美方说的“负责任地管理竞争,避免竞争滑向冲突”。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海因斯日前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首次承认,中国最高领导人今年3月公开批评美国遏制打压中国,可能反映了北京对中美关系日益增长的悲观情绪;美方评估北京仍希望保持对美关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