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良答中评:湾区行获益多 具里程碑意义

陈沛良参访比亚迪(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4月26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24日晚结束为期4天的考察行程,返抵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沛良在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说,访问期间,自己与相关同事们先后实地走访、考察访问多家代表性企业,切身体会到大湾区城市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亦看到本港建设的不足之处。陈沛良表示,此次访问活动有助于深化粤港交流合作,促进香港社会各界深入瞭解、从中学习内地的先进技术与丰富经验,并因地制宜、务实采纳于香港,是一次从认识湾区到融入湾区的里程碑活动。

  此次访问团由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李家超任团长,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和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分别任副团长,于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到访大湾区四个城市深圳、东莞、佛山和广州。其中,议员被分成不同组别,分别参访东莞及佛山。这是本届特区政府和本届立法会首次联合到访内地,特区政府官员及立法会议员在四天访问期间到访四个城市、共十六个不同项目,涵盖创新科技、环境保护、青年发展和文化艺术等多个项目、设施和企业。

  陈沛良对中评社记者分析,此次交流访问的政治意义格外突出,无论是安排规格、参与人数、还是行程编配,在过去几届政府都极少见到。“尤其在未完善选举制度之前,特区政府与近乎全体立法会议员联合出访内地更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陈沛良认为,此行体现了在“爱国者治港”原则和“行政主导”之下,政府官员与立法会议员同心同德,互相配合。“可谓行政立法良性互动,齐心同行共创未来,是完善选举制度后,香港政制发展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谈到此行的成果与收获,陈沛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此次访问团走访了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四个大湾区代表性城市,考察了包括创科、交通、智慧城市、文化艺术及青年发展在内的16个不同项目,得到很多思考及启发。尤其是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的背景下,香港应摆脱路径依赖,迈出自身舒适圈,虚心学习谋发展。

  “举例来说,我到访的比亚迪汽车基地,其电动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成熟,有很多值得香港借鉴的经验。香港在推动推进电动车普及化方面应该要多管齐下,既要创造有利于电动车普及化的环境,亦要适时调整本港电动车的政策与措施,做到与时俱进。”陈沛良又举例说,议员们到访佛山市应急指挥中心,参观城市大脑在创新城市安全治理方面的作用。“我瞭解到在城市应急处理上,城市大脑将监测中心、指挥中心、研究中心三位一体,通过‘一网统管’的体系,真正做到事前有预警、事中有联动、事后有改进,从而确保风险防范更精准、应对风险更有力、化解风险更智能。而智能化预警对香港这种人口密度高、监管体量大、风险隐患多的城市应急处理亦有重要启发,若要及时、高效化解城市安全风险,就要打通城市安全的‘反射神经’。”

陈沛良与访问团成员参访腾讯(受访者供图)

  陈沛良还强调:“坊间有部分声音认为此次交流只为取经、相互竞争,我认为这种问题并不存在。”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目标是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优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基于此,“9+2”大湾区城市应是合作大于竞争。所以,此次访问在另一方面亦增进双方瞭解,建立双方共识,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找寻未来发展机遇。

  陈沛良表示,香港受过去几年社会动荡及疫情影响,一直存在被动找寻自身战略定位,尚未发挥主动引领作用。如今在“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时不我待需奋起直追。“我相信在特区政府的带领下,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下,此次湾区访问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将会有更多前往内地不同省市的交流访问,我亦希望通过此次访问香港社会能够凝聚力量,建立共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陈沛良走访佛山街区(受访者供图)

陈沛良参访比亚迪(受访者供图)

访问团到访佛山“城市大脑”(受访者供图)

陈沛良参访比亚迪(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4月26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24日晚结束为期4天的考察行程,返抵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沛良在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说,访问期间,自己与相关同事们先后实地走访、考察访问多家代表性企业,切身体会到大湾区城市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亦看到本港建设的不足之处。陈沛良表示,此次访问活动有助于深化粤港交流合作,促进香港社会各界深入瞭解、从中学习内地的先进技术与丰富经验,并因地制宜、务实采纳于香港,是一次从认识湾区到融入湾区的里程碑活动。

  此次访问团由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李家超任团长,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和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分别任副团长,于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到访大湾区四个城市深圳、东莞、佛山和广州。其中,议员被分成不同组别,分别参访东莞及佛山。这是本届特区政府和本届立法会首次联合到访内地,特区政府官员及立法会议员在四天访问期间到访四个城市、共十六个不同项目,涵盖创新科技、环境保护、青年发展和文化艺术等多个项目、设施和企业。

  陈沛良对中评社记者分析,此次交流访问的政治意义格外突出,无论是安排规格、参与人数、还是行程编配,在过去几届政府都极少见到。“尤其在未完善选举制度之前,特区政府与近乎全体立法会议员联合出访内地更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陈沛良认为,此行体现了在“爱国者治港”原则和“行政主导”之下,政府官员与立法会议员同心同德,互相配合。“可谓行政立法良性互动,齐心同行共创未来,是完善选举制度后,香港政制发展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谈到此行的成果与收获,陈沛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此次访问团走访了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四个大湾区代表性城市,考察了包括创科、交通、智慧城市、文化艺术及青年发展在内的16个不同项目,得到很多思考及启发。尤其是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的背景下,香港应摆脱路径依赖,迈出自身舒适圈,虚心学习谋发展。

  “举例来说,我到访的比亚迪汽车基地,其电动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成熟,有很多值得香港借鉴的经验。香港在推动推进电动车普及化方面应该要多管齐下,既要创造有利于电动车普及化的环境,亦要适时调整本港电动车的政策与措施,做到与时俱进。”陈沛良又举例说,议员们到访佛山市应急指挥中心,参观城市大脑在创新城市安全治理方面的作用。“我瞭解到在城市应急处理上,城市大脑将监测中心、指挥中心、研究中心三位一体,通过‘一网统管’的体系,真正做到事前有预警、事中有联动、事后有改进,从而确保风险防范更精准、应对风险更有力、化解风险更智能。而智能化预警对香港这种人口密度高、监管体量大、风险隐患多的城市应急处理亦有重要启发,若要及时、高效化解城市安全风险,就要打通城市安全的‘反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