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单霁翔与冯明珠:两岸文物是共同财富
中评社北京9月5日电(记者 海涵)9月4日上午,“两岸文物名师对话”活动在北京举办。期间,应邀出席活动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他们表示,两岸文物同根同源,饱含中华文明深厚历史底蕴,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
两岸文物交流从未中断 彼此互学互鉴
在当天的活动中,单霁翔和冯明珠回忆了两岸间多次文物合作交流,从《雍正大展》到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再到《乾隆展》、两岸共庆故宫90周年等活动,都是两岸文物交流的高光时刻。
被问及当前两岸文物交流的有关情况,单霁翔告诉中评社记者,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从未停过。在产品研究、陈列展览、学术著作出版、数字技术应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两院有着广泛交流和合作,彼此也都受益匪浅。
单霁翔介绍,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方面,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先行者,起到了表率作用。通过持续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沟通交流,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也逐渐增加。此外,在展览方面,故宫博物院也借鉴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些好的经验,提升了展览的设计感和主题的鲜明度。
“两岸故宫的研究人员都是好朋友,”冯明珠表示,即使是在三年疫情期间,两岸文物交流也一直没有中断。在故宫文物方面,两岸研究人士都有各自专长、也有各自的交流对象,相互间的交流不受外力阻碍。
冯明珠也谈到,两岸在文物修复方面交流颇多,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之间经常互相沟通学习。比如,台北故宫没有专门的钟表修复师,在钟表修复方面,就会向故宫博物院的钟表修复师请教。据瞭解,故宫博物院修复钟表技艺已经传到了第五代,传承下来的自制钟表修复工具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也成为了“文物”。
两岸年轻人关心文物 体现文化传承
“台湾年轻人很喜欢看大陆制作的《国宝档案》这档节目。”冯明珠说,近些年来,博物馆借由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变得越来越生动活泼,也更加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逐渐回流到博物馆。
冯明珠举例说,疫情期间,台北故宫南院游客络绎不绝,并呈现出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她也提到,“这次在北京,我本来打算在9月1号去看故宫博物院的特展——‘茶世界’,但根本预约不上,可见展览的火爆程度。”
单霁翔说,年轻人关心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随着文物在年轻人中影响越来越大,也带动了很多年轻人报考博物馆和文物修复专业。
单霁翔目前正在参与《博物馆之城》这档节目的录制,节目旨在向观众讲述博物馆背后的故事,以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在民众中、尤其是青年人中的影响力。
盼两岸研究人员常相逢 心照不宣
多年前,单霁翔率团访台北故宫博物院时,赠送的是郎世宁的《平安春信图》高仿品,冯明珠院长回赠的是郎世宁的《聚瑞图》高仿品,双方以“平安聚瑞”来形容当时的会面,表达了希望双方友好交流、不断向前发展的美好期待。
谈及对未来的展望,单霁翔表示,希望两岸文物研究人员能够“穿越时空、经常相逢”,这样就能少一些客套,多一些心照不宣。
冯明珠说,希望两岸可以继续热络交流,能够继续“馆对馆”“院对院”交流。
中评社北京9月5日电(记者 海涵)9月4日上午,“两岸文物名师对话”活动在北京举办。期间,应邀出席活动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他们表示,两岸文物同根同源,饱含中华文明深厚历史底蕴,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
两岸文物交流从未中断 彼此互学互鉴
在当天的活动中,单霁翔和冯明珠回忆了两岸间多次文物合作交流,从《雍正大展》到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再到《乾隆展》、两岸共庆故宫90周年等活动,都是两岸文物交流的高光时刻。
被问及当前两岸文物交流的有关情况,单霁翔告诉中评社记者,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从未停过。在产品研究、陈列展览、学术著作出版、数字技术应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两院有着广泛交流和合作,彼此也都受益匪浅。
单霁翔介绍,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方面,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先行者,起到了表率作用。通过持续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沟通交流,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也逐渐增加。此外,在展览方面,故宫博物院也借鉴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些好的经验,提升了展览的设计感和主题的鲜明度。
“两岸故宫的研究人员都是好朋友,”冯明珠表示,即使是在三年疫情期间,两岸文物交流也一直没有中断。在故宫文物方面,两岸研究人士都有各自专长、也有各自的交流对象,相互间的交流不受外力阻碍。
冯明珠也谈到,两岸在文物修复方面交流颇多,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之间经常互相沟通学习。比如,台北故宫没有专门的钟表修复师,在钟表修复方面,就会向故宫博物院的钟表修复师请教。据瞭解,故宫博物院修复钟表技艺已经传到了第五代,传承下来的自制钟表修复工具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也成为了“文物”。
两岸年轻人关心文物 体现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