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徐莉谈开放内地中小学生来港就读
中评社香港9月3日电(记者 段晓鲁)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8月7日下午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会议室召开“香港人才问题的特点与对策建议”思想者论坛。香港优才专才协会理事长徐莉表示,香港现在需要可用的人才,还需要培养未来人才,这需要吸引优秀的中小学生来港读书,特别是开放内地中小学生来港就读,从格局上改变香港未来的人才格局。
徐莉表示,在国际学校领域里面,中国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香港是最适合中国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因为香港是中西合璧、华洋交融之城。我2007年通过专才计划来到香港,在我的观察中香港是一个人才的聚宝盆。所以无论哪个领域里最顶尖的人才,我们都能在香港找得到,这就是香港。从办基础教育来看,汉鼎书院是一个中小学一条龙的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发现,无论什么背景的孩子来到香港都能找到最适合的学校,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这就是香港,所以香港需要什么人才呢?又该如何保持香港独有的优势,一个中西合璧,华洋交融的大平台,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但香港绝对不要成为另一个上海,或者是另一个北京,香港就是香港。
徐莉亦表示,各领域中的顶尖人才,香港都是需要的,无论是经济金融、科技创新,亦或是艺术创意、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香港依然需要。疫情连续4年以来,香港流失的中小学生已经超过25万,在今年暑假前,香港的公立中小学有9万个学位空缺,流失的中小学生很多。当然这是一个人口流失的现象,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凡事都有利弊,这也是个腾笼换鸟的良好机会。香港一方面向海外去招募各类人才来填空缺,一方面把内地的人才视窗放开,高才通施行得很好,优才没有数额限制了,但还有一些工作可以做得更深入细致。
徐莉指出,香港现在需要可用的人才,还需要培养未来人才。博士生,硕士生,这些高精尖人才可以直接来港工作。另外,亦要吸引优秀的中小学生来港读书,特别是开放内地中小学生来港就读,从格局上改变香港未来的人才格局。假如说有一批中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可能不是优才也不是投资移民,但是学生本身品质、素质很好,他们如果能来香港的话,是否可以考虑给他们的父母陪读签证。这些陪读签证的家长也可以在香港就业,解决香港就业人口不足的问题,在这就业方面要设一些规范和指引,看看香港哪些领域需要外来人才及人力资源,就特意打开绿色通道。
该论坛由(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陈锦云主持,与会者包括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教授王钻开,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主管、大湾区红鸟企业家联盟创会会长萧观明,香港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香港优才专才协会理事长徐莉以及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系博士生彭诗琪。
中评社香港9月3日电(记者 段晓鲁)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8月7日下午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会议室召开“香港人才问题的特点与对策建议”思想者论坛。香港优才专才协会理事长徐莉表示,香港现在需要可用的人才,还需要培养未来人才,这需要吸引优秀的中小学生来港读书,特别是开放内地中小学生来港就读,从格局上改变香港未来的人才格局。
徐莉表示,在国际学校领域里面,中国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香港是最适合中国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因为香港是中西合璧、华洋交融之城。我2007年通过专才计划来到香港,在我的观察中香港是一个人才的聚宝盆。所以无论哪个领域里最顶尖的人才,我们都能在香港找得到,这就是香港。从办基础教育来看,汉鼎书院是一个中小学一条龙的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发现,无论什么背景的孩子来到香港都能找到最适合的学校,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这就是香港,所以香港需要什么人才呢?又该如何保持香港独有的优势,一个中西合璧,华洋交融的大平台,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但香港绝对不要成为另一个上海,或者是另一个北京,香港就是香港。
徐莉亦表示,各领域中的顶尖人才,香港都是需要的,无论是经济金融、科技创新,亦或是艺术创意、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香港依然需要。疫情连续4年以来,香港流失的中小学生已经超过25万,在今年暑假前,香港的公立中小学有9万个学位空缺,流失的中小学生很多。当然这是一个人口流失的现象,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凡事都有利弊,这也是个腾笼换鸟的良好机会。香港一方面向海外去招募各类人才来填空缺,一方面把内地的人才视窗放开,高才通施行得很好,优才没有数额限制了,但还有一些工作可以做得更深入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