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经济最新指数提振全球市场信心

经季节调整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中评社香港3月8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3月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今年2月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最新的这一指数一举攀升至52.6%这一高位,创下了2012年4月以来的新高,而201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是8.0%。这一态势清楚表明:中国的工厂生产达到了10多年来的最高点,亚洲证券市场随即集体出现冲高态势。

  2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3%,环比上升1.9个百分点,显示非制造业供需保持回稳向上态势,经济复苏基础进一步稳固。

  同一天财联社公布的制造业PMI指数也攀升至51.6%,较1月上升2.4个百分点,这是2022年8月来首次高于荣枯线,为2022年7月来最高。由于客户需求预期进一步增长,企业对未来一年的经营信心升至23个月来最高。

  去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仅为3.0%,这与制造业PMI指数处于收缩区间多达8个月密切相关,而全年该指数的最高值也仅为50.2%,这充分显示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这三重压力迭加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如今中国经济终于走出这一“漫长的寒冬”,迎来了百花盛开的盎然春意,今年中国经济前景非常令人看好。

  2月所公布的相关数据都显得非常亮眼:各分类指数均高于上月,调查所涉及的21个行业中,处于扩张区间的行业增至18个,环比增加了7个。制造业的生产指数冲高至56.7%,环比增幅达6.9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4.1%,环比上升3.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也达到了2021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全国大中小企业的该指数全面站在了荣枯线上方,大、中、小型企业的这一指数分别达到53.7%、52.0%和51.2%。对小企业而言,这是2021年5月以来首次进入扩张区间,许多小企业经营者都产生了明显的“翻身感。”供给创造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的良性互动局面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就在去年12月,制造业PMI指数还在47.0%这一近年来的新低。虽然进入今年以来,随着中国的防疫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各项稳经济政策措施陆续开始奏效。企业复工复产,市场复商复市加快,经济景气水平持续回升。因此1月的这一指数回升至50.1%,终于重新进入扩张区间。但考虑到影响经济复苏的各种消极因素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分析师们对2月的这一指数预测仅为50.5%。这一指数的公布,展现了中国经济在几个月内所划出的漂亮V型曲线,这给全球市场带来了特大惊喜,各国普遍感到振奋。亚洲股市立即扭转此前的颓势,离岸人民币也随即走强,油价同样止跌回升,各国投资者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毕竟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高达30%,非同小可。

  标普全球公司总裁道格拉斯·彼得森在上月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小组会上表示:我们认为中国将有非常强劲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今年下半年。

  美国七点市场报告研究公司分析师汤姆·埃塞指出:中国PMI超预期的增长表明,因新冠疫情受到抑制的中国经济正在恢复增长势头,这些数据增强了全球市场的乐观情绪。

  摩根士丹利的中国股票策略师劳拉·王认为,市场低估了中国重新开放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可能出现的强劲周期性复苏,预计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达5.7%。

  在两会召开前夕公布的这一数据,无疑是对两会的重大献礼,估计新组建的中国政府将会出台进一步的扶持措施,来巩固这一强劲的反弹势头。

  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仍须清醒注意到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2月份,调查中反映订单不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占比虽较上月有所回落,但仍超过50%,这表明市场需求不足问题仍较突出,经济恢复基础仍需继续加强和巩固。

  显而易见,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势头绝不可能是昙花一现,而是将会呈现持续态势,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一指数仍可能再创新高。如果全年保持这一态势,则今年的中国经济将远超国际货币基金此前预测的5.2%。新年伊始,各地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工厂都相继出现了缺人局面,于是各种包机、包专列和包专车接回员工的措施相继推出,许多企业还开出了1万元以上的高薪,争相吸引熟练工。各地都与劳务输出地区人社部门联手加强了招工的力度,甚至去外出务工的火车上设立招工车厢。与此同时,各地经济主管部门还出资补贴,让企业组团前往海外市场举办展销会,竭尽全力争取订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联动开启2023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消费季;新疆开展汽车消费补贴活动、汽车下乡专项行动;上海明确实施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这段时间以来,各地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由于中国的疫情已基本结束,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持续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今年中国经济将会明显好转。

经季节调整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中评社香港3月8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3月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今年2月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最新的这一指数一举攀升至52.6%这一高位,创下了2012年4月以来的新高,而201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是8.0%。这一态势清楚表明:中国的工厂生产达到了10多年来的最高点,亚洲证券市场随即集体出现冲高态势。

  2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3%,环比上升1.9个百分点,显示非制造业供需保持回稳向上态势,经济复苏基础进一步稳固。

  同一天财联社公布的制造业PMI指数也攀升至51.6%,较1月上升2.4个百分点,这是2022年8月来首次高于荣枯线,为2022年7月来最高。由于客户需求预期进一步增长,企业对未来一年的经营信心升至23个月来最高。

  去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仅为3.0%,这与制造业PMI指数处于收缩区间多达8个月密切相关,而全年该指数的最高值也仅为50.2%,这充分显示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这三重压力迭加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如今中国经济终于走出这一“漫长的寒冬”,迎来了百花盛开的盎然春意,今年中国经济前景非常令人看好。

  2月所公布的相关数据都显得非常亮眼:各分类指数均高于上月,调查所涉及的21个行业中,处于扩张区间的行业增至18个,环比增加了7个。制造业的生产指数冲高至56.7%,环比增幅达6.9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4.1%,环比上升3.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也达到了2021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全国大中小企业的该指数全面站在了荣枯线上方,大、中、小型企业的这一指数分别达到53.7%、52.0%和51.2%。对小企业而言,这是2021年5月以来首次进入扩张区间,许多小企业经营者都产生了明显的“翻身感。”供给创造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的良性互动局面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就在去年12月,制造业PMI指数还在47.0%这一近年来的新低。虽然进入今年以来,随着中国的防疫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各项稳经济政策措施陆续开始奏效。企业复工复产,市场复商复市加快,经济景气水平持续回升。因此1月的这一指数回升至50.1%,终于重新进入扩张区间。但考虑到影响经济复苏的各种消极因素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分析师们对2月的这一指数预测仅为50.5%。这一指数的公布,展现了中国经济在几个月内所划出的漂亮V型曲线,这给全球市场带来了特大惊喜,各国普遍感到振奋。亚洲股市立即扭转此前的颓势,离岸人民币也随即走强,油价同样止跌回升,各国投资者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毕竟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高达30%,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