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从全产业链角度 实现“双碳”目标
来源:文汇网 作者:陈曦(岭南大学跨学科学院院长)
碳中和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的。实现碳中和必须建立在绿色发展模式和良好经济效益共存的基础上。尽管我国GDP全球第二,且近年来GDP增速一直独领风骚,但是,我国的单位能耗所产生的GDP,在全世界的大国或大经济体里面却靠后。这意味着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产业结构是以水泥、钢铁等为代表的高能耗产业,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能源结构方面来说,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目前占能源结构一半以上。尽管风电、光伏这两年发展迅速,但新能源目前总体占比仍远远小于化石能源。国家近期一系列有关以煤炭为基础的政策和煤炭行业的预测分析表明,预计到2060年,为了保障电力安全和弥补储能短板等因素,煤炭可能仍占我国能源结构不低于20%。而无论是国家安全战略还是“化石能源清洁化”等角度出发,作为化工行业的支柱,石油和天然气的占比可能还会稳中有升。由此,到2060年,我国可能还有近三分之一的能源结构为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仍然在40-50亿吨左右,这些只能通过碳天平右端的工程化移除。香港的能源结构也有类似性,目前能源结构中占最大比例的来自火电,虽然香港采用燃烧天然气为主,比煤炭略为环保且热效率稍高,但是碳排放依然可观;而由于对储能的限制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大规模在香港用风电或者光电代替火电,在短时间内并不可行。由此,香港2050年仍然必须面对近一半的能源结构需要依赖碳能源的困境,需要发展“碳移除”手段。
“减碳”不能一蹴而就
从工业结构方面来考虑,我国工业GDP很大部分依赖高能耗产业。如果短时间内对这些产业进行盲目的能源结构大调整,会带来相当大的市场风险,且从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角度来看未必达到减排效果。虽然香港的能耗很大部分来自楼宇,但是楼宇的电力自带的碳排放很高,节能和提高能效虽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完全消除碳排放不现实。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支撑我国GDP的高能耗产业(钢铁、水泥、化工等)已经建立了庞大而健全的上下游产业链系统:无论是什么工业链体系,使用什么能源是其产业过程第一步,更换能源会直接冲击其他下游产业链。因此能源结构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定要非常慎重,避免带来对有关行业和产业链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冲击。
共同统筹 可持续发展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一定需要从全产业链角度、全生命周期角度,以及对全社会负责、对经济发展负责的角度来全盘考虑。必须要兼顾气候、能源、经济、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是全国一盘棋、是所有产业行业统筹共同实现的。兼顾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要求我们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循序渐进地迈向碳中和。
作为大湾区碳中和的践行和先行者,香港制定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相关新质生产力路径的实施,将为城市密集型地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香港的碳中和需要稳步推进,并且如果自身难以移除碳排放,可能需要融入大湾区的碳循环来考虑一个新的平衡方式。从碳天平左端来说,香港需要大力发展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以提高能效和节能。由于香港的排放兼具集中式(火电发电)和分布式(汽车、航空、餐饮、楼宇等)并存的特点,基于分布式的碳中和科技创新和产业方案,包括分布式碳捕集和利用,可能会成为新的机遇。
来源:文汇网 作者:陈曦(岭南大学跨学科学院院长)
碳中和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的。实现碳中和必须建立在绿色发展模式和良好经济效益共存的基础上。尽管我国GDP全球第二,且近年来GDP增速一直独领风骚,但是,我国的单位能耗所产生的GDP,在全世界的大国或大经济体里面却靠后。这意味着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产业结构是以水泥、钢铁等为代表的高能耗产业,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能源结构方面来说,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目前占能源结构一半以上。尽管风电、光伏这两年发展迅速,但新能源目前总体占比仍远远小于化石能源。国家近期一系列有关以煤炭为基础的政策和煤炭行业的预测分析表明,预计到2060年,为了保障电力安全和弥补储能短板等因素,煤炭可能仍占我国能源结构不低于20%。而无论是国家安全战略还是“化石能源清洁化”等角度出发,作为化工行业的支柱,石油和天然气的占比可能还会稳中有升。由此,到2060年,我国可能还有近三分之一的能源结构为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仍然在40-50亿吨左右,这些只能通过碳天平右端的工程化移除。香港的能源结构也有类似性,目前能源结构中占最大比例的来自火电,虽然香港采用燃烧天然气为主,比煤炭略为环保且热效率稍高,但是碳排放依然可观;而由于对储能的限制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大规模在香港用风电或者光电代替火电,在短时间内并不可行。由此,香港2050年仍然必须面对近一半的能源结构需要依赖碳能源的困境,需要发展“碳移除”手段。
“减碳”不能一蹴而就
从工业结构方面来考虑,我国工业GDP很大部分依赖高能耗产业。如果短时间内对这些产业进行盲目的能源结构大调整,会带来相当大的市场风险,且从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角度来看未必达到减排效果。虽然香港的能耗很大部分来自楼宇,但是楼宇的电力自带的碳排放很高,节能和提高能效虽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完全消除碳排放不现实。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支撑我国GDP的高能耗产业(钢铁、水泥、化工等)已经建立了庞大而健全的上下游产业链系统:无论是什么工业链体系,使用什么能源是其产业过程第一步,更换能源会直接冲击其他下游产业链。因此能源结构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定要非常慎重,避免带来对有关行业和产业链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