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为何给中国“贴标签”?站得住脚吗?

  中评社北京7月19日电/近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演讲,指责中国市场准入、补贴、政府采购、出口管制、产能过剩等问题。

  新华社报导,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近期将有重要政治议程。为何欧方在这样的关键时点,不去推动中欧关系,特别是中欧经贸关系,而是转头打起“中国牌”呢?欧方在给中方“贴标签”的同时,自己是否站得住脚?针对外界关切,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欧盟打“中国牌”意欲何为?

  就在冯德莱恩发表涉华演讲后不久,当地时间7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从8月1日起对欧盟和墨西哥征收30%关税。当地时间7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却宣布,欧盟将推迟对美国的反制措施,延至8月初再做决定,试图争取最后的谈判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盟法研究室主任叶斌认为,欧方在年初表示希望加强中欧经贸关系,最近却对华频繁发起经贸摩擦,欧方领导人这种反复态度,不排除是通过打“中国牌”,试图在对美关税谈判中向美国示好,但结果并不如她所愿。

  不久前,法国国民议会欧洲事务委员会也通过了一份长达153页关于中欧关系的报告,直言不讳地批评欧盟的对华政策“过于依赖美国”,导致了某种“战争式的贸易对抗”,对欧洲来说弊大于利。报告呼吁法国和欧盟采取更独立的态度,与中国寻求更紧密合作。

  以“公平竞争”之名行“规则霸权”之实

  今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实施国际采购工具(IPI)措施,禁止未来5年内中国医疗器械厂商参与欧盟500万欧元以上公共采购合同的招标。此外,即便非中国企业参与投标,若其所使用的中国制造产品及零部件在合同总价值中占比超过50%,亦将受到限制。该措施适用于欧盟全部成员国。

搞笑GIFs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