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非遗原村土布 港澳记者体验纺织技艺

港澳记者团一行14日下午到访河北赞皇县原村产业园(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赞皇7月15日电(记者 海涵)港澳记者团一行14日下午到访河北赞皇县原村产业园,参观瞭解原村土布纺织技艺,并进行纺织体验。

  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村土布坚守72道纯手工工序,并深入研发,创新矿物染、植物染工艺,从青铜器色、敦煌色、彩陶及丹霞地貌汲取灵感,花色品种逾2000个,研发1.4米幅宽织机,大幅拓展面料应用疆界,走上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经营之路,成功打破传统土布“粗、厚、笨、重”的局限,实现了向“细、薄、轻、柔”的华丽蜕变。

  技艺超群之外,原村土布亦是“扶贫帮手”。据瞭解,探索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工坊+农户”模式,在全县设立5座非遗工坊,覆盖6乡镇17村,免费培训赋能1000余名农村妇女,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实纽带。

  在“原村土布纺织技艺”创始人崔雪琴的介绍下,记者一行参观了产业园展厅。展厅中展示了原村土布从一颗种子成为布匹的奇妙历程,也展示了众多炫彩夺目的土布成品。展厅内设有专门的体验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们积极体验纺线、织布等工艺。

  崔雪琴告诉记者,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一个合作社的创办人,一定要抓品质、创品牌,只有这样才可以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此外,也要让非遗技艺活在当下,和现代接轨,让消费者喜欢,这样非遗技艺才能传承好。她说,“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我们一定会抓住机遇,在发展自己产业的同时,让农民更富裕、让乡村更振兴,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非常有信心和底气,会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

  谈及如何更好地将非遗文化推广向海外,崔学琴说,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底气。文化要与产业、与产品相结合,有文化才能传承、才能走得更远,有故事才能发展。她举例说,就像原村土布,产业链比较长,72道工艺都是手工,它的定位就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致力于做最好的环保手工土布。她也呼吁更多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师一起合作,传承发扬好原村土布。

  崔学琴还表示,对于开拓香港市场非常有想法。她希望可以在香港开一个自己创办的国产服装品牌分店,对此她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