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新竹南管文物展 传承中华文化
中评社新竹7月14日电(记者 卢诚辉)新竹市定古迹长和宫附设的“金长和妈祖水仙文物馆”举行的“寻觅知音:新竹南管文物展”13日登场,该展览透过史料的爬梳,有系统整理并展示出新竹地区南管的发展历程、相关历史文物、演出型态以及乐器等,以实务、图像和声音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
南管,原称弦管,亦称南音、南乐、南曲、郎君乐等,是一个丝竹乐种,发源于古代泉州,在台湾相当盛行。南管保存了汉魏以来遗风,其合奏编制上溯汉代,乐器型制、演奏范式、乐曲结构等,又与唐宋大曲关系密切。因风格高雅深邃,素有千载清音之誉。南管与智化寺京音乐等,同列为现存最古老的乐种;在台湾,与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对。
新竹南管文物展开幕仪式特别邀请台南著名的“南声社”南管老师张栢仲和传习有成的“南声囝仔”到场唱奏南管知名曲目,吸引逾百名台湾各地爱好南管与关心新竹南管传统戏曲发展的乐迷齐聚,众人一起聆听已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南管古乐。
新竹长和宫表示,长和宫长年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的文物保存,“金长和妈祖水仙文物馆”自2020年7月开馆以来,馆内除常设“长和宫史话”及“新乐轩风华”两大展厅外,另关有特展室,定期筹划不同主题特展,且每月都会举办一场“金长和讲堂”,至2025年6月总计已举办50场。
新竹长和宫指出,此次“寻觅知音:新竹南管文物展”特别从雅好古乐的竹堑先贤林占梅(字雪邨)所书墨迹中,撷出“知音”二字为展题关键词,希望藉此带领参观者寻觅竹堑的泉州音、南管曲,且为展现曾在竹堑流荡超过2个世纪的南音旧事,此次展期为期将长达近一年,从即日起到2026年6月30日止,欢迎所有喜爱南管的乐迷有空都能到新竹长和宫,找回那段动人的声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