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管理体制 助低空经济起飞
中评社北京6月18日电/据大公网报导,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其战略地位。2024年起,《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无人机产业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该条例对无人机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为无人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低空经济政策。深圳市组建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实施方案》,同步启动低空领域的立法工作,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上海市拓展eVTOL研发优势抢占低空经济高地,2022年9月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
政策的出台为低空经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持。在航空服务与运营收入模式方面,政策的放开使得无人机快递、空中出租车等业务得以合法化开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优化监管 统一协调
一、监管与商业模式协同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模式拓展:尽管中国通用机场数量近年有所增加,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23年底,不考虑私人机场的情况下,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仅450多个,仅为美国公共通航机场数量的15%左右。同时,通航使用低空空域不足30%,且分布不均、未能成网连片,特别是重点区域覆盖率不足。这导致无人机快递、空中出租车等业务的运营范围受限,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在软件基础设施方面,城市空管信息系统、空域管理辅助系统、飞行服务站系统等分散在不同领域,整合难度较大。现有的感知探测基础设施和低空通信效果差、速度慢、规模小、管理低效,影响了低空经济的高效运行。以无人机物流配送为例,由于通信不畅,可能导致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出现信号中断,影响配送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