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基础、障碍与策略

  中评社╱题:“促进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基础、障碍与策略” 作者:李海燕(广州),广州花城技工学校特聘教授、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蒋红军(广州),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台湾研究院两岸乡村治理研究团队负责人、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摘要】历经几千年发展,中华民族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本文分析了两岸地理的连结性、血脉的同缘性、历史的渊源性、“一中”的法理性、文化的共根性、价值观的共向性、经济的互补性、社会的交融性、国际空间的共生性等现实基础,存在历史误解、制度差异、“台独”阻扰、外来干涉等实践障碍,探索了加强历史、法理、文化、价值、经济连结、国族连结,反对“倚外卖台”,反“独”促统的可行对策,共同寻求惠及子孙后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道。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涵义

  1、中华民族的发展

  “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几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以华夏为主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尤其中国自秦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幷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使用,幷在1905年《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概念,认为社会上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中华民族“即所谓炎黄遗族”的汉族,二是“大民族主义”,即把中国国境内的民族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了中国各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

  1912年,在孙中山“五族共和”基础上,黄兴等发起“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就涵盖所有民族。李大钊在1917年《新中华民族主义》《大亚细亚主义》两文中,反驳了日本人宣扬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1935年,抗战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传遍大江南北,最终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国歌。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

  可见,中华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不仅仅是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且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①

  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涵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深刻且多维度的概念,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主要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习近平在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这一概念的内涵更广为人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幷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②

  二、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现实基础

  自古以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尽管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但两岸同胞始终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两岸共同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两岸关系的发展虽经历了多个阶段,但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连结从未间断。

  1.地理的连结性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上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其地质变迁如海南岛那样,都是中国大陆架的一部分。

  2.血脉的同缘性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陆桥人与网形文化、长滨文化都显示最早的台湾人与中国南方古人同源。2020年5月美国《科学》发表中国社科院付巧妹团队论文《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有关中国、东亚古人群遗传特点、基因交流与迁徙融合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8400多年前的、起源于以中国南方的福建奇和洞个体基因组及其毗邻地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是南岛语系人群的祖先来源③。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十三行文化等考古发现都证明在此生活的古代台湾人都是来自大陆南方的古越人。

  此后,历经三国时期到1949年各省人员随蒋介石退台,形成了台湾当前的人口结构,不论称为“原住民”还是闽南人、客家人或是大陆人,实际上都是不同时期从祖国大陆迁徙而来的中国人,两岸的血脉相同、血缘一致。

  3.历史的渊源性

  台湾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人沈莹所着《临海水土志》。《三国志·吴书》记载公元230年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从隋到宋元时期,已有东南沿海渔民来台捕鱼和商人来台进行海上贸易。元、明时期已在澎湖驻兵和移民,一些汉人也到了台湾贸易和农耕,当地高山族人与其通婚不断汉化,被称为平埔族。

  欧洲各国的航海探险和海权争霸,将广东、福建和台湾等中国南方沿海及远东卷入了世界殖民的浪潮,如葡萄牙租得明朝之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南部(1624-1661年),西班牙占据台湾北部(1626-1642年),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掠夺原材料和财富。郑成功顺应岛内民众的解救呼声,率兵收复台湾,幷带沿海移民来台开发,被尊为“开台圣王”,台湾成为中国反殖民斗争的前沿。施琅以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为重,提出抵御西方殖民外敌、巩固海防。清政府明确将台纳入一体化的清治版图,从设台湾道、台湾府到台湾省,日益重视这里的建设和开发。

  日本明治维新幷竭力“脱亚入欧”,加入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活动,入侵中国属国朝鲜,悍然发起甲午战争。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战败后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引起举国同愤,成为激发中国社会全面反帝反殖民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导火索。正如梁启超所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孙中山也因而出走美国成立兴中会,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领导辛亥革命胜利,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推翻了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共和政体。

  日本除殖民台湾、抢占土地和山林、掠夺森林和矿产等资源外,还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东北,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据时期,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道反抗日本侵略和压迫,反抗运动一直未断,被日殖政府残酷镇压殉难超过60万人。

  二战期间,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日宣战,幷宣布《马关条约》等废止。1943年11月26日,战胜国美、英、中签订《开罗宣言》,确认战后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苏后加入)《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确认履行《开罗宣言》是日本投降的主要条件。随后日本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天皇发表《终战诏书》,600万台湾民众庆贺回归中国。10月25日,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中山堂举行,宣告日本50年殖民统治结束,台湾主权和治权都回归中国,人民自动恢复中国籍。国民政府次年将该日定为“台湾光复节”④,改革殖民遗毒、重建台湾社会,台湾人民的中华民族意识全面恢复强化。

  两岸的历史紧密交织,从古代的迁徙交流到近代的共同抵御外敌,共同的历史经历铸就了两岸同胞的深厚情感纽带。

  4、“一中”的法理性

  两岸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人民都属中华民族。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宣誓“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⑤。但民国时期始终未能使中国真正走向独立富强,也无法解决军阀割据和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而二战后蒋介石不愿遵守“双十协定”规定的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作等和平建国路线,发动了内战,中国人民选择和支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统一战线,1949年,包括国民党等各党派代表、台湾等各省代表以及海外华侨代表等社会各界代表参与的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确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取代“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完成了中国国体和政权的承继,从资产阶级共和国转为全体人民的共和国,走向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图强道路。新中国统治区域涵盖大陆、台澎金马以及被英、葡占领的港、澳等,从“解放台湾、统一祖国”到1979年元旦提出“和平统一”,推动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走向振兴中华的发展道路。

  蒋介石携残部退台成为地方割据政权至今,从“反攻大陆、统一中国”到“建设台湾、统一祖国”,至今依然延续“一个中国”的“宪法制度”。两岸的法律都明确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国家,版图涵盖大陆和台澎金马,台湾省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岸关系本质上还是国共内战的延续,只是治权统一尚未完成。两岸都是中国人。

  5、文化的共根性

  从明郑到清治时期,东南沿海移民带去了传统生活习俗和民间宗教信仰,公私立学校传承了与大陆一体化的、儒家为主体的文化和科举体系。即使日据时期,日殖政府致力于消除中华文化影响,妄图用皇民化教育令台湾人成为日本统治下的顺民,但始终无法消除多数台湾人的中华文化认同。除了少数汉奸败类愿意接受日本皇民化思想,大部分台湾人民的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是重叠一体的。两岸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一体化也在战后的联合国框架下全面恢复强化。特别是蒋介石全面强化以“统一中国”“忠君爱国”为核心的“四维八德”传统文化教育,两岸殊途同归,都强化了一个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1980年代末,随着蒋经国先生开放老兵返乡,打开两岸交流大门,特别是“九二共识”以来,两岸交流活动不断扩展,增进了相互瞭解,也在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上贡献良多。虽民进党当局等“台独”势力推动“去中国化”宣传和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仍然深植于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儒释道思想、传统节日、语言文字、中医饮食习惯及关公、妈祖、保生大帝、真武大帝、三山国王等民间宗教信仰等,两岸共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了两岸同胞精神家园的共同基石。

  6、价值观的共向性

  两岸都希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社会太平、生命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秉持孙中山先生要立足中国的特点和反思欧美制度的弊端、未来“宪法要创出一种新主义”的原则,在新中国国名中加上了人民,继承了共和国的政体方向,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等中国式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也不断推进党内民主,领导人口规模巨大的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迈进,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之后提出全面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因为没有可供借鉴的榜样,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虽有曲折,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3岁提高到2023年的78.6岁,减贫人口世界第一,中国车、中国路、中国网等基础建设普及化,超额实现了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目标,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体系。台湾民众从体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到20世纪前后一直期望推进民主化改革。两岸人民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共同实现更富强、更民主、更文明、更和谐的社会是最大的民意和价值共识。

  7、经济的互补性

  台湾是地方狭小的海岛,人力和资源有限,早期以外贸加工为主,后期发展以芯片加工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陆改革开放的巨大市场,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济格局。体现在:一是两岸贸易往来持续增长。据海关总署统计,两岸贸易额持续攀升,大陆稳居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从1978年的4600万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2678.4亿美元。⑥二是投资合作深化。依托大陆人才、市场、资源和一带一路等国际贸易平台,大陆成为台商投资的最主要地区。三是大陆的政策支持与同等待遇。如“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农林22条”等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台胞台企在大陆改革开放的任何阶段都获得了最优待遇。这些政策涵盖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多个方面,促进了台商、台胞在大陆的深度融入和持续发展。四是产业融合发展。两岸在资金、技术、管理、标准、品牌、渠道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拓展内需市场。

  8、社会的交融性

  两岸民间交流日益活跃,人员往来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活动丰富多彩。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两岸同胞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近年来大陆积极推动两岸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融合发展日渐成为“心灵契合”“民心统一”的切实举措。越来越多的台胞找到了发展的舞台和机会,也为大陆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两岸婚姻也日益增多,许多家庭因爱情而跨越了海峡的距离。这些社会交流不仅增进了两岸民众的感情和文化认同,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两岸的民众,都会为对岸的科技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而自豪。在海外的华人,不论来自大陆还是台湾,都被当地视为中国人。

  9、国际空间的共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明确用和平协商方式处理国际纷争,进入了很长一段和平发展期,但美、苏冷战争霸形成了两个阵营,对许多国家影响深远,一些国家进入分裂状态,中国亦然。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两岸人民依然能够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蒋介石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74年大陆海军和南越海军发生“西沙海战”,蒋介石默许了大陆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为中国大陆获得胜利争取了时间。当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战争、暴乱或者自然灾害撤侨时,当地的台湾同胞都会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手拿五星红旗,向中国驻外使领馆求助而平安回家。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上升,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一切合法权利及席位,幷把国民党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这就确认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国民国,是中华大地上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在国际法框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五常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幷与包括美、日等世界各国建交,每个建交公报都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此后台湾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意的前提下以“中华台北”或“台澎金马”名义参与世界体育、文化及世卫组织等活动。截至2023年12月,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83个。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向富强文明,多元包容的文化观与和平共处的多极化政治主张获得了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成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新目标。

  三、影响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实践障碍

  1、两岸历史遗留形成政治体制上的不同,政治互信不足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差异导致了两岸在政治理念和一些价值观念上有不同,尤其政治互信不足。

  2、从“反共”到“去中国化”,台湾民众误解加深

  从蒋介石时期延续内战思维的“反共”,到李登辉及其后民进党当局等“台独”势力“反中”“去中”和“以台独为核心的本土化”,台当局强力推进教科书改革和引导社会舆论,导致台湾民众对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国际法理和当代中国发展的认识模糊、片面甚至误解、扭曲不断加深。

  3、两岸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些差距,经济合作不够紧密

  随着大陆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着,许多地方经济总量已超台湾,如2006年广东省GDP总量就超越台湾,江苏、山东、浙江、四川等省也继而超越,但大陆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平均而言许多省份与台湾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而台湾南北经济水平也有不少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4、两岸在社会文化上存在一定差异,社会文化交流不够深入

  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两岸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这些次文化差异仅是各省间的语言、风俗差异,但在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两岸社会交流大门打开以来,交流的广度、深度、参与度还不足,当前仅有三成台湾人来过大陆,尤其青少年交流、基层交流面较少,去过台湾的大陆人比例更少。

  5、“台独”势力分裂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制造两岸紧张局势

  民进党当局表面上打着“民主、自由”的外衣,实质都是为一党之私和少数人利益。对内,抓经济、保民生无能,却集中精力打压异己、贪污腐化;对大陆,“反中”“远中”“脱中”“抗中”,一面抱着妈祖等中国的神灵牌位寻求私利,一面宣扬“台湾人不是中国人”,数典忘祖。对外,主动勾连外部干涉势力“倚外谋独”、花样卖台。“台独”分裂势力制造“绿色恐怖”阻扰和破坏两岸互信和合作,不断挑起事端制造紧张局势,以增高专项经费,不断购买军火、豢养网军、中饱私囊。

  6、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以台制华”论调持续上升

  美国在苏联解体后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担心中国崛起挑战其霸权而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断挑起“中国威胁论”,甚至不惜挑起台海战争消耗中国。美西方等外国干涉势力“以台制华”“以台牟利”、利用台湾棋子价值持续上升。因历史原因,台湾受殖民遗毒存在一定的“媚日”“媚美”基础,美、日等积极勾连岛内“台独分子”共同炮制“台湾地位未定论”,而“台独”势力则主动“卖台求荣”。

  四、建构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策略探讨

  全面建构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加快统一步伐、反对外来干涉,就是两岸人民选择长治久安的未来。这需要两岸人民相向而行,共同探索有效的途径和代价最小的方式。

  1、面对过去,加强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连结

  纵观台湾历史,对中国的国族认同从未因王朝更替而变化。两岸同胞血脉相通、历史同缘,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历史连结。日据时,罗福星《大革命宣言书》宣告“光复台湾”是为“雪国家之耻”“报同胞之仇”。1922年1月,旅居北京的台湾青年学生创立“北京台湾青年会”提出“台湾者中国人之台湾”等响亮口号。台湾光复回归祖国,蒋退台后虽两岸分治,依然明确“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告中国同胞书》所提“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⑦。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织的动荡时代,我们更要认清历史和未来,两岸携手帮助台湾民众认祖归宗,同心共创复兴伟业。

  2、面向现在,增强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理连结

  抚今思昔,随着港澳回归和“一国两制”优势彰显,国家统一剩下台湾这最后一块拼图。分久必合,现在已经到了合的关口。从“民国宪法”到《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也被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等国际法确认,更是美、日、英、法等跟中国建交的183个国家的共识。制度不同,从来不是拒绝统一的理由。纵观战后分治国家的发展,东西德、南北越实现统一后发展更快。台湾人民应更理性地回顾历史、认清现实,台湾是振兴中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组成部分,从日本战败、台湾光复、主权回归祖国,到结束两岸分治、实现治权的完全统一,一脉相承。从中国人民的选择到世界人民的选择,一个中国是历史、是现实、是法理、是道统。

  中国统一是大势,历史证明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统一之时就是治,历代统一国家之时都不会放任地方割据消耗国力。国家统一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是标志,更是结果。大陆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出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就是尊重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是美国等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子及其分裂活动。台湾各界同胞就处理两岸暂时分治这一内部矛盾主动开展理性协商,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积极建言献策,团结一心谋统一、求复兴,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自由、民主的“一国两制”。

  3、面向未来,强化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连结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光明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东方社会可以实现不同于西方殖民、掠夺国际市场式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中国没有派兵侵略海外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介入他国内政。面对美国从经贸手段、军事同盟包夹到科技经济的封锁制裁,全中国上下齐心,独立、自主、自强地做更好的自己。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基于中国的历史和实践,14亿人民共同实现政治民主、治理有效,社会和平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台湾同胞心心念念的价值所在。两岸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加强互信互鉴互融,共谋两岸和平和发展的统一方案和治理方案,共建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永续的和平与发展。

  4、面向生活,共同弘扬两岸中华文明的文化连结

  台湾人民是不同时期从大陆到宝岛的中国人,带去和继承了世界上唯一连绵数千年而不中断的中华文明。两岸同胞血脉相通、文化同根,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同样融合儒释道的民间宗教信仰。加强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扩大青少年的交流、对话和研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民间组织的作用,以促进两岸人民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博采众家所长、扬弃创新,确立文化自信,重回世界文明之巅。

  5、面向民生,提高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连结

  许多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都积极加入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实现了人生价值。大陆的飞速发展,也让不少台商赚得财富,这是双赢的发展模式。美国让台积电赴美设厂,台当局无力保护,还带动了一些上下游产业到美国投资设厂。美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台湾科技吗?当然不是,就是为了收割台湾科技产业和财富,卡大陆芯片发展的脖子。台湾民众要清楚哪里才真正有合法财富的保护和永续发展的空间。有大陆的巨大市场做依靠,两岸经济互补互促,共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祉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

  6、面对分裂,加大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反“独”促统和平连结

  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是不断切割台湾社会国族认同的始作俑者,对内,制造敌人、党同伐异,造成社会断裂;对外,则罔顾联合国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人民生命,主动勾连美、日等,甘愿出钱出力成为美国遏制大陆的“刺猬”,允许美军、美国行政人员驻防台湾、参与公务,“量台湾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赖清德比蔡英文更为强硬激进地挑战国际共识、跪舔殖民者,更美化其对台湾人民的烧杀掳掠、残酷镇压和剥削,进一步“卖台”“倚外”以遂其“抗中保台”、“务实台独”的目标,让台湾成为这场地缘政治大战中兵凶战危的马前卒。

  台湾各界和民众为了个人和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要认清“台独”分裂势力“倚外谋独”“倚美卖台”是祸害两岸和平发展的战争推手,不要随波逐流成为危害台海和平的祸源。以“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为原则,主动反“独”促统。国家统一,台湾未来就可以永远解除国家分裂带来的战争危机,解除台湾沦为美国弃子的危机,确保自己及子孙后代可有永续和平。幷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做屹立于世界的中国人。

  7、面向世界,严守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中”国族连结

  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列强的权贵以丛林法则在国内开展弱肉强食的竞争剥削日益拉大贫富差距,从来不是为了普罗大众利益,在世界上则通过坚船利炮烧杀掳掠、占领他国,掠夺市场、抢占资源和殖民统治,从来不是为了当地民众的利益。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局部战争都是西方列强分赃不均或为抢夺霸权而挑起。美国大发战争财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将维护美国利益的秩序定义为“世界秩序”,把“美国优先”的美式民主包装为“普世价值”、“世界真理”,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化”之名推进“美国化”之实,将世界纳入到美国便于收割的贸易体系、石油体系、金融体系和军事体系。当前的世界动荡肇因于美国推进北约东扩、引发俄乌战争、巴以冲突,收割俄乌及欧、亚等国的财富。在美国国内,两党恶斗、种族问题、社会撕裂加剧等都显示了美式民主灯塔的坍塌。

  美国从1954年提出“三个岛链”围堵中国,将台湾纳入其安全框架就是利用台湾棋子分裂中国、制造内乱干扰中国崛起、确保美国霸权。美国跟中国建交也是为了确保美国可全力开展美苏争霸。面对中国大陆的飞速发展,美国挑起贸易战、金融战、认知战等,提出逆全球化等都暴露了为美国优先可随意破坏国际规则的本质。美国加大利用台湾作为打击中国发展的棋子,甚至制定了“焦土台湾”方案。特朗普必将要更多“保护费”掏空台湾而绝不会牺牲美国一兵一卒。一旦发生战争,战场在台湾,牺牲中国人性命,生灵涂炭的是台湾人民,收割的是两岸海外资产和亚太财富,战后重建也继续消耗中国资源。

  两岸都要认清世界局势的真相,认清美国利益团体的霸权主义实质,认清新旧殖民者花样翻新掠夺资源和财富的本质。在联合国的一个中国框架下,严守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族连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台湾民众可在一中体系下,以中国人身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联合国、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扩大国际空间、拓展国际市场,其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更加安全、更有自信、更有尊严,⑧同时也为亚太地区及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享受者。

  注释:

  ①陈来,他是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人,解放日报,2023-11-10。

  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求是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6024119949767061&wfr=spider&for=pc。

  ③Qiaomei Fu etc.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科学杂志官网,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a0909。

  ④林玉体,台湾教育史,台北:文景书局印行,2003:24。

  ⑤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上海.中华书局,1981:327-328。

  ⑥陈小艶: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政协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7335474171551032&wfr=spider&for=pc。

  ⑦温昌凯,中国台湾悲壮抗日史,抗日战争纪念网,https://www.krzzjn.com/show-916-117300.html。

  ⑧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新浪网,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2-10-25/doc-imqqsmrp3759875.s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4月号,总第328期,P19-26)   中评社╱题:“促进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基础、障碍与策略” 作者:李海燕(广州),广州花城技工学校特聘教授、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蒋红军(广州),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台湾研究院两岸乡村治理研究团队负责人、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摘要】历经几千年发展,中华民族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本文分析了两岸地理的连结性、血脉的同缘性、历史的渊源性、“一中”的法理性、文化的共根性、价值观的共向性、经济的互补性、社会的交融性、国际空间的共生性等现实基础,存在历史误解、制度差异、“台独”阻扰、外来干涉等实践障碍,探索了加强历史、法理、文化、价值、经济连结、国族连结,反对“倚外卖台”,反“独”促统的可行对策,共同寻求惠及子孙后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道。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涵义

  1、中华民族的发展

  “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几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以华夏为主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尤其中国自秦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幷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使用,幷在1905年《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概念,认为社会上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中华民族“即所谓炎黄遗族”的汉族,二是“大民族主义”,即把中国国境内的民族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了中国各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

  1912年,在孙中山“五族共和”基础上,黄兴等发起“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就涵盖所有民族。李大钊在1917年《新中华民族主义》《大亚细亚主义》两文中,反驳了日本人宣扬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1935年,抗战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传遍大江南北,最终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国歌。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

  可见,中华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不仅仅是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且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①

  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涵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深刻且多维度的概念,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主要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习近平在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这一概念的内涵更广为人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幷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②

  二、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现实基础

  自古以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尽管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但两岸同胞始终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两岸共同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两岸关系的发展虽经历了多个阶段,但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连结从未间断。

  1.地理的连结性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上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其地质变迁如海南岛那样,都是中国大陆架的一部分。

  2.血脉的同缘性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陆桥人与网形文化、长滨文化都显示最早的台湾人与中国南方古人同源。2020年5月美国《科学》发表中国社科院付巧妹团队论文《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有关中国、东亚古人群遗传特点、基因交流与迁徙融合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8400多年前的、起源于以中国南方的福建奇和洞个体基因组及其毗邻地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是南岛语系人群的祖先来源③。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十三行文化等考古发现都证明在此生活的古代台湾人都是来自大陆南方的古越人。

  此后,历经三国时期到1949年各省人员随蒋介石退台,形成了台湾当前的人口结构,不论称为“原住民”还是闽南人、客家人或是大陆人,实际上都是不同时期从祖国大陆迁徙而来的中国人,两岸的血脉相同、血缘一致。

  3.历史的渊源性

  台湾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人沈莹所着《临海水土志》。《三国志·吴书》记载公元230年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从隋到宋元时期,已有东南沿海渔民来台捕鱼和商人来台进行海上贸易。元、明时期已在澎湖驻兵和移民,一些汉人也到了台湾贸易和农耕,当地高山族人与其通婚不断汉化,被称为平埔族。

  欧洲各国的航海探险和海权争霸,将广东、福建和台湾等中国南方沿海及远东卷入了世界殖民的浪潮,如葡萄牙租得明朝之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南部(1624-1661年),西班牙占据台湾北部(1626-1642年),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掠夺原材料和财富。郑成功顺应岛内民众的解救呼声,率兵收复台湾,幷带沿海移民来台开发,被尊为“开台圣王”,台湾成为中国反殖民斗争的前沿。施琅以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为重,提出抵御西方殖民外敌、巩固海防。清政府明确将台纳入一体化的清治版图,从设台湾道、台湾府到台湾省,日益重视这里的建设和开发。

  日本明治维新幷竭力“脱亚入欧”,加入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活动,入侵中国属国朝鲜,悍然发起甲午战争。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战败后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引起举国同愤,成为激发中国社会全面反帝反殖民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导火索。正如梁启超所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孙中山也因而出走美国成立兴中会,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领导辛亥革命胜利,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推翻了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共和政体。

  日本除殖民台湾、抢占土地和山林、掠夺森林和矿产等资源外,还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东北,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据时期,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道反抗日本侵略和压迫,反抗运动一直未断,被日殖政府残酷镇压殉难超过60万人。

  二战期间,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日宣战,幷宣布《马关条约》等废止。1943年11月26日,战胜国美、英、中签订《开罗宣言》,确认战后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苏后加入)《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确认履行《开罗宣言》是日本投降的主要条件。随后日本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天皇发表《终战诏书》,600万台湾民众庆贺回归中国。10月25日,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中山堂举行,宣告日本50年殖民统治结束,台湾主权和治权都回归中国,人民自动恢复中国籍。国民政府次年将该日定为“台湾光复节”④,改革殖民遗毒、重建台湾社会,台湾人民的中华民族意识全面恢复强化。

  两岸的历史紧密交织,从古代的迁徙交流到近代的共同抵御外敌,共同的历史经历铸就了两岸同胞的深厚情感纽带。

最新电视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