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清清的太浦河又回来了
中评社北京6月11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近日发布,鼓励上下游、左右岸地区开展跨界水体联保共治。
太浦河,连接太湖与黄浦江,流经江浙沪三地,曾是跨界水体治理的难点。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两省一市在太浦河上下游建立跨区域协同治水“联合河长制”,深化协同机制,太浦河的水生态环境日益好转。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畔的浦江源生态半岛,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密林中,不时有白鹭翩跹,水面上,野鸭追逐嬉戏。
这里是太浦河的起点,太湖水从这里流出,流经江浙沪两省一市,最终汇入黄浦江入海。全长57.6公里的太浦河承担着下游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市的重要供水任务。近年来,太浦河上下游协同治理,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持续深化。记者从浦江源出发,沿河而下,探索两省一市在太浦河治理中如何转变思路、创新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上游要生产,下游要生活,协同治水势在必行
上连太湖、下接黄浦江,“太浦”之名由此而来。
20世纪50年代开始,江苏着手开凿一条从太湖到黄浦江,途经江苏、浙江、上海的排洪通道。从1958年开工到2006年竣工验收,江浙沪两省一市几代人接力,开凿出了这条太浦河。
家住太浦河边的吴江区平望镇双浜村,84岁的王坤生是太浦河最早的“开河人”之一。茶余饭后,王坤生常常会到太浦河与大运河交汇处的运浦湾散步。河上货船往来,岸边姹紫嫣红,吊机、油罐等工业遗迹掩映在绿荫中。
王坤生说,过去这里是工业区,聚集着石油、煤炭等行业的10余家企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经过整治,如今成为集运浦文化展示、花圃观光、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生态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