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来论:虚构“民主对抗专制”叙事可休矣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长聘教授盛九元

  中评社北京6月11日电(作者盛九元)民进党当局提出的“民主对抗专制”叙事与大陆倡导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逻辑:假民主VS真民主、谋“台独”私利VS谋全体人民利益与实现民族复兴,可谓泾渭分明、水火不容。

  一、民进党“民主对抗专制”的实质

  在民进党当局的两岸叙事中,刻意将两岸关系曲解为“民主与专制对抗”的虚构叙事,其核心就是试图用意识形态冲突掩盖其否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分裂本质。通过标榜“民主”包装“台独”诉求以骗取美西方社会的“道义支持”,并以此否定国际社会普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更有甚者,以“民主自由”之名滥用行政司法资源,系统性打压主张两岸交流的政党、团体及人士,实行言论管制和选择性执法。类似作法比比皆是,包括通过豢养网军、操控媒体、煽动民粹等手段制造社会对立,牺牲民众福祉维系“绿色恐怖”统治;以“民主对抗”为借口阻断两岸正常交流合作,直接损害台湾同胞享有大陆发展的红利;配合外部势力炒作“大陆威胁论”,持续升高两岸敌意对抗,严重危害区域和平稳定;操纵选举制度排除异己、纵容贪腐集团垄断公共资源、挥霍民众纳税钱谋取私利,完全悖离民主价值;自诩“民主典范”,却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妄加污蔑,无视大陆民众依法参与国家治理的实质民主实践。由此可见,民进党当局所谓“民主自由”实为“台独”分裂势力的政治工具,本质就是为抗拒统一、维系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的伪命题。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范式

  与此相对应,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已经展现出充分的优越性:首先,作为最广泛民主参与的形式,保障14亿多人民在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各环节的法定权利,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消除民主实践盲区。其次,通过制度设计将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五大环节贯通,形成“时间+空间”双重维度的民主体系。人民不仅参与投票选举,还通过协商议事、公共决策监督等方式实现全周期政治参与,以“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为标准检验民主实效,确保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高度统一。与民进党当局的“虚假民主”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目标,“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既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核,又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新型民主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