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灯映两岸 文学星火耀中华
中评社北京5月30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2025年5月28日2025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文学论坛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盛大召开。本次文学论坛荟萃了来自海峡两岸的40余位作家与学者代表,大家将以“传灯与星火:中华文脉的文学传承与创新”为题,进行深入对谈与交流,共享文学盛会。
两岸同根同源,文脉相连。论坛开始,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表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和文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文学一直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血脉中浸润、流淌,浇灌着每个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每一位文学家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当下,两岸文学的创作环境与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胡邦胜指出,互联网、社交媒体、人工智能正在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两岸读者不仅通过经典文学,也通过网络文学、网剧、动漫、游戏等新的文化样式交流互动。两岸文学创作与市场的融合,必然是时代大势与民心所向。对此,他坚定地表示,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新时代,两岸一定可以携手构建更加繁荣的中华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脉的延续,既需要守护传统的“传灯者”,也需要点亮未来的“燃灯人”。胡邦胜期待未来两岸作家继续协力同心,以文字承载希望,用故事传递光明,背靠坚实的中华文学传统,面向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有创意的思想,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台湾作家代表,原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在致辞中表示,即便在两岸关系波折的当下,文学始终是“血脉相连的精神脐带”。1950年代,诗人雅臣为保存1930年代大陆文学火种,冒险手抄戴望舒、艾青等被禁诗人的作品,使这些“现代派诗作”通过地下传抄在台湾诗人间流转。回顾台湾戒严时期的文化传承困境,杨渡感慨,这些泛黄的手稿,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代文人对文化根脉的坚守。1970年代后期,台湾逐步解禁大陆文学作品,台大校园出现《鲁迅全集》《围城》等“禁书”的地下出版潮。与此同时,大陆民众也通过邓丽君歌声、琼瑶小说感知台湾文化温度。“我们仿佛在补课,将1930年代的文学作品补回来。”杨渡分享与大陆作家深夜对唱民谣的经历:“我们两个人在半夜里,我只唱过去大陆的民谣,但是他可以唱许多台湾的民歌。我们唱了一整个晚上。”杨渡表示,他相信作家之间存在着共通的自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