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萤萤:怀念和父亲刘炽在一起的童年时光

刘炽(左一)在船上吹笛。刘萤萤供图

  中评社北京6月6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几年前,我在上海遇见美国底特律儿童合唱团创始人卡罗尔。在一个合唱节上,卡罗尔听到了由我的父亲刘炽作曲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她觉得这首歌特别美,问我要了谱子,希望儿童合唱团能够演唱它。音乐的感染力多么奇妙啊,它能跨越时间和国界,当所有大人和孩子唱起这首歌,都仿佛回到“飘荡在水中”的美妙童年。

  想起童年,我就会想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他给我起的名字是萤萤。他说:“爸爸的名字是‘炽热’的‘炽’,是大火。你是爸爸身后的一点小火,就叫你‘萤火虫’的‘萤’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世纪60年代末,我们全家来到辽宁盘锦的向阳农场三道大队。虽然条件艰苦,父亲还是开始了对我的音乐教育。他教我读五线谱,听歌剧和室内乐,用《我的祖国》和《让我们荡起双桨》做例子,给我讲解大小调的不同,教我站在板櫈上指挥唱片里的交响乐,要求我在土炕上每天练钢琴。他跟我讲起去东欧访问时听到的音乐、看到的文化,讲起它们对自己的影响。父亲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一定要认真学习。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画地为牢,要多学习各个国家的音乐和文化。”我想,这就是他一直热心搜集各种唱片,整理、研究国内外民歌和戏曲,结交各国朋友,不断学习,给自己“补课”的原因吧。

  父亲常常提起50年代在北京的生活,他会带着哥哥姐姐去北海划船、吃酸奶。我看到他们在船上的照片,很开心、很幸福,也很羡慕哥哥姐姐们。每次讲这些故事的时候,父亲都会流露出神奇的表情,好像飞到了另一个时空。我问父亲:“你不是很怕水吗?怎么会去划船,写出《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的歌呢?”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夏天父亲只会站在村里水泡子边上看我学游泳,走到水没过膝盖,父亲就感觉头发晕,再也不肯往深里走了。

  父亲笑着说:“那是被逼无奈啊!当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严恭导演拍彩色故事片《祖国的花朵》,请我为电影作曲。剧组体验生活,我跟孩子们一起到颐和园昆明湖划船,我得把乔羽词里的美妙感觉用音乐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