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车拉来的城市”聆听人文相亲乐章
中评社北京6月6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绥芬河没有河,一条小河没脚脖,水缸常见底,啤酒管够喝,除了上山就下坡,遍地不见自行车,山上跑火车……”一段在当地家喻户晓的顺口溜,道出绥芬河的独特。
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绥芬河市,伴随1903年中东铁路开通而建城,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行走在这座因铁路而建、因口岸而兴的边境小城,随处可见中俄双语招牌、配色亮丽的俄式建筑、三五成群的外国面孔、精通外语的当地商贩,描画出文明交流、人文相亲的鲜明色彩。
前奏——
铁路串联的百年历史
“绥芬河市因铁路而生,铁路线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发展。”记者在绥芬河市见到了俄罗斯“网红”阿尔乔姆。他常年乘火车往返于俄罗斯与绥芬河,对绥芬河的历史了如指掌。
站前路38号,一栋外墙黄白相间的建筑十分醒目。这里是原中东铁路最东端绥芬河火车站旧址。当年的候车室已被改造为中东铁路记忆馆,50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讲述着这座城市与铁路的历史渊源。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方铁路”简称,曾是西伯利亚大铁路支线,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与哈尔滨至大连旅顺口的南支线构成一横一纵的“丁”字形铁路,是当时中国境内最长铁路。
为什么说“绥芬河没有河”?原来,“绥芬”源于满语,意为“锥子”,据说因河里所产尖锐如锥的钉螺得名。铁路原打算建在当时的东宁厅三岔口,以流经那里的绥芬河作为站名,却因地质结构不适宜,向北迁址50多公里,最终成就了这座没有绥芬河流过、却得名于绥芬河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