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霸权:解码美国政企协同的组合拳

这是2023年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5月14日电/据大公网报导,近期,长和出售港口经营权一事在舆论场激起轩然大波,各方观点激烈碰撞。其中,部分人秉持“企业本质是逐利,仅需在商言商,无需顾及国家利益等额外因素”的狭隘论调。然而,这种观点犹如雾里看花,只看到了商业表象,却忽视了背后更为复杂且深刻的现实。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美国企业,便能清晰洞察到,美国企业与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且紧密交织的关联,企业服务并服从于国家利益才是其运作的内在逻辑。

  在商业世界的繁华喧嚣之下,美国企业与美国政府之间宛如一张精心编织的大网,将二者紧密相连,深度交织、相互依存,共同服务于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所谓“企业纯粹在商言商”的理念,在美国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不过是一层精心伪装的外衣,其背后隐藏的是与国家利益深度捆绑、休戚与共的真相。这种紧密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的利益博弈与战略协同逐渐塑造而成。深入剖析美国的政企关系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通过构建严密且系统的法律框架,实现了国家战略与企业行为的高度协同,企业已然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载体。

  一、法律框架:撑起国家战略的“钢筋铁骨”

  (一)产业政策:经济发展的“精准导航仪”

  产业政策是国家引导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深度契合的重要工具。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的出台,堪称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关键里程碑。该法案将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率从35%大幅降至21%,并构建起税收优惠梯度机制,形成强大的政策杠杆效应。法案实施后,成效立竿见影,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6年的-0.9%迅速跃升至2018年的6.9%,众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回流国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力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配套的FIRRMA法案以及出口管制改革法案,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管控力度。这些法案将审查范围扩大至关键技术、敏感数据和房地产交易,并构建起涵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14个领域的新兴技术管控清单。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美国政府严防外国企业对美国敏感领域的投资与技术获取,确保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而企业也在此过程中,自觉调整战略方向,避免触碰政策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