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转向、原因及促融路径

  中评社╱题:“台湾‘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转向、原因及促融路径” 作者:王艺桦(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2014年“太阳花运动”后至今,受该事件所塑造的政治环境、社会思潮、舆论氛围等影响的“后太阳花世代”出现了与上一世代明显的认知区隔,“太阳花世代”身上的“反中”“疑中”标签正被“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标签所取代。“后太阳花世代”通过新媒体平台,看到更真实的中国发展,无感于政党的污名化宣传,参与公共事务的热忱消退,个体政治参与理性回归,更期待改变民生的政治领导者,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他们“支持民进党”的政治效应延续性出现断裂。“后太阳花世代”从群体反服贸到促经济、不排斥“中国人”身份认同、坚决反对成为“台独”牺牲品的态度转向,为现阶段推进两岸融合创造了新机遇。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两岸青年在国家统一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为新时代做好台湾青年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历史既是过去,亦是未来,“野百合学运”“野草莓学运”“太阳花学运”串起了台湾不同青年世代的成长历程,台湾青年世代统“独”立场也随着岛内环境变迁出现“反威权”“反中”“反统一”的变化。尤其是在大陆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中央对台工作效应不断强化,岛内“后太阳花世代”开始质疑“台独”政党的政治“洗脑”,岛内年轻族群在2024年台湾两项选举中的投票行为,显示岛内已出现“疑独世代”。“疑独”必然催生台湾新世代的政治转向,这成为现阶段推动两岸融合的新机遇。

  一、“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转向

  “后太阳花世代”或“后318世代”主要是指在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后,受该事件所塑造的政治环境、社会思潮、舆论氛围等影响的台湾民众群体,包括当时参与运动的年轻人随着时间推移,观念可能进一步固化或变化,以及后续在这种“反中”“疑中”政治生态下成长起来或者受其左右观念的人群。现在的他们正展现出与“太阳花世代”明显的认知区隔。

  (一)从群体“反服贸”到促经济

  以2014年3月18日抗争者冲进台湾立法机构为坐标,到4月10日退场为止,为期24日的“太阳花学运”(亦称“318学运”)剧烈冲击台湾社会,幷为台湾的群众运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来自于台湾青年群体认为马英九当局未经逐条审查就试图通过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不仅会损害台湾经济,更会为大陆提供更多在政治方面“控制”台湾的“筹码”。这场运动的参与主体也被标记上了“太阳花世代”这一新的世代标签。由于参与者是通过网络号召快速聚合,“太阳花世代”的群体特征被定义为是备受政党网络宣传策动影响的、对两岸差距威胁感知强烈的非理性青年政治参与者。这部分群体也成为后续民进党宣传动员拉取选票的主要对象。

  “后太阳花世代”“支持民进党”的政治效应延续性出现断裂。在2024年1月的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即便获得史无前例的第三任期,民进党和国民党之间的胜负差距却明显缩小。相比“太阳花世代”对蔡英文2020年胜选的群力支持,这一次,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只获得了约40%的选票,显示大多数台湾选民将票投给了支持主张与大陆加强关系的反对派。其中柯文哲领导的民众党备受瞩目,得到了Z世代,也就是1997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大力支持。对此,“太阳花运动”的参与者丘琦欣(Brian Hioe)指出,“现在千禧世代(“太阳花世代”)对Z世代非常关注”,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Z世代会同样积极参与政治吗”①。事实上,“后太阳花世代”幷非对政治无感,反而更关注政治能否带来符合他们切身利益的“实感”议题。在202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前的竞选期间,柯文哲在党内提出了重启服贸协议的想法,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随后,YouTube频道《街头有派对【木炭民调】》在2023年6月29日对于“是否支持重启服务贸易协议”进行了网络民调,不到十小时,投票数已高达5000人次。其中,23%的民众表态“支持”、50%的民众“倾向支持”、9%的民众“没意见”、11%的民众“倾向不支持,但部分内容可谈看看”,仅7%的民众明确表态“不支持”②。就数据来看,台湾多数民众倾向于支持重启服贸,幷且根据台湾青年世代“网络居民”的特性,参与这项民调的是以青年居多。可见,不论是“太阳花世代”还是“后太阳花世代”,都希望在两岸关系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但前者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措施,而后者更为理性化。“后太阳花世代”的部分年轻人认为2014年人们抗议的幷非服贸本身,而是当局试图推动协议通过的方式幷不公正。另外也有部分声音支持两岸服贸协议,认为“太阳花学运”破坏了大陆市场可能为台湾服务业带来的利益,包含税收减免及更广大的市场。这种变化映射出“后太阳花世代”与“太阳花世代”对待两岸关系明显的态度差异。

  (二)不排斥“中国人”身份认同

  从蔡英文时期开始,民进党积极塑造台湾本土的民族主义,将台湾社会“爱乡护土”的朴素情感同台湾本土民族主义混淆、捆绑,着意拼凑“台独”的民意基础。“太阳花世代”多数在当时只是20岁出头的学生,他们经常被上一代批评为对政治冷感的“草莓族”,“太阳花运动”不仅打破了这个刻板印象,也给他们冠上一个新的世代标签—“天然独”,这一代的年轻人被划分到只认同自己“台湾人”身份、不再有“中国人”身份认同的群组内。

  台湾的政治光谱在十年后正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民众的“民主”激情趋于理性化,统“独”议题的“对抗性”弱化,新世代中间选民更多地转向追求个人发展的愿景中。年轻人认同出现了积极的转变。因应台湾教纲改革影响,台湾年轻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较低,但他们这一世代出生和成长的过程却是中国崛起的过程,他们倾向于认同“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台湾上一代人对大陆的成见幷没在新一代这里得到延续。台湾“民意基金会”2024年12月针对20岁以上的台湾民众身份认同进行民调,相比2024年6月的上一次调查结果,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台湾人认同略减0.7个百分点,双重认同者(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下滑0.5个百分点,中国人认同上扬3.5个百分点,且中国人认同超越双重认同,台湾“民意基金会”游盈隆教授称“实为罕见”。Relanding Design创办人翁群翔,也是“太阳花运动”的参与者,亦指出“太阳花世代”与下一世代对于中国大陆认知存在鸿沟。十年前的台湾社会明确坚持不跟中国大陆在一起,“不论服贸或习马会,一切都不要”。但现今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创业环境、影视业的发展,觉得“科目三”(Tiktok知名歌舞挑战项目)无害,已经看不到“政治迫害”或“言论限缩”③。民进党当局原先针对两岸直接输出的意识形态区隔正在弱化。

  (三)坚决反对成为“台独”牺牲品

  目前,台湾新世代已经开始对“台独”的洗脑政策产生质疑,据台立法机构预算中心报告,近年台军志愿役人数逐渐降低,截至2024年6月,台军的志愿役人数为15万2885人,较近年来志愿役人数最高的2021年的16万4884人,减少了约1万2000人。选择赔钱提前退伍的军士官人数四年间暴增四倍。而2025年度的防务预算中,志愿役的“预算员额”仅为16万0749人,创下2020年以来的新低。主要是因为台湾年轻人不愿意为“台独”打仗。赖清德在回应大陆发布刑事惩“独”《意见》时曾声称,“在大陆眼中台湾只有统一促进党不是‘台独’”“最重判死刑,台湾九成民众恐受波及”。④台湾青年欣然接受了“台湾人”的身份设定,但非常强烈地反对“被台独”的划分。对此,台湾时事评论员苏恒分析称,当台湾不断强化所谓“整体防务能力建设”时,当两岸情势越来越紧张、面临兵凶战危风险时,台湾年轻人意识到如果他们去当兵,很有可能是被送往前线作战的第一批人,这是他们所不愿面对的,所以他们选择提前退场,不愿为“台独”卖命⑤。台湾2024年12月的一项最新民调显示,与10年前相比,认为战争风险升高的受访者达55.9%⑥。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也指出,岛内年轻人多数认为赖清德的政策可能导致战争,同时也不同意民力与高中生青年服勤计划,显示岛内年轻人的态度变化,值得关注。⑦可见,台湾新世代对“台独”的风险危害认知愈发清晰。

  二、“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原因

  “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变化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趋向。不断扩大的中国影响力、通达的新媒体信息、多元的个人需求与传统政党政治间的矛盾冲突等等都是推动台湾新世代“疑独”转向的重要作用力。

  (一)新媒体信息通达,“云交往”看到更真实的中国发展

  与“太阳花世代”不同的是,“后太阳花世代”的网络使用、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文化适应性更强。“后太阳花世代”深受新媒体影响,可谓是“握着鼠标出生的一代”,是互联网第一代原住民。这一世代青年所具备的网络共性为两岸融合开辟了新空间。虽然民进党当局透过限流、屏蔽等手段,有意减少台湾民众触及大陆信息,但两岸新世代青年仍可通过小红书、抖音、淘宝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热络的交流。“后太阳花世代”因喜爱大陆的新媒体平台,已经开始积极学习打简体字,幷对平台中宣传的大陆流行文化产生认同,不再一味地走意识形态对抗路线。对此,“太阳花运动”的亲历者直言“Tiktok(海外版抖音)等社群平台的普及,使得台湾年轻世代眼中的中国大陆不再是‘看得见的威胁’,而是充斥文化娱乐互动,不仅对中国大陆的认知从经济转向生活,感受‘威胁’的强度也在减弱”⑧。此外,台湾这一世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充斥着民进党意识形态的“认知战”宣传,同时他们也利用新媒体“云见证”着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崛起,这种差异性的“认知冲突”实际上也反向让台湾新世代对中国大陆有了更为客观的瞭解,幷激发他们探索“真正中国”的好奇心。自称“国际美人”的百万Youtube网红锺明轩在亲自赴陆后改变亲绿立场,其“要实际到访过,才有资格评论”的感悟引发了众多台湾年轻世代的共鸣和追随,不少来过大陆的台湾青年也纷纷在网上响应,鼓励岛内民众“来看看真实的中国大陆,不会失望”。

  (二)个体政治参与理性回归,更期待改变民生的政治领导者

  “太阳花世代”作为台湾政党恶斗下“牺牲品”的经验教训影响深远。一方面,民进党在赢得选举后却未能实现其对选民的选举承诺。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直言,“太阳花”只是一场“协助民进党上位的政治动员运动”⑨。尤其是年轻人期待的改革,幷未在“太阳花世代”进入政坛后有所变化,反向人们见证了“太阳花世代”的快速泡沫化。2022年的“九合一”选举让“后太阳花世代”目睹了“学运世代”的退潮,不少参与“太阳花学运”的青年地方议员落选,2024年民意代表选举,更是仅有少数人当选,“太阳花世代”在政坛快速陨落。

  究其缘由,“后太阳花世代”成长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他们对传统政治释放出的宏观性政治议题关注较低,反而对在网络中接触到的与其日常生活关联性更高的多元议题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这无形中塑造了该世代新的价值追求。面对长期“一党执政”且恶斗丑闻频出的民进党,“后太阳花世代”更关注该政党能否解决现在台湾年轻人低薪、买不起房的现实问题,快速增长的生活需求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民生相关政策的期待,他们期待民进党能有所改变,幷把民进党执政下的民生问题视为政党政绩考核的焦点。若民进党在民生安定问题上的表现持续令人失望,“后太阳花世代”对其支持度难免下滑。虽然台湾近些年的选举呈现出明显的“世代割裂”现象,即年轻人大比例支持绿营,蓝营仅能得到部分中老年人的支持,不过,在202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年轻世代从过去支持蔡英文,到现在部分转向支持柯文哲,其中不乏大量的高中学生支持柯文哲。这些举牌支持柯文哲的年轻群体被称为“小草”,“小草”的本质,就是“岛内‘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压迫,发出的怒吼。他们缺了领路人带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加上岛内长期缺乏左派论述,也不瞭解何谓‘阶级意识’,才被民进党误导,将一切问题归咎于‘大陆害的’,以至于成了‘太阳花运动’主力,反对服贸与货贸协议”⑩。赖清德当局在选后对柯文哲的“司法打压”更进一步激发了“后太阳花世代”对民进党的支持转向,这些“小草”们幷没有如民进党所期待的支持回流,“成也青年,败也青年”的阴影正笼罩着民进党。

  (三)参与公共事务的热忱消退,无感于政党的污名化宣传

  “太阳花运动”的影响正逐步消退,岛内普通青年对参与公共事务的热忱降低。一种说法在于台湾新世代距离改变两岸关系的大事件太遥远,无法“体感”到什么是“抗暴”,对民主价值的认可度下降。台湾政治大学学生会会长徐致远称,过去“太阳花”这类运动很容易激起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近年缺少类似大型社会运动,青年习惯于在网络上分享议题观点而非实在地走上街头。这也造成“后太阳花时期”的台湾校园内公共事务参与低迷,针对一些分散性强的议题,只能靠不断横向联系,才能凝聚不同成员。严重的人才断层情况也难以快速聚集学生运动。学生自治及社团参与率也明显下降,陷入倒社倒会的低潮。根据台教育部门调查,全台123所公私立的大学、技术职业学校、专科中,学生会主席投票率在20%以下学校的比例占了4成以上,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⑪。在数字化生活方式和疫情隔离的双重影响下,“后太阳花世代”在社会参与和团体活动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体性参与趋向。网络上多议题的信息参与,如线上活动、议题讨论等加深了“后太阳花世代”对于传统政治结构和政党组织宣传的理性认知,不容易被民进党直白的、污名化的政治宣传所引导,反而在高频次的网络宣传互动中形成了个人独立思考的认知习惯。与充满“对抗性”的上一代不同的是,新一代的台湾青年在涉入政党各项议题时变得更为谨慎和理性,这种态度也同样映射到两岸事务的相关议题上,他们主张以更多元的方式参与大陆的各项发展,尤其是他们特别关注的性别平等、劳工权益、福利分配等社会性议题。

  三、“后太阳花世代”“疑独”转向机遇下的促融思考

  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转向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变化,藉助这一机遇,通过融合路径,着力扭转台湾青年对大陆和两岸发展的错误认知具有现实意义。

  (一)推动统一观念再构建,揭露“人造独”“天然独”假面

  “后太阳花世代”已经成为决定台湾未来政治走向的关键力量,台湾新世代统一观念的重塑对于两岸关系的演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进程中,“人造独”与“天然独”的负面效应亟待通过融合路径予以消解,以实现台湾青年对两岸统一的深度认同。目前,民进党当局更进一步推动“文化台独”,即使台湾跟大陆同属中华民族,“台独”势力仍坚持推进台湾本土的民族主义,主推在文化上同大陆断绝关系的政策,消解中华文化影响力,意图强化台湾新世代对“台湾人”和“中国人”的身份认知区隔。台湾立法机构办公室法案副主任焦佳宏直言,要在台湾的未来政策推动和教育改革中,更谨慎处理“中国是谁?”这一题目⑫。在这一目的下,虽然新生代台湾青年在“台独”问题上幷非那么激进,但其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很可能会由此变得更为薄弱。

  对此,夯实中华文化根基对促进台湾青年新世代的两岸融入尤其关键。关联到台湾新世代对中国崛起的认可和接受度较高,应秉持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强化其对中国历史的认知,通过多元方式着重将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从华夏文明的滥觞,历经各个历史时期直至当下两岸关系的发展脉络,完整地呈现于台湾青年面前。在教育体系中强化传统文化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涵盖文学经典、艺术瑰宝、哲学智慧等多领域,同时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以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为指导,让台湾青年在亲身参与中深刻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文化基因层面筑牢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同步藉助“后太阳花世代”的媒体深度融入属性,强化文化融合策略,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创造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历史文化专题情景游戏、古籍经典研读小程序等,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将文化基因植入台湾青年的精神世界,为统一观念的再构建夯实文化根基,使其成为抵御“台独”文化“独”害的坚固壁垒。

  (二)力造国家统一的光荣感,冠以台湾新世代融入“新荣光”

  力造国家统一的光荣感幷冠以台湾青年融入大陆发展的“新荣光”,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任务。选举政治氛围下,民进党当局不会放弃操弄“两岸议题”激发青年选民投票热情。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刘嘉薇认为,“两岸”仍是激发年轻人投票的关键因素,只是2024年“大选”缺少两岸等外部因素,没有“非投不可”的理由,才使得年轻人投票率回归基本面。Relanding Design创办人翁群翔甚至提出“未来恐怕需要新的事件,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威权,才会想起民主价值有多重要”。后续会不会有故意挑动相关行动聚焦青年支持的风险值得关注警惕。在当下两岸交流受阻严重的情况下,更需要结合“后太阳花世代”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多“价值型”的举措。

  以增进两岸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情感共鸣为目标,鼓励两岸民间团体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应让台湾青年在人际交往中深切体会两岸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强化对国家统一所带来的和谐社会氛围的向往。扩大多元议题的民间交流活动,减少政治性的组织宣传,以民生体验的旅游或生活交往提供台湾青年更多地融入机会。例如,组织两岸青年共同环保、文化交流营、学术研讨会、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公益项目参与等线下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深度参与幷瞭解大陆社会,与大陆青年建立深厚友谊,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他们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担当两岸融合角色,打破“台独”制造的两岸隔阂。线上交流交往方面,打造两岸青年专属的网络交流社区,涵盖文化、生活、学习、就业等多维度话题讨论板块。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生动展示两岸的风土人情与发展成果,实现线上线下交流模式的有机融合,拓宽台湾青年瞭解大陆的渠道,全方位增进他们对国家统一的积极情感和光荣感。

  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领域全面深化两岸合作。结合“后太阳花世代”的创新精神,在科技研发、数字经济、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积极探索两岸创新合作模式,构建两岸青年科技创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传统产业领域,深化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开展两岸农产品品牌联合营销、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基于比较优势的协同升级,使台湾新世代在参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切实感知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动力,进而形成对国家统一积极的经济价值判断。同时,在就业支持强化方面,构建完善台湾青年关注的在大陆就业的支持体系。搭建专业化的就业服务平台,整合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多元功能,同时从法律法规层面保障其合法权益,使台湾新世代在大陆的就业过程中获得优质体验,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意义。

  特别鼓励深度融入大陆发展的台湾新世代回到台湾后,继续参与当地的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担当精神。幷且岛内外都要鼓励宣传和弘扬台湾青年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勇于担当、积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通过媒体报道、表彰大会等形式,树立榜样,激励更多台湾青年效仿。同时,邀请这些优秀台湾青年分享经验和感悟,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增强时代担当意识。

  (三)加速推动两岸“云融合”,创设两岸青年“时代记忆”新联结

  “后太阳花世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步登上台湾社会的主舞台,幷日益成为岛内网络舆论场的主力军。202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数据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还未能赢得台湾新世代的足够支持,对此,民进党秘书长许立明表示,现在的年轻世代已经是“后太阳花世代”,要思考如何进行对话,要使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跟他们对话。未来要持续幷加强利用Youtube(油管)、Ins等新媒体中新世代的语言习惯来进行选举动员。民进党中常委许淑华建议要考虑切断抖音平台在校园的使用,加强政党进入校园与学生互动力度⑬。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两岸青年的网络影响力,创设两岸青年“时代记忆”新联结对两岸关系的稳定具有长远意义。

  在数字化时代,两岸新媒体云交流为两岸青年创设共同的“时代记忆”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在内容创作与传播上,加强文化溯源内容的制作,精心打造以两岸共同历史文化为蓝本的新媒体作品,如以郑成功收复台湾、妈祖文化传承等为主题的短视频、动漫等。这些作品通过精彩绝伦的叙事和栩栩如生的画面,生动展现两岸文化的同源性,让台湾青年在欣赏中深刻领略两岸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藉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古代两岸交流的盛景,为台湾青年带来沉浸式体验,强化他们对两岸历史紧密联系的认知。全面展示两岸融合发展成就的内容也不可或缺。如,详细呈现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成功的精彩案例,以及两岸高校科研合作取得突破的丰硕成果。通过直观的数据可视化和真挚的人物访谈等形式,使台湾青年清晰地看到个人在两岸融合进程中的“成绩缩影”,展现两岸融合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和广阔发展前景。

  开展直播交流活动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两岸青年网红、知名人士进行直播连线,在直播过程中,对两岸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对比和介绍,耐心解答台湾青年对于大陆的各种疑惑,同时也鼓励台湾青年向大陆青年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此外,通过设置投票、抽奖等富有趣味性的互动环节,有效提高台湾新世代的线上参与度,为两岸发展共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意见领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引领作用。选拔和培养一批在两岸青年中极具影响力且充满正能量的新媒体意见领袖,他们可能是拥有大量粉丝的青年博主、备受关注的主播等。对这些意见领袖进行系统且深入的培训,使其全面而深入地瞭解两岸关系的历史脉络、现实状况以及国家相关政策。通过他们极具影响力的言论和优质的作品,引导“后太阳花世代”树立正确的两岸观,提增该群体深度参与两岸融合的意愿,幷转换成现实的行动。

  注释:

  ①《太阳花学运十年后台湾年轻人仍有感吗?》,德国之声中文网,2024年3月18日,https://www.dw.com/zh/%E5%A4%AA%E9/a-68598870

  ②《支持重启服贸?7成民众风向一面倒最新网路民调太意外》,台湾中时新闻网,2023年6月29日,https://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230629005748-260407?chdtv

  ③⑧⑫《台湾“太阳花”学运十年亲历者称“天然独”世代重塑两岸路线》,美国之音中文网,2024年3月18日,https://www.voachinese.com/a/7531836.html

  ④《马英九也是“台独”分子?》,台湾联合报,2024年6月30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31/8063424

  ⑤《拒当“台独”炮灰台军志愿役人数新低》,香港大公文汇网,2023年10月11日,https://www.tkww.hk/a/202310/11/AP6525e9bde4b07d757f937d4b.html

  ⑥《民调:过半台湾民众认为近10年来战争风险升高》,新加坡联合早报,2024年12月24日,https://www.yunzaobao.com/guping/20241224/176208.html

  ⑦《左正东:台政治对立与冷漠升温青年忧战争》,香港中评网,2024年12月24日,https://gba.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5&kindid=0&docid=160083257

  ⑨《岛内舆论反思“太阳花学运”恶果:让台湾服务业消失10年,却助民进党“上位”》,中国台湾网,2024年3月20日,http://www.taiwan.cn/taiwan/jsxw/202403/t20240320_12607225.htm

   ⑩林明正:《从柯文哲到锺明轩:台湾青年政治认知的裂解及走向》,《中国评论》,2024年12月号。

  ⑪《2024年度大专校院学生会概况调查》,台湾教育部门网站,https://sa.yda.gov.tw/file-download

  ⑬《许立明:抖音禁或用都困难应加强使用其他新媒体》,台湾“中央社”网站,2024年1月17日,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170268.aspx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3月号,总第327期,P40-46)   中评社╱题:“台湾‘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转向、原因及促融路径” 作者:王艺桦(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2014年“太阳花运动”后至今,受该事件所塑造的政治环境、社会思潮、舆论氛围等影响的“后太阳花世代”出现了与上一世代明显的认知区隔,“太阳花世代”身上的“反中”“疑中”标签正被“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标签所取代。“后太阳花世代”通过新媒体平台,看到更真实的中国发展,无感于政党的污名化宣传,参与公共事务的热忱消退,个体政治参与理性回归,更期待改变民生的政治领导者,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他们“支持民进党”的政治效应延续性出现断裂。“后太阳花世代”从群体反服贸到促经济、不排斥“中国人”身份认同、坚决反对成为“台独”牺牲品的态度转向,为现阶段推进两岸融合创造了新机遇。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两岸青年在国家统一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为新时代做好台湾青年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历史既是过去,亦是未来,“野百合学运”“野草莓学运”“太阳花学运”串起了台湾不同青年世代的成长历程,台湾青年世代统“独”立场也随着岛内环境变迁出现“反威权”“反中”“反统一”的变化。尤其是在大陆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中央对台工作效应不断强化,岛内“后太阳花世代”开始质疑“台独”政党的政治“洗脑”,岛内年轻族群在2024年台湾两项选举中的投票行为,显示岛内已出现“疑独世代”。“疑独”必然催生台湾新世代的政治转向,这成为现阶段推动两岸融合的新机遇。

  一、“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转向

  “后太阳花世代”或“后318世代”主要是指在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后,受该事件所塑造的政治环境、社会思潮、舆论氛围等影响的台湾民众群体,包括当时参与运动的年轻人随着时间推移,观念可能进一步固化或变化,以及后续在这种“反中”“疑中”政治生态下成长起来或者受其左右观念的人群。现在的他们正展现出与“太阳花世代”明显的认知区隔。

  (一)从群体“反服贸”到促经济

  以2014年3月18日抗争者冲进台湾立法机构为坐标,到4月10日退场为止,为期24日的“太阳花学运”(亦称“318学运”)剧烈冲击台湾社会,幷为台湾的群众运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来自于台湾青年群体认为马英九当局未经逐条审查就试图通过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不仅会损害台湾经济,更会为大陆提供更多在政治方面“控制”台湾的“筹码”。这场运动的参与主体也被标记上了“太阳花世代”这一新的世代标签。由于参与者是通过网络号召快速聚合,“太阳花世代”的群体特征被定义为是备受政党网络宣传策动影响的、对两岸差距威胁感知强烈的非理性青年政治参与者。这部分群体也成为后续民进党宣传动员拉取选票的主要对象。

  “后太阳花世代”“支持民进党”的政治效应延续性出现断裂。在2024年1月的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即便获得史无前例的第三任期,民进党和国民党之间的胜负差距却明显缩小。相比“太阳花世代”对蔡英文2020年胜选的群力支持,这一次,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只获得了约40%的选票,显示大多数台湾选民将票投给了支持主张与大陆加强关系的反对派。其中柯文哲领导的民众党备受瞩目,得到了Z世代,也就是1997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大力支持。对此,“太阳花运动”的参与者丘琦欣(Brian Hioe)指出,“现在千禧世代(“太阳花世代”)对Z世代非常关注”,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Z世代会同样积极参与政治吗”①。事实上,“后太阳花世代”幷非对政治无感,反而更关注政治能否带来符合他们切身利益的“实感”议题。在202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前的竞选期间,柯文哲在党内提出了重启服贸协议的想法,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随后,YouTube频道《街头有派对【木炭民调】》在2023年6月29日对于“是否支持重启服务贸易协议”进行了网络民调,不到十小时,投票数已高达5000人次。其中,23%的民众表态“支持”、50%的民众“倾向支持”、9%的民众“没意见”、11%的民众“倾向不支持,但部分内容可谈看看”,仅7%的民众明确表态“不支持”②。就数据来看,台湾多数民众倾向于支持重启服贸,幷且根据台湾青年世代“网络居民”的特性,参与这项民调的是以青年居多。可见,不论是“太阳花世代”还是“后太阳花世代”,都希望在两岸关系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但前者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措施,而后者更为理性化。“后太阳花世代”的部分年轻人认为2014年人们抗议的幷非服贸本身,而是当局试图推动协议通过的方式幷不公正。另外也有部分声音支持两岸服贸协议,认为“太阳花学运”破坏了大陆市场可能为台湾服务业带来的利益,包含税收减免及更广大的市场。这种变化映射出“后太阳花世代”与“太阳花世代”对待两岸关系明显的态度差异。

  (二)不排斥“中国人”身份认同

  从蔡英文时期开始,民进党积极塑造台湾本土的民族主义,将台湾社会“爱乡护土”的朴素情感同台湾本土民族主义混淆、捆绑,着意拼凑“台独”的民意基础。“太阳花世代”多数在当时只是20岁出头的学生,他们经常被上一代批评为对政治冷感的“草莓族”,“太阳花运动”不仅打破了这个刻板印象,也给他们冠上一个新的世代标签—“天然独”,这一代的年轻人被划分到只认同自己“台湾人”身份、不再有“中国人”身份认同的群组内。

  台湾的政治光谱在十年后正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民众的“民主”激情趋于理性化,统“独”议题的“对抗性”弱化,新世代中间选民更多地转向追求个人发展的愿景中。年轻人认同出现了积极的转变。因应台湾教纲改革影响,台湾年轻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较低,但他们这一世代出生和成长的过程却是中国崛起的过程,他们倾向于认同“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台湾上一代人对大陆的成见幷没在新一代这里得到延续。台湾“民意基金会”2024年12月针对20岁以上的台湾民众身份认同进行民调,相比2024年6月的上一次调查结果,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台湾人认同略减0.7个百分点,双重认同者(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下滑0.5个百分点,中国人认同上扬3.5个百分点,且中国人认同超越双重认同,台湾“民意基金会”游盈隆教授称“实为罕见”。Relanding Design创办人翁群翔,也是“太阳花运动”的参与者,亦指出“太阳花世代”与下一世代对于中国大陆认知存在鸿沟。十年前的台湾社会明确坚持不跟中国大陆在一起,“不论服贸或习马会,一切都不要”。但现今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创业环境、影视业的发展,觉得“科目三”(Tiktok知名歌舞挑战项目)无害,已经看不到“政治迫害”或“言论限缩”③。民进党当局原先针对两岸直接输出的意识形态区隔正在弱化。

  (三)坚决反对成为“台独”牺牲品

  目前,台湾新世代已经开始对“台独”的洗脑政策产生质疑,据台立法机构预算中心报告,近年台军志愿役人数逐渐降低,截至2024年6月,台军的志愿役人数为15万2885人,较近年来志愿役人数最高的2021年的16万4884人,减少了约1万2000人。选择赔钱提前退伍的军士官人数四年间暴增四倍。而2025年度的防务预算中,志愿役的“预算员额”仅为16万0749人,创下2020年以来的新低。主要是因为台湾年轻人不愿意为“台独”打仗。赖清德在回应大陆发布刑事惩“独”《意见》时曾声称,“在大陆眼中台湾只有统一促进党不是‘台独’”“最重判死刑,台湾九成民众恐受波及”。④台湾青年欣然接受了“台湾人”的身份设定,但非常强烈地反对“被台独”的划分。对此,台湾时事评论员苏恒分析称,当台湾不断强化所谓“整体防务能力建设”时,当两岸情势越来越紧张、面临兵凶战危风险时,台湾年轻人意识到如果他们去当兵,很有可能是被送往前线作战的第一批人,这是他们所不愿面对的,所以他们选择提前退场,不愿为“台独”卖命⑤。台湾2024年12月的一项最新民调显示,与10年前相比,认为战争风险升高的受访者达55.9%⑥。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也指出,岛内年轻人多数认为赖清德的政策可能导致战争,同时也不同意民力与高中生青年服勤计划,显示岛内年轻人的态度变化,值得关注。⑦可见,台湾新世代对“台独”的风险危害认知愈发清晰。

  二、“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原因

  “后太阳花世代”的“疑独”变化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趋向。不断扩大的中国影响力、通达的新媒体信息、多元的个人需求与传统政党政治间的矛盾冲突等等都是推动台湾新世代“疑独”转向的重要作用力。

  (一)新媒体信息通达,“云交往”看到更真实的中国发展

  与“太阳花世代”不同的是,“后太阳花世代”的网络使用、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文化适应性更强。“后太阳花世代”深受新媒体影响,可谓是“握着鼠标出生的一代”,是互联网第一代原住民。这一世代青年所具备的网络共性为两岸融合开辟了新空间。虽然民进党当局透过限流、屏蔽等手段,有意减少台湾民众触及大陆信息,但两岸新世代青年仍可通过小红书、抖音、淘宝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热络的交流。“后太阳花世代”因喜爱大陆的新媒体平台,已经开始积极学习打简体字,幷对平台中宣传的大陆流行文化产生认同,不再一味地走意识形态对抗路线。对此,“太阳花运动”的亲历者直言“Tiktok(海外版抖音)等社群平台的普及,使得台湾年轻世代眼中的中国大陆不再是‘看得见的威胁’,而是充斥文化娱乐互动,不仅对中国大陆的认知从经济转向生活,感受‘威胁’的强度也在减弱”⑧。此外,台湾这一世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充斥着民进党意识形态的“认知战”宣传,同时他们也利用新媒体“云见证”着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崛起,这种差异性的“认知冲突”实际上也反向让台湾新世代对中国大陆有了更为客观的瞭解,幷激发他们探索“真正中国”的好奇心。自称“国际美人”的百万Youtube网红锺明轩在亲自赴陆后改变亲绿立场,其“要实际到访过,才有资格评论”的感悟引发了众多台湾年轻世代的共鸣和追随,不少来过大陆的台湾青年也纷纷在网上响应,鼓励岛内民众“来看看真实的中国大陆,不会失望”。

  (二)个体政治参与理性回归,更期待改变民生的政治领导者

  “太阳花世代”作为台湾政党恶斗下“牺牲品”的经验教训影响深远。一方面,民进党在赢得选举后却未能实现其对选民的选举承诺。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直言,“太阳花”只是一场“协助民进党上位的政治动员运动”⑨。尤其是年轻人期待的改革,幷未在“太阳花世代”进入政坛后有所变化,反向人们见证了“太阳花世代”的快速泡沫化。2022年的“九合一”选举让“后太阳花世代”目睹了“学运世代”的退潮,不少参与“太阳花学运”的青年地方议员落选,2024年民意代表选举,更是仅有少数人当选,“太阳花世代”在政坛快速陨落。

  究其缘由,“后太阳花世代”成长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他们对传统政治释放出的宏观性政治议题关注较低,反而对在网络中接触到的与其日常生活关联性更高的多元议题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这无形中塑造了该世代新的价值追求。面对长期“一党执政”且恶斗丑闻频出的民进党,“后太阳花世代”更关注该政党能否解决现在台湾年轻人低薪、买不起房的现实问题,快速增长的生活需求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民生相关政策的期待,他们期待民进党能有所改变,幷把民进党执政下的民生问题视为政党政绩考核的焦点。若民进党在民生安定问题上的表现持续令人失望,“后太阳花世代”对其支持度难免下滑。虽然台湾近些年的选举呈现出明显的“世代割裂”现象,即年轻人大比例支持绿营,蓝营仅能得到部分中老年人的支持,不过,在202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年轻世代从过去支持蔡英文,到现在部分转向支持柯文哲,其中不乏大量的高中学生支持柯文哲。这些举牌支持柯文哲的年轻群体被称为“小草”,“小草”的本质,就是“岛内‘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压迫,发出的怒吼。他们缺了领路人带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加上岛内长期缺乏左派论述,也不瞭解何谓‘阶级意识’,才被民进党误导,将一切问题归咎于‘大陆害的’,以至于成了‘太阳花运动’主力,反对服贸与货贸协议”⑩。赖清德当局在选后对柯文哲的“司法打压”更进一步激发了“后太阳花世代”对民进党的支持转向,这些“小草”们幷没有如民进党所期待的支持回流,“成也青年,败也青年”的阴影正笼罩着民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