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开放合作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日前,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论坛的第四部分,多位全球智库界的领军人物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开放合作”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全球化智库副秘书长张伟在开场致辞中指出,中共二十大以后,以高频外事活动为突出表现的中国外交迅速进入热潮,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的第一个非常强烈的启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号。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体现为一个不断向世界开放和融合的过程,世界的现代化也需要中国力量去积极推动,但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关系现在存在一些问题。中美关系企稳不光是对两个国家有好处,也会对全球的战略稳定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的活力。近期,中美两国领导人和官员安排了一些会晤,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感受到中美关系从冰点和危机的地方往好的方向发展。
围绕此议题,张伟提出了五个关键问题。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外开放合作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置于世界大格局之中,既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也推动中国发展为世界带来更多中国的机遇?最近中美关系积极的表态是否意味着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围绕中美技术脱钩问题,中国该怎样破局?即将到来的中美高级政治磋商也会关注一些双方领导人共识的问题,智库专家在这方面能做哪些准备?与会嘉宾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国际共性,也有中国特性。国际共性指的是国家要真正实现现代化,要达到现代化强国的水平;中国特质则指的是二十大报告所提出来的五个方面: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以开放的内容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陈文玲进一步强调,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自己认为的现代化,而是要放在国际大背景下去看。2012-2021年十年间,中国占世界经济增量的36.86%,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增量并不代表着质量,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和短板对于中国的压力非常之大。所以,我们要在国际背景下奋起直追,不仅要解决全体人民绝对贫困问题,还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指出,任何形式的现代化都离不开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当然也需要开放,祗有开放才能带来长期的经济增长。将来的关键问题是,世界会越来越走向封闭,在这种安全化的基础条件下,如何开放?达巍认为,问题的核心是中国能接受何种程度的不安全,如果大力加强安全措施,就会陷入“脖子”被别人“捏”着发展的状态。“我们要接受一定程度的不安全。当然,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如果我们接受程度高,可以用中国的市场和经济规模来吸引别人,让别人更加开放。反之,如果我们被动地跟着美国走,就会越来越封闭。中国作为九大国,如何主动选择,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提到,中国式现代化在概念上应该更多地强调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纵观国际局势,印度堂而皇之地说“世界反对中国”,我们的应对之道应该是更多地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共同之处,而不是强调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对中国式现代化,是因为其在概念上可能被人解读为“我们要走一条和美西方完全不一样的自己的路”。事实上,虽然现代化里包含了每个国家独特的道路和信念,但也有很多共通之处。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刘宏指出,对外开放合作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发挥强大作用。在“引进来”方面,截至2019年末,全球已经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中国投资,投资金额超过2万亿,外资企业在中国以占有市场主体2%的比重带动了4000万就业,贡献了1/6的税收。在“走出去”方面,商务部2021年底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达1452亿美元,即使在疫情下,同比增长也有2%,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4.1%,持续领先整体增速。“中国和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纷争,而忽视了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强调,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读懂二十大的文件。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我们曾经概括了13个优势,这次二十大报告规划至2050年,所以用了更加有公约性的说法,即中国式现代化。海外有一些论调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主义,无论是不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社会主义”。而现在我们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因为大家都面向现代化,这是“求同”。“中国式”的概念具有包容性,不光是中国特色,还有其他一些国家走向现代化,各个国家之间可以提供借鉴。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更加有优越性的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魏红霞总结了美国对华科技战略的四个特点。一是全政府战略,国会、行政部门、机构联动,他们频繁相互交错出台各种打压中国的政治措施。二是两党对华策略,特别是科技战略层面相当强硬,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很久。三是美国优先战略,美国优先的主题实际上是科技优先,进一步加强科技主导型模式,以跨国企业为主体,掌控全球产业链最高端科技,向全球各国精心布局科技产业链。四是美国科技与国家安全相挂钩,如果援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这些概念,美国相关机构和官员就能获得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来实施制裁。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日前,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论坛的第四部分,多位全球智库界的领军人物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开放合作”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全球化智库副秘书长张伟在开场致辞中指出,中共二十大以后,以高频外事活动为突出表现的中国外交迅速进入热潮,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的第一个非常强烈的启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号。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体现为一个不断向世界开放和融合的过程,世界的现代化也需要中国力量去积极推动,但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关系现在存在一些问题。中美关系企稳不光是对两个国家有好处,也会对全球的战略稳定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的活力。近期,中美两国领导人和官员安排了一些会晤,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感受到中美关系从冰点和危机的地方往好的方向发展。
围绕此议题,张伟提出了五个关键问题。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外开放合作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置于世界大格局之中,既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也推动中国发展为世界带来更多中国的机遇?最近中美关系积极的表态是否意味着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围绕中美技术脱钩问题,中国该怎样破局?即将到来的中美高级政治磋商也会关注一些双方领导人共识的问题,智库专家在这方面能做哪些准备?与会嘉宾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国际共性,也有中国特性。国际共性指的是国家要真正实现现代化,要达到现代化强国的水平;中国特质则指的是二十大报告所提出来的五个方面: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以开放的内容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陈文玲进一步强调,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自己认为的现代化,而是要放在国际大背景下去看。2012-2021年十年间,中国占世界经济增量的36.86%,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增量并不代表着质量,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和短板对于中国的压力非常之大。所以,我们要在国际背景下奋起直追,不仅要解决全体人民绝对贫困问题,还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