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南海政策“极端化”倾向与影响
中评社╱题:菲律宾南海政策“极端化”倾向与影响 作者:陈相秒(海口),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中国南海研究院南海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张舒(海口),华阳海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要】菲律宾小马科斯政府的南海政策表现出明显的“极端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以灰色方式公开干涉别国内政及其他国家间关系、轻易诉诸冒险主义路线、单方面挑战南海地区战略平衡、支持幷配合美国“南海-台海”联动遏华策略。“极端化”倾向是菲政治家族、官僚集团和精英集团三股势力将各自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进而共同作用的结果。受涉南海争端“右翼”势力崛起、仲裁裁决影响扩散和渗透、涉海法律制度结构固化交织作用的影响,南海政策“极端化”倾向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但同时也面临国家利益和政治集团利益的平衡关系存在无法避免的脆弱性、美特朗普政府对菲防务承诺的模糊性和不可预期性等方面挑战。菲南海政策调整加剧了中国努力管控中菲关系、南海争端和周边关系的复杂性,中国在保持两国沟通渠道畅通的同时,可通过战略性地降低菲预期收益和提高其对成本和风险评估及前瞻性地培育民意基础加以应对。
菲律宾是南海争端重要当事国,对位于其200海里内海域主张管辖权(专属经济区),幷对中沙群岛黄岩岛及南沙群岛部分岛礁提出领土主张。自20世纪60年代,菲聚焦海洋扩张,采取军事和灰色手段非法占领南海部分岛礁,幷以国内立法和诉诸第三方机制强化权益主张,同时寻求美国等域外国家为其海上行动提供支持。①小马科斯政府上台后,脱离传统外交原则和轨道,挑战现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东盟整体对外战略以及菲总体外交方针,将其南海政策主线转而聚焦服务少数政治集团利益,呈现出明显的“极端性”。本文旨在梳理小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极端化”倾向的表现及其背后决策逻辑,幷试图评估这一政策取向的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最后尝试提出中国可以采取的前瞻性、战略性的举措。
一、具体表现
“极端化”倾向是指菲在处理南海争端时,悖离现代国际关系基本规范、准则及双边和多边共识,打破常规政策安排,转而采取冲动、冒险主义的政策及行动,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刻意挑起其他争端国间矛盾
拉拢其他声索国一同向中国施压是菲一贯手段,但一直未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呼应。小马科斯政府亦试图采取这一策略且遇到同样的困惑,因此其转而采取“迂回策略”,试图通过干扰中国与其他声索国缓和海上矛盾的进程甚至有预谋地激化相关矛盾以达到尽可能地掣肘中国的目的。其中,涉及中国和马来西亚的“照会泄露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2024年8月29日,菲英文媒体机构《每日问询者报》(Daily Inquirer)将中国外交部发给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馆的一份要求马方停止在两国主张重叠海域(位于沙捞越盆地)单边油气开发的外交照会全文公之于众。事后面对中马两国政府的不满和抗议,这家媒体机构解释称,该文件由马来西亚记者提供,小马科斯政府对此则保持沉默。事实上,该媒体机构与小马科斯政府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时任《每日问询者报》首席执行官桑迪·普里埃托·罗穆亚尔德斯(Sandy Prieto Romualdez)是小马科斯表亲菲利普·罗穆亚尔德斯的妻子。2023年9月,小马科斯表弟、菲利普·罗穆亚尔德斯亲兄弟、众议长马丁·罗穆亚尔德斯(Martin Romualdez)被曝向哈佛大学捐赠100万美元开设新的他加禄语课程,该机构在事发后数个小时内就删除相关报道。此举表明,小马科斯政府完全可以操控这家媒体,其放任炒作中马有关外交照会系有意藉机干扰中马处理南海有关分歧的进程,促使马采取强硬立场,给中国制造麻烦。
(二)轻易诉诸冒险主义路线
“冒险主义”路线通常指国家为实现预期目标,大胆、冲动地采取军事和外交手段改变现状,使得形势失控甚至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大大提高。②小马科斯政府的南海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冒险主义特征。
小马科斯政府上台后,菲海上力量频繁采取故意靠近、不专业航行等危险操作,海上行动明显变得更加大胆、冲动。如表-1所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在仙宾礁、仁爱礁、黄岩岛至少7次故意制造海上擦碰事件。为突破中方拦截,菲方海警船、政府租用的补给船、水产与渔业资源局的公务船在和中方船只交叉相遇时,习惯从中方海警船的左舷侧面插入幷横穿,有时还故意危险靠近和刻意碰撞。2024年8月31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9701舰在南沙群岛仙宾礁泻湖内强行从航行中的中国海警船5205舰左舷插入,幷最终造成两船相撞。根据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第十三条:“任何船舶在追越任何他船时,均应给被追越船让路”。从现场视频看,菲海岸警卫队船只几乎是可以侧横在中国海警船的正前方,极易出现不测事态。
(三)背离东盟大国平衡战略
小马科斯政府声称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③,但其系列举措严重侵蚀东盟主导的基于多边主义和大国平衡构想的安全架构。菲过度支持美在南海地区权力扩张,包括新增军事基地、扩大前沿军事存在、构建小多边阵营等,打破了本地区冷战后逐渐形成的大国平衡格局。菲加入美主导的“美、日、菲”“美、菲、澳”等小多边安全机制,幷和日本签署旨在便利自卫队进入菲本土的《互惠准入协定》,这些小多边安全机制虽不是条约同盟,但为美逐步重构在南海地区单极霸权提供便利,削弱了东盟对南海地区安全事务的主导能力和话语权。特别是菲支持美常态化地将“堤丰”导弹系统部署到吕宋岛,完全打破了南海及周边地区的战略平衡。
(四)支持幷配合美“南海-台海”联动遏华策略
冷战后菲历届政府采取对冲战略,都不同程度地将“以美制华”作为处理中菲南海争端主要策略,但都极力防止卷入中美大国竞争漩涡,尤其是避免在台海及其他敏感问题上激怒中国,防止中菲关系节外生枝。然而,小马科斯政府对于美拜登政府试图建立覆盖东海、台海到南海的遏华“岛链”幷不排斥,尤其是其台海政策安排和行动呈现出明显松动。
[表1:2023年1月-2024年8月中菲在南海船只相撞事件不完全统计]
2023年8月,菲公布《2023至2028年国家安全政策》,声称“鉴于台湾与菲律宾群岛的地理距离较近,而且台湾有超过15万菲律宾人,台海的任何军事冲突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菲律宾”。这是菲政府罕见就台海形势表明立场,且其立场与日、美如出一辙。2023年5月,小马科斯曾公开声称,美菲2014年签署的《强化防卫合作协议》由于台海局势而增加了新的层面,若台湾受到攻击,美在菲军事基地可以发挥防卫作用。此外,2024年1月小马科斯在社交平台X(推特)上发文称:“祝贺赖清德被选为台湾下届领导人”,幷表示“我们期盼密切合作,推进共同利益,促进和平,幷在今后的岁月里确保双方人民的繁荣”,这一系列言行举止显示小马科斯政府将调整其台海政策立场以迎合美“南海-台海”联动遏华的强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