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找准民生痛点难点
中评社北京4月1日电/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导,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实践中,如何紧盯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找准民生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整治,让群众可感可及?我们采访了三位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
以群众诉求为靶向、群众需求为目标、群众满意为标尺,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整治
记者:请结合实践谈谈,如何找准民生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整治,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时勇:我们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协调联动,紧盯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优化营商环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等领域,提升发现问题的及时性、主动性。建立案件复盘制度,聚焦查办学校食堂、民生资金等领域典型案件,加强个案剖析和类案分析,深挖背后的行业性、系统性和领域性问题,找准找实监督的切入点、着力点。建立“连心桥”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机制,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全面收集民生问题,分区域、分领域开展专题分析,确保精准有效锁定民生痛点难点,为精准施策找准靶向。我市镇(街道)国有资产、村(社区)集体资产体量大,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开展了村务卡、集体资金违规出借和资产出租、镇(街道)国有资产、镇村工程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突出问题系列专项整治,严肃惩治一批“蝇贪蚁腐”,推动完善系列制度规定。去年,我们结合巡察、审计、调研等情况,发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还存在厂房、商铺等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我们把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流转交易作为“小切口”,持续深化开展专项清理整治,严肃查处经营性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交易不规范等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张贺泽:我们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抓总作用,推动党委和纪委监委建立“双专班”工作机制,采取联合监督检查、“组组”专题会商等方式,与职能部门强化协调联动,广泛收集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做到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办案是最有力的监督,我们坚持办案开路破局,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紧盯不放、一查到底。在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中,探索建立“五餐”监管模式,深挖彻查“校园餐”领域存在的领导干部插手干预招投标、权钱交易等风腐问题。推动各类监督贯通,与市政府“12345”政务服务热线建立周联动机制,针对受理较多的电梯类投诉问题,推动出台《三门峡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与媒体联合推出《党风政风热线》电视节目,听民意、解民忧,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建立协调联络和线索移交机制,推进民主监督与专责监督协商联动;在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监督窗口,现场收集群众诉求,及时跟进督办,推动从“群众点题”到“群众点赞”。
立足实际,精准发力,定一件、抓一件、成一件,让群众可感可及
记者:深入开展“小切口、近距离、常态化”的整治,让群众可感可及,形成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
闵期林:我们始终把群众可感可及作为检验整治成效的重要标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医保基金分配、基层交通运输执法、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等“小切口”入手,大力惩治“蝇贪蚁腐”,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我们严肃查处市医保局原局长付某以权谋私案后,深入查找医保资金结算、医院欺诈骗保等4个方面14类重点问题,坚持边查边改边治,推动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检查,维护医保基金安全。通过开展医保基金监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我们深刻认识到,纵深推进专项整治,让群众可感可及,要坚持责任先行、同题共答,一体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和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要以办案突破带动全局,全面梳理、研判市县“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问题线索,采取领导领办、提级办理、指定管辖等方式,对反映具体、条件成熟的问题线索果断立案、迅速突破,对性质恶劣、问题典型的人和事严惩不贷,形成强有力震慑;深挖典型案件背后的行业“潜规则”,发现问题症结、提出整改意见、推动系统治理。要深化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在个案清除、重点惩治基础上,针对反复出现、普遍发生的问题,加强类案分析,深挖问题根源,用好纪检监察建议,抓实督促整改、跟踪问效,推动规范行业管理、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利益有人护。
保持力度不减、尺度不松、标准不降,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记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将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时勇:我们将不断完善问题发现机制,坚持以标准化、信息化推动常态化,在开展相关领域专项监督后,对巡视巡察、监督检查、审查调查、行业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细化梳理相关领域的核心业务、工作流程、风险隐患等,探索制定有实操性的“监督指南”;依托无锡数字纪检监察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可嵌入、可追溯、可跟踪等作用,打造针对不同领域的监督模型,盯住事和物,看住责和权。完善精准处置机制,坚持以查办案件带动专项整治整体推进,准确运用“四种形态”,精准定性量纪执法。近期,我们梳理历年工作情况,固化其中好的经验做法,对专项监督、问责工作流程进行制度性规范。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以精准规范执纪问责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有效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张贺泽:我们将坚持在推进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中提升群众满意度,在优化完善制度机制中推动整治常态长效,贯通办案、治理、监督、教育,实现标本兼治、系统施治。加大办案力度,通过办案“撕开口子、揭开盖子”,为监督治理标定靶心。在日常监督检查中着重发现问题表象背后的风腐问题线索,为办案提供充足“弹药”。创新办案协作模式,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统”的功能,针对办案发现的问题,强化监督检查,推动问题真改实改,实现办案与监督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处理好案件质量和案件数量的关系,在“深、精、优”上下更大功夫,严格标准程序,严防重数轻质、重形轻效、问责泛化等问题。强化系统观念,在深挖民生领域突出问题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基础上,答好深化以案促改促治和开展廉政教育两张“答卷”,由表及里、追根溯源,推动建章立制,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时勇江苏省无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闵期林江西省上饶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张贺泽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中评社北京4月1日电/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导,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实践中,如何紧盯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找准民生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整治,让群众可感可及?我们采访了三位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
以群众诉求为靶向、群众需求为目标、群众满意为标尺,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整治
记者:请结合实践谈谈,如何找准民生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整治,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时勇:我们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协调联动,紧盯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优化营商环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等领域,提升发现问题的及时性、主动性。建立案件复盘制度,聚焦查办学校食堂、民生资金等领域典型案件,加强个案剖析和类案分析,深挖背后的行业性、系统性和领域性问题,找准找实监督的切入点、着力点。建立“连心桥”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机制,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全面收集民生问题,分区域、分领域开展专题分析,确保精准有效锁定民生痛点难点,为精准施策找准靶向。我市镇(街道)国有资产、村(社区)集体资产体量大,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开展了村务卡、集体资金违规出借和资产出租、镇(街道)国有资产、镇村工程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突出问题系列专项整治,严肃惩治一批“蝇贪蚁腐”,推动完善系列制度规定。去年,我们结合巡察、审计、调研等情况,发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还存在厂房、商铺等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我们把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流转交易作为“小切口”,持续深化开展专项清理整治,严肃查处经营性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交易不规范等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压缩权力寻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