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台独”内卷化 战争风险外溢化
中评社香港3月26日电(评论员 束沐)民进党当局3月13日召开“国安”高层会议,宣布骇人听闻的“抗中17条策略”,公然将大陆定性为“境外敌对势力”,并祭出一连串限制两岸交流的措施。17条是民进党自2000年首次执政以来,最赤裸、最恶毒、最危险的两岸挑衅行为之一,背后体现了台海宏观形势变化之下“台独”分裂活动的新特点、新趋势,值得深入分析。
简言之,17条以及民进党当局近一段时间以来针对两岸关系的所作所为,可以用“内卷式台独”概括,这是“台独”演变至今的最新表现形式。“内卷”是近年来兴起的舆论热词,源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学术概念,引申后泛指某种社会活动陷入“投入越大、收益越少”的低效循环,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恶性竞争、价格战、形式主义、“瞎折腾”等当代社会问题。
观察当前岛内政局与民意变化,尤其是民进党“抗中谋独”、“绿色恐怖”的政治企图、社会效应与舆论反响,可以得出“内卷”与“台独”结合的观察,而恰恰是“台独”的内卷化催生了17条。“内卷式台独”可归纳为两个特点:
第一,“内卷式台独”是“台独”势力被大陆硬实力强势碾压、以及各种“法理台独”屡遭挫败的“绝望”之下,民进党当局“刀刃向内”的对内清洗。过去20多年来,在大陆《反分裂国家法》与军事力量震慑下,以公投、“修宪”、“制宪”、宣布“独立”等手段实现“法理台独”,连民进党自己都不再相信、几近放弃。另一方面,民进党2016年重返执政后,无论是勾连外部政军势力企图掏空一中原则、还是图谋推翻联大2758号决议文,都是谋求“国际法理台独”的尝试,但很明显上述挑衅同样屡屡碰壁。
以五年前“反渗透法”生效为标志,民进党当局开始将“台独”分裂活动的重点,放在控制和切断两岸交流、迫害所谓“亲陆势力”和“大陆代理人”的层面。换言之,“台独”分裂势力既无胆冲撞大陆军事硬实力、又无法颠覆国际社会同行的一中原则、也挡不住两岸同胞走近走亲的大势,只能选择困兽犹斗,动用手中硕果仅存的公权力,对岛内不满民进党、反对“台独”的政党、团体、企业和个人进行迫害。通俗来说就是,搞不动大陆,就搞“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