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对话:中华文明何以促进两岸融合
中评社北京3月25日电/2025年3月22日,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联盟成立大会暨“中华文明与两岸融合”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学院朱子书院隆重举办。研讨会由主旨演讲、学者与谈、圆桌对话、学术研学坊以及“复兴茶座”系列学术活动组成。
学者与谈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福州两岸融合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石勇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黄清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盛九元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苏美祥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朱松岭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严程副教授等围绕“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与两岸融合的当代路径进”进行了对话。
黄清贤统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核心特质:在历史维度上,传承性与创新性的动态平衡,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完整体系;在空间维度上,统一性与包容性的辩证统一,奠定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本质属性,即便两岸经历长期地理分隔仍保持深层共性;在价值维度上,和平性的核心理念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文化哲学根基。他特别指出,两岸在志愿者精神、公益理念等现代社会价值层面呈现的高度契合,正在生成新的文化融合动能。基于此,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需以文化交融为先导,通过制度化的多领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整合实现1+1>2的效果。
盛九元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在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面临多重挑战,未来两岸应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新兴产业领域寻找更多合作机会。在两岸青年融合方面,他指出要持续推进两岸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应通过政策优化等,为更多台湾青年来在大陆就业、创业体统便利。他强调数字化合作是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技术领域,双方需要寻求更加实际的合作模式,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苏美祥强调中华文化作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基因和情感联结纽带,在数字化时代具有特殊战略价值。他认为两岸要携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系统整合两岸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品牌等文化资源;二是利用新兴技术,建立两岸数字文化协作机制,推动闽台文化数字化融合新模式;三是创新文化经济融合范式,探索建立两岸数字文化标准互认体系,优化两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