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合作共筑土地治理防线是当务之急
“土地退化正影响着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威胁粮食安全、人类生计和生物多样性。”蒂奥说,荒漠化跨越国界,唯有通过国际合作扩大治理方案覆盖面、共享实践成果并整合多方资源,才能有效应对这一跨国界挑战。
蒂奥说,当前全球约18亿人口受困于乾旱影响,乾旱造成的年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乾旱不仅加剧粮食不安全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导致人口大规模被迫迁移。在气候变化与土地退化的交互影响下,系统性减灾策略已被国际社会纳入全球治理的核心。
作为全球抗旱治理的重要里程碑,去年底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办的《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建立全球抗旱应对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蒂奥说,各国必须于2026年在蒙古国举办的COP17上继续谈判并制定长期抗旱战略。“抗旱能力建设需要构建科学驱动的综合治理路径,将政策行动、财政承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他说。
COP16期间,东道国沙特发起的“利雅得全球抗旱伙伴关系”倡议吸引了121.5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世界上最脆弱的80个国家抗旱能力建设。蒂奥说:“将有害补贴转向可持续土地利用并扩大公私融资规模,对于长期抗灾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蒂奥强调技术创新在生态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以中国实践为例阐释其全球价值。他说,中国整合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监测系统和遥感技术矩阵,提升了土地修复的效率。这不仅与国际抗旱观测站等全球倡议相呼应,还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决策的新模式。
蒂奥说,中国的大规模生态系统修复工作表明,依靠政策的持续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大规模资金投入,可以有效遏制土地退化趋势,并提升生态系统韧性,这为其他致力于防治荒漠化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