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在京聚焦亚太:合作对抗与台海之思
中评社北京3月24日电(实习记者 陈思远)3月21日下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在“亚太地区:合作还是对抗”议题讨论中,多位中外专家围绕亚太地区局势各抒己见。专家们普遍认为,中美竞争加剧背景下,美国在亚太战略有很强持续性,未来亚太和平稳定依赖于大国间的有效对话与合作,需推动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琪担任主持人。
从俄乌冲突的戏剧性变化中,陈琪认为亚太地区可能汲取到两种教训:一种是地区国家应该要保持某种程度的战略自主性,来捍卫自己的地区的安全;另外一种可能是相反的教训,也就是说,地区国家可能没办法维持自己的安全,必须依赖外部的国家来维持。
亚太国家到底从中汲取了第一种教训还是第二种教训?专家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回答了这一问题。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指出,亚太地区在经济领域合作是主流,安全领域虽未到竞争对抗阶段,但合作存在着困难。原因包括朝核热点问题、东亚国家对主权敏感以及美国在区域扮演“分裂性”角色等。同时,中国在敏感问题上保持克制,中美虽有竞争但都不希望发生战争,多数国家也不愿在中美间选边站队。
澳大利亚全球基金会秘书长史蒂夫・霍华德认为,亚太地区应避免零和博弈,以经济安全为保障。中澳两国应加强合作,在能源转型等领域中国可为澳大利亚提供经验,双方之间的人文交流也很重要。他还提到,中美合作可成为亚太稳定器,否则也可能成为引起动荡的因素。
韩国世宗研究所研究员李相贤表示,亚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大国关系,以及更广泛的国际形势的发展。当下世界走向多极化,亚太相对欧洲更稳定,但朝鲜半岛、台湾海峡等热点问题是影响地区安全的关键。从地缘政治来说,李相贤认为需建立对话机制、形成共识规则,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