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善用银发族优势破解公共财政困局
来源:大公网 作者:周嘉俊、张思洁、林于正
社会舆论惯性将长者与财政负担画上等号,在财赤与人口老化的背景下,与其纠结“削减福利或加税”的零和博弈,不如重新掌握主导权:从预防性投资于健康长者管控安老开支,到发挥长者作为消费者及生产者的双重角色,善用银发群体的优势破解公共财政困局。
医疗及社会福利支出作为公共财政的双核心,在赤字周期自然成为政策讨论焦点。面对是否削支的争议,答案不在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如何从现有资源中提升效率。自2009/10年度施政报告确立“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政策方针,15年过去,院舍照顾与社区照顾的预算落差仍达2.65倍,政策方针与资源运用之间存在落差。政府若持续将资源倾斜于院舍服务,而非加强对健康长者的预防性投资,未来或面临更沉重的财政压力。
以家居改造支援服务为例,现行政策下,政府主要透过两大渠道提供支援:一为公屋住户提供基础改善工程;二则透过“社区照顾服务券”机制,为合资格长者提供家居评估服务。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全港逾四成长者居于私人住宅单位,他们可获取的支援有限;而“社区照顾服务券”更明确限定适用于已进入院舍轮候名册、健康状况达中度缺损的长者。此制度设计形成结构性缺口──非公屋住户的健康长者,现阶段缺乏系统性政策支援覆盖。若此资源配置比例持续,只会出现愈来愈多健康长者随身体机能转弱,最终不论贫富均排队入住安老院舍,安老服务开支继而进一步膨胀。
安老政策重心转至“预防为本”
因此,政府可将安老政策重心转移至“预防为本”的介入机制,以延缓健康长者身体机能转弱。此举或许毋须大幅增加公帑开支,关键在于创新运用现有资源。仍以家居改造为例,政府可将“长者医疗券奖励计划”延伸覆盖职业治疗师家居评估服务,同样设立500元回赠机制,引导健康长者将每年8000元医疗券累积上限中的闲置额度,转化为预防跌倒意外的“安全投资”。数据显示,透过提升长者家居安全水平,每延后入住安老院一年,人均可节省逾21万公帑支出。
由此可见,仅以家居改造一项便可能有效控制安老开支,若政府进一步投资于其他以预防为本的支援措施,本港有望拉平院舍需求的增长曲线,并延长长者的健康寿命,减轻人口老化衍生的长期财政压力。
在教育水平持续提升的当下,长者已突破“福利受助者”的固有定位,实为兼具社会资本与消费力的重要经济持份者。在此人口特征的改变下,“退而不休”相信会愈见普及,甚至有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此,政府可透过制度创新鼓励长者开拓第三人生的社会参与新篇章。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发展银发经济,而发展银发经济的本质便在于确立长者双重经济角色──既是消费者,亦是生产力持份者。
首先,长者作为消费者,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退休后财务稳定性下降。政府需检视本港退休保障制度,包括退休储蓄计划、长期护理保险等金融基建,减轻长者的财政压力,释放他们的消费能力。在健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政府可透过税务宽减(如自愿性供款扣税优惠)及公众教育(如透过雇主及强积金公司向市民传达信息),强化市民早规划、早储蓄的退休理财意识,从而提升未来长者的消费力与消费信心,带动银发经济的发展。
让长者转化为社会资本
作为生产力持份者,长者实为本港重要人力资源储备。当务之急是社会需突破“退休即退出劳动市场”的传统思想。政府于2024年推出三年期“中高龄再就业津贴先导计划”,至今吸引逾7000人参与并促成近3000宗就业个案,惟长远仍缺乏系统性的人力策略,未能充分转化“银发人力红利”。值得留意的是,非所有长者均有重投职场意愿,但不少仍具贡献社会的积极心态。政府以至社会各界都需要思考如何创造机会让长者继续发光发亮,不论是以顾问、义工、友师或其他身份,将银发智慧转化为重要的社会资本。
人口老化并非洪水猛兽,视乎政策如何转危为机。香港的突围之道,在于打破长者“福利受助者”的刻板印象,以“预防性投资”取代“补救式开支”。从鼓励家居改造,到推动银发经济,每一项政策创新都在重写高龄社会的经济方程式。与其让银发族在财政报告中成为赤字注脚,不如让其成为带动经济循环的消费主体、传承经验的生产主力──这不仅是安老政策的改革,更是香港经济发展中被低估的战略拼图。
来源:大公网 作者:周嘉俊、张思洁、林于正
社会舆论惯性将长者与财政负担画上等号,在财赤与人口老化的背景下,与其纠结“削减福利或加税”的零和博弈,不如重新掌握主导权:从预防性投资于健康长者管控安老开支,到发挥长者作为消费者及生产者的双重角色,善用银发群体的优势破解公共财政困局。
医疗及社会福利支出作为公共财政的双核心,在赤字周期自然成为政策讨论焦点。面对是否削支的争议,答案不在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如何从现有资源中提升效率。自2009/10年度施政报告确立“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政策方针,15年过去,院舍照顾与社区照顾的预算落差仍达2.65倍,政策方针与资源运用之间存在落差。政府若持续将资源倾斜于院舍服务,而非加强对健康长者的预防性投资,未来或面临更沉重的财政压力。
以家居改造支援服务为例,现行政策下,政府主要透过两大渠道提供支援:一为公屋住户提供基础改善工程;二则透过“社区照顾服务券”机制,为合资格长者提供家居评估服务。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全港逾四成长者居于私人住宅单位,他们可获取的支援有限;而“社区照顾服务券”更明确限定适用于已进入院舍轮候名册、健康状况达中度缺损的长者。此制度设计形成结构性缺口──非公屋住户的健康长者,现阶段缺乏系统性政策支援覆盖。若此资源配置比例持续,只会出现愈来愈多健康长者随身体机能转弱,最终不论贫富均排队入住安老院舍,安老服务开支继而进一步膨胀。
安老政策重心转至“预防为本”
因此,政府可将安老政策重心转移至“预防为本”的介入机制,以延缓健康长者身体机能转弱。此举或许毋须大幅增加公帑开支,关键在于创新运用现有资源。仍以家居改造为例,政府可将“长者医疗券奖励计划”延伸覆盖职业治疗师家居评估服务,同样设立500元回赠机制,引导健康长者将每年8000元医疗券累积上限中的闲置额度,转化为预防跌倒意外的“安全投资”。数据显示,透过提升长者家居安全水平,每延后入住安老院一年,人均可节省逾21万公帑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