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婚育大礼包”为青年排忧解困

  中评社北京3月1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当“催婚催生”成为家族群聊的保留节目,当“三胎政策”和“育儿成本”在热搜榜上反复横跳,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抛出的一套“婚育大礼包”,可谓一场排忧解困的“及时雨”,政策一经发布就引发公众热议。

  当前社会低生育率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生得起、养不好”的担忧和疑虑。此次报告直击痛点,通过发放育儿补贴、扩大普惠讬育服务,缓解经济压力;推动“讬幼一体化”,让职场父母不再因接送难题焦头烂额;更引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老人照护兜底,间接解放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这些政策构成的“生育友好生态链”,正在逐渐将育儿成本从家庭账簿分摊到社会账本。

  除此之外,报告还针对教育公平、就业保障等青年人关心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和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缓解升学竞争压力;通过强化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推动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承诺,有望重塑“唯学历论”的社会评价体系。

  面对每年一千多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洪流,政策制定者选择“疏堵结合”:一边加固传统就业的堤坝,一边开掘新兴领域的河道。人工智能是当前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人形机器人在春晚扭秧歌、DeepSeek技术全球出圈,这些案例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象征,更意味着年轻人完全可以在新终端研发、场景落地中成为弄潮儿。有鉴于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从智能网联汽车到AI手机,从低空经济到医疗健康,鼓励青年人才“放手去闯”。

  这一系列与青年相关的政策出台,本质上是一场社会系统升级。它不再将年轻人的困境视为个人能力的考题,而是承认结构性问题需要系统性回应,并以精准的政策设计,为青年群体架起一座排忧解困的桥梁,从教育公平、就业保障到生育支持,勾勒出一幅充满温度的社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