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潘科伸答中评:北京之行增进两岸理解
中评社北京2月20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当站在太和殿前仰望飞檐斗拱时,我突然理解了‘文化根脉’四个字的分量。”来自台湾大九学堂的青年学员潘科伸近日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这样描述他首次北京之行的震撼体验。在为期四天半的访京行程中,他通过实地参访完成了一场跨越海峡的认知更新。
故宫的朱墙黄瓦成为潘科伸打开历史记忆的密钥。作为明清两代政治中枢,故宫的建制格局处处彰显着“大一统”的治国理念。那些在台湾课本里见过的“太和”“中和'”匾额,此刻以实物的形态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之前就对行程充满了期待,尤其是故宫。”潘科伸对中评社记者说道,“作为近代王朝的古都,故宫不仅是北京的核心,更是吸引我深入瞭解的地方。”在两个小时的深度参访中,他多次驻足、仔细观看,这种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正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基因。
故宫之行结束后,晚宴上的氛围异常融洽。潘科伸回忆道,晚宴上有人提议各组轮流带动唱歌,以增进气氛。欢唱过程中,许多台湾的老歌成为了各组的主打曲。“音乐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语言,它打破了两岸之间的差异,让我们更加亲近。”音乐消弭了地理的区隔,两岸青年们突然意识到彼此共享着同样的文化DNA。潘科伸回忆着那晚的欢唱,脸上洋溢着笑容。
潘科伸还向记者分享道,访问的第四天,潘科伸与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学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收获了一些“冷知识”。大陆学伴提及网络戏称清华为"留美预备校"时,潘科伸敏锐捕捉到话语背后的复杂情绪。在他看来,这既折射出公众对顶尖学府的期许,也反映出全球化时代的人才流动困境。就像台湾青年也常被问及“为何要来大陆发展”一样,其实人才环流本就是文明进步的常态。潘科伸表示,“这个称呼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觉得既有趣又有点无奈。校方已经多次澄清,但部分网民还是乐此不疲地炒作这个话题。”